任懷強
春濃秋酣藏古拙清水芙蓉見精神
——張玉泰花鳥畫淺析
任懷強

張玉泰作品《荷塘清趣》
在我國傳統繪畫中,寫意花鳥畫最能代表文人畫的品質和氣質,美術史學家、理論家一般認為:文人參與繪畫創作和評論是中國文人畫興盛和發展的重要原因。中國文人對于詩、書、畫、印的綜合修養,對于個性才情的發揮和張揚,對于主觀情感的宣泄和傳遞,造就了文人寫意畫的本質特征,所以有明代徐渭(青藤)開創,經由八大、石濤、“揚州八怪”的傳承,在近代又由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三位大師將寫意花鳥畫推向歷史的巔峰,使其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和獨特的審美價值,在世界畫壇獨樹一幟。
寫意花鳥畫創作有難度,難在技巧與語言,對畫家的要求極高,因此,在當下中國國展寫意花鳥畫出現了最薄弱的一面。大場面、大制作的時代,不適合寫意表現,加之欣賞者偏少,造成了寫實工筆昌盛。宜濤把玉泰介紹給我,我感到十分高興。對于畫畫,我也喜歡寫意表現花鳥,這方面我感覺有交集。聽說他早年畢業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深得傳統藝術的熏陶和系統的美術教育,后進入中國國家畫院高研班學習深造,突見他技藝大進。他抓住了寫意花鳥畫的本質,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個人風格,他的畫造型活潑生動、筆墨暢達、情趣盎然、格調高雅、引人入勝。
寫意畫貴在惜墨如金,意即用墨要恰如其分,不可任意揮霍,盡可能做到用墨不多而表現豐富。相傳北宋山水畫家李成“惜墨如金”,所畫寒林,以渴筆畫枯枝,樹身只以淡墨拖抹,但在畫面上,仍然獲得“山林藪澤、平遠險易”的效果。清代吳歷曾說:“潑墨、惜墨,畫家用墨之微妙,潑者氣磅礴,惜者骨疏秀。”他們都闡述了“惜墨如金”的重要作用。寫意,形降為其次,更重要的是精神內核。宋人蘇軾曰:“繪畫惟形似,見與兒童鄰。”我想玉泰抓住了這一點,并深刻體味了寫意中的“寫”字,用書法的意蘊表現繪畫中的氤氳氣象。寫意畫提倡離形尚意,這使人夢回春秋時期九方皋相馬之“牝牡驪黃”,觀其神而忘其形,觀其天機、在其內忘其外。看玉泰寫意花鳥,寫意之間流露了他書法的筆意,線條的虛實、剛柔、疏密、濃淡,透露出強烈的書法意味和書寫性筆墨的基本功。這也是他為什么被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工藝美院、齊魯師范學院聘為兼職教授的原因。當然當選濟南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濟南畫院專職畫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他的作品入編《中國當代藝術文獻》、《中國當代藝術家工作室》(湖南美術出版社)及美國的《紐約藝術》、《國際藝術博覽》等,被多家媒體專訪報道。
英國有句名言:“愛好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玉泰兄執著于繪畫藝術,而不離不棄,深切領悟繪畫中的意到筆不到,含而不露,筆雖未到,卻能在意境中得之。
唐代張彥遠論吳道子畫:“意在筆先,畫盡意在,雖筆不周而意周也。”玉泰兄把握意與筆的關系即虛與實的關系,用筆實處見虛,虛處見實,在他的繪畫中漸漸體現出來。他要畫出當代花鳥畫的表現力和時代性,敢于大膽用色,在中國畫的概念內,他的傳統筆墨加上印象派的語言造就了新的美學特征。
讀書學習是繪畫生活的主要內容。繪畫是一種行為,實際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也許很長。如果一個人只作畫不讀書就好比無根之木。研究生畢業后他并未停止學習。他熟讀理解中外繪畫理論、古典文學、詩詞歌賦,乃至音樂、舞蹈。讀書學習確實成了他繪畫整個過程的一個主要內容。他教書育人,從寫意花鳥理解中國畫風格的多樣性和筆墨的關系。他善于向實踐學習,向生活學習。從生活實踐中尋找創作靈感,他實踐著他的行動。為了達到畫面的最佳效果,他將色彩運用與水墨巧妙結合,在原色與調和色的搭配使用中,使畫面明麗鮮亮,產生強烈的清新溫雅效果,對線、點、面的處理置于整體效果中,創造性地運用西方對“面”的處理技巧,同時從局部線條處理中也可體驗到用筆沉著穩重寓于變化,使畫面產生一種和諧之美。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一份投入,一份產業。玉泰兄的筆墨功夫已非一般畫家可相比。他清楚知道寫意花鳥畫在齊白石等人之后已走下坡路,他想做的事就是為振興中國花鳥畫而苦練,而努力。
(任懷強,《藝術天下》主編,著名書畫主持人、評論人、策展人。電話:1861005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