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蘇石
【摘 要】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形成了持續和強烈的沖擊,傳統媒體的新聞節目更加陷入了困境,電視新聞能否在困境中實現轉身?電視新聞節目的現場感是新媒體無法比擬和取代的。電視新聞節目的深度、廣度和責任感,能引發觀眾持續關注并在繁雜的信息中獲取最為準確的信息。電視新聞節目要借新媒體的力,發傳統媒體的光。
【關鍵詞】現場直播 權威發布 融合互動
在最近公布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截至今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占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手機網民占比達96.3%。由于傳統媒體信息傳播形式單一、傳播平臺單一、各種信息傳播體系相互獨立、生產和傳播各種信息的隊伍單一、服務形式簡單,新媒體對傳統媒體形成了持續和強烈的沖擊,功能強大、速度快、不受時空地域等客觀因素限制的新媒體平臺讓傳統媒體遭遇了生存大變局,尤其是智能手機的發展和社交媒體的演變讓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變得更加多元,這使得傳統媒體的新聞節目更加陷入了困境。
面對不斷涌現的新媒體形態,傳統媒體新聞節目尤其是電視新聞能否實現轉身,這也成為眾多電視工作者思考的重要問題。作為一名從事電視新聞采播二十多年的老兵,我認為這種被迫式轉身應該被主動的覺醒和行動所替代,要在激烈的挑戰之中尋找新的發展機遇。
一、走直播戰略,走權威路線,放大傳統媒體優勢
目前為止,傳統媒體仍是信息發布的主要渠道,是新聞內容的主要、權威制造者和供應商,其強大的社會公信力和社會責任感是新興媒體所不能比擬的,特別是對于時政新聞等嚴肅性新聞,傳統媒體更是處于壟斷地位。然而,新媒體新聞已經不再是以往人們意識當中的“新聞快餐”,無論是內容采集還是隊伍建設,都在快速地靠近傳統媒體,尤其是大量傳統媒體人加入到新媒體之中,更加速了新媒體的搶灘登陸。那么,是不是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只能坐以待斃呢?
“以己之長攻彼之短”, 傳統電視新聞節目擁有新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品牌和各種資源優勢,有非常專業的新聞采編隊伍和嚴格的新聞操作流程,從而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新聞真實性、客觀性的價值標準。這就決定了傳統電視新聞節目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于快,不在于小,而在于無可比擬的現場感。拿突發自然災害為例,傳播最快的一定是新媒體,因為大量群眾自拍的照片和視頻一瞬間就可以充斥整個網絡,但是這其中絕大多數給予觀眾的只是一個片面認知,只有傳統電視新聞記者到達現場,才會傳回有質量、全方位、客觀性的畫面,這種現場感是新媒體無法比擬和取代的,新興媒體的信息發布源頭分散化、去職業化,受眾自然而然地會傾向于傳統媒體。因此,作為電視新聞節目,除了原有的梳理、評論和播報之外,最應該走直播戰略,將記者團隊打造成直播團隊,鍛煉出鏡能力,提升直播能力。在5G即將普及的今天,即使一部手機也可以成為專業的拍攝和傳輸設備,實現對一個事件的最及時最全面的審視和挖掘,降低一些畫面標準,甚至少一些現場記者的講述,換回的是更大的信息量。把以往的“看完片子聽我評論”變為“我在現場向你直播”,這兩種形態對于觀眾的刺激程度完全是天壤之別。隨著流量資費進一步下調,用手機看傳統媒體的新聞節目,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當談到美國的三大媒體CNN、NBC和FOX之間爭奪霸主地位的時候,有一個故事總被提及:一場突發大火襲擊了某商場,CNN的直播車和記者趕到火場外進行直播;NBC的記者搶占了對面大樓的制高點,對火場進行直播;而FOX臨時租用一架直升機,讓記者掛在懸梯上,對下面的火勢直播。這場較量的結果不言而喻,勝負的關鍵不在直播,而在于直播的位置,直播是不是真的足夠近,因為足夠近的那個,畫面是最真實、最權威的。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傳統電視新聞節目要做什么樣的直播,絕不是以往那種充滿著“有可能”“據介紹”和“具體情況要等進一步進展”這樣詞匯的直播,而是“我看到”“大家看到”“現場的情況非常清楚”,也就是權威性直播,同時也要求新聞節目對事件的直播不能是盲目的,而是有設計、有覆蓋、有主次、有重點的,用直播展示事件真相,外延事件影響,勾勒人物內心。
