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日,64歲的史蒂芬·帕多克持槍在拉斯維加斯曼德勒海灣酒店32層向參加露天鄉村音樂節的人群掃射,造成至少59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的慘重后果。由于槍手沒有破壞酒店的煙霧報警器,導致步槍掃射后的煙霧觸發了警報,引來警方上門追捕。槍手在自知逃脫無望后吞槍自盡,留下了一連串的疑團和關于禁槍的又一輪爭論。
令人震驚的事情在于,這名槍手雖然使用了威力強大的武器造成了駭人聽聞的傷亡,但其武器的獲得完完全全符合美國聯邦政府和所在州法律。相比之下,此前在印度或者歐洲爆發的幾起恐襲案件,槍手們使用AKM突擊步槍這樣的軍用武器,卻是所在國法律上嚴格禁止的。
槍手持有的民用半自動步槍能夠持續高速射擊的關鍵,在于美國國內流行的兩種槍支配件——撞火槍托和大容量彈匣。這其中,大容量彈匣可謂是歷史悠久。從上世紀20年代“芝加哥打字機”配備的100發彈鼓開始,大容量供彈具在美國就是民間槍械愛好者們所喜愛的產品,而近年來隨著工藝的進步,100發彈匣這種過去可靠性很低的設備如今也算不上尖端科技了,而且因為彈匣結構并不復雜,且完全不涉及任何諸如槍管、槍機等需要特殊材料或者工藝的程序,生產上很難禁止;至于撞火槍托,雖然看起來是把半自動變成類似自動射擊的關鍵設備,但是無論其原理還是實際結構都沒有改變槍械實際的半自動原理,加上撞火槍托的生產和技術甚至比彈匣還要簡單,理論上只要有注塑機就能制作,想要管住這件類產品同樣極難。
更可怕的是,“撞火”本來就不是一件配件,而是一種射擊技巧,依托一些日??梢姷脑O備甚至不依托任何物品,也可以實現所謂的“撞火”射擊。而在市面上能夠實現撞火射擊的輔助工具,除了撞火槍托還有其他各種產品,禁止這些等于禁止了槍械配件的生產,這在法理上帶來的問題自然也就更大了。
對于這兩件槍械“附屬品”查禁的討論與猶豫不決,反映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只要槍械本身存在,對槍械的“附件”進行任何形式的限制,其效果都會變成接近于無效——2011年發生在挪威的那起駭人聽聞的襲擊中,極端主義的布雷維克憑借一支霰彈槍和一支mini-14半自動卡賓槍,就在于特島上大開殺戒打死69人之多,而這名暴徒并沒有使用任何所謂的“附件”。
從這一點來說,控槍本身的難度其實極大,而相對于控槍,對槍械彈藥的控制不僅在難度上更小,在效果上也更好。類似的控槍手段在中國香港地區也得到過執行,居民在絕大多數時間必須嚴格執行槍支和彈藥分離的要求,只有在進入射擊場等特定環境下,才能將“槍彈”實現結合,進行射擊。當然,這樣的控槍措施同樣會遭到巨大的反對阻力。在香港這樣高人口密度的地區,打槍只是一種用于休閑的方式,除了在射擊場內打靶之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有反抗匪徒的時候可能需要用槍,而美國作為一個幅員遼闊且很多地區地廣人稀的國家,許多人,比如獵人、農場主等,都需要槍作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用于射擊野獸或者驅趕闖入農場的動物,如果簡單地一禁了之,顯然會同時惹惱持槍者和槍彈生產商。畢竟美國幾乎每個州每年都要花好幾億美元用于購買射擊用的子彈,如此巨大的市場,值得廠家不惜一切保護他的利益。
這次槍擊案與以往的另一個不同,在于它無可避免地也被裹挾進了當下美國的政治議程之中。槍擊案發生后,盡管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美國全社會都在譴責自殺的槍手,但美國的意見領袖們,則忙著“甩鍋”,將槍手刻畫為反對者的形象,借此抹黑對方。至于真正要緊的控槍問題,對不起,連美國總統都不想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