二、借力融合,新老媒體合作實現共贏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其實是各有長處的,新媒體具有信息發布和更新的及時性、群言性、開放性;而傳統媒體在信息的選擇性以及內容的權威性、公信力和信息的原創性等方面的優勢,又是新媒體難以復制和克隆的。一味地退讓只會把陣地拱手讓人,而強勢地抵抗又會模糊掉前進的路,因此,轉身的關鍵在于融合。
今天,很多電視新聞節目開通了微博、微信,建立了節目的公眾號,主持人也在朋友圈里跟觀眾互動,但是這些只是融合的皮毛,精髓在于利用新媒體的專業性,借新媒體的力,發傳統媒體的光。
阿里巴巴公司的一位副總曾經說過,馬云的戰略以及考慮的問題已經站在外星人考慮地球的高度了。雖然話說得過了一點,但是馬云確實做了很多領先時代的事,阿里影業成立的時候,所有人都認為會做內容,但是馬云明確表示,只做票務,你有千萬個內容,最終都要聚攏到我的票務上,這就是新媒體的專業性的一個代表。我們的目光不能一直集中在新媒體的短小精悍、快如閃電和評論“十萬加”,不能滿足于電視新聞節目在網絡上的二次播出,電視新聞節目在借力于新媒體融合的時候,要借的是“個性視角”和“專業領域”。電視新聞節目既可以用新媒體的大數據來把握觀眾口味,又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舉辦活動、收到反饋;還可以利用新媒體選拔主持人,根據受眾意愿調整近期內容;更可以像湖南衛視一樣,做專屬于自己的芒果TV,直接把自己劃進新媒體。
三、開發社交功能,開啟傳統媒體新聞節目的3.0時代
在五年或者十年以前,當人們從電視新聞中看到一個事件或者一個當事人,似乎能立即引起一個討論的話題,似乎大家都在享受這個話題帶來的溝通快感,也就是說,電視新聞較早地賦予了傳統媒體一種社交功能。然后隨著朋友圈在2012年年底的崛起,隨著大量新媒體平臺和APP的涌現,如今,連一款手機游戲都可以被附加上社交的作用。今天,人們在新媒體上不僅可以獲得信息,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個社交的話題,建立社交圈子,還可以自由地發表觀點,即時互動,又使社交變成被眾多人關注的行為,也就是說,新媒體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媒體存在,更作為一種社交手段深植于人們生活之中。相反的,傳統媒體的新聞節目卻似乎淡出了社交功能,不再為街談巷議提供話題,不再成為人們之間溝通的必備品。
那么,如果想要實現轉身,奪回社交權利是至關重要的,在這方面,傳統媒體的電視娛樂節目給了很大啟發。盡管像《中國有嘻哈》《奇葩說》等純網娛樂節目經常成為爆款,但是《中國新歌聲》《喜劇總動員》等一批電視娛樂節目仍然是大多數觀眾追逐的對象,它們提供的社交話題也常常占據微博、微信的首要位置,這正是因為電視娛樂節目找到了一個精準的定位——主流而精致,這與新媒體娛樂節目的小眾化、個性化、快餐化形成了鮮明對比。因此,電視新聞節目要想重新站在引領社交的山頂,也要找準自己跟新媒體新聞的不同點,那就是深度、廣度和責任感,深度和廣度能夠引發觀眾持續地關注,能夠長時間地制造話題,挖掘內幕,責任感能在繁雜的信息中給予觀眾最為準確的信息,和正面權威的發布,這些都是新媒體新聞不可比擬的。
就拿前一陣網絡熱炒的洛陽王城公園籃球場爭奪事件為例,網絡上流傳著一段廣場舞大媽群毆打籃球小伙的視頻,并迅速傳播且引發熱議,然而接下來的幾天里,除了反復觀看這段視頻,觀眾得不到更多的信息,而就在此時,央視的《新聞1+1》節目專題報道了這個事件,用半個小時的時間對事件的前因后果進行梳理,并采訪了當事人,還邀請到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宏山發表看法和建議,并通過這個建議引發了新一輪的大討論,并且很多城市都因此對類似事件做出處理,又引發了新的意見。在這個事件中,新媒體是話題的源頭,并且進行了發酵,但卻停留在這個過程上無法前進,也就是說它的社交作用到這個時候就削弱了,沒價值了,而傳統電視新聞接過接力棒,把社交作用發揮到了最大,拿回了強勢的位置。
也可以這樣說,對于電視新聞來說,播報是1.0時代,評論和引導是2.0時代,社交就是3.0時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其實自己山頭上的石頭,也是塊價值連城的翡翠,傳統媒體的新聞節目在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時,只要能正視自己的價值,放大自己的優勢,勇敢地接受融合,努力地做出改變,轉身也許就是一次蛻變。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