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博彥
廣東高校輔導員工作的創新探索,立足學校特色、研究教育實情、發揮校本優勢,精品豐富、精彩薈萃。
華南師范大學:
構建互聯網多維互動平臺
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給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挑戰,然而,挑戰與機遇是并存的。華南師范大學主動思考“互聯網+高校學生工作”這一命題,遵循時代發展趨勢和大學生成才成長規律,著力構建互聯網多維互動平臺。
1. “青網工作坊”:青年好聲音傳遞網絡正能量
以全國知名大數據專家趙淦森教授為技術核心,成立“青網工作坊”大數據技術團隊,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動態監測、收集學生的思想動態、關注熱點、學習作息習慣等相關數據信息,并將數據信息進行綜合計算,以此深入系統地掌握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以“華南師大紫荊青年”微信平臺為核心,以“學校-學院-年級-班級”四級黨團學微平臺為補充,構建起傳播校園正能量的“策源地”;青網工作坊關注青年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將傳統枯燥乏味的“說教”轉變為易被接受的“微產品”,如設計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萌小兔”,開發滿足學生成長需求的“青年微課堂”,將互聯網技術與“情暖夕陽”志愿服務項目相融合以優化志愿服務模式等,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轉化為多維度、易傳播的文化產品。
2. “青春演播廳”:師生深度交流互動觸動靈魂
“青春演播廳”以打造精品的標準,錄制現場訪談類視頻,通過發掘、邀請在學生中富有影響力的青年骨干教師、優秀政工干部以及校外的行業精英等作客演播廳,現場講述故事,談心論道。
錄播前,創編團隊深入了解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找準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和他們心中的人氣偶像,確立每期的主題和嘉賓;通過線上微電影、漫畫等方式發布活動預告、收集反饋情況,并受邀嘉賓參與錄播策劃,以尋找最佳的“感性素材”。錄制場上,嘉賓根據每期的主題,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聚光燈下,學生積極提問,與嘉賓交流互動。與此同時,錄播團隊將活動進行網絡實時報道,實現場內場外同步參與。錄播后,宣傳團隊把嘉賓的青春勵志故事編輯成圖文并茂的微信文章,借助新媒體進行傳播;制作團隊按照大學生的網絡閱讀規律,將錄播視頻制作成“微課”,并上傳至“青年微課堂”平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時空。
3. “薪火驛站”:全時空實踐育人更接地氣
“薪火驛站”是學校基于互聯網思維打造的遠程實踐育人平臺,通過“手機教師網”直播,實現在線跟蹤、在線指導、在線評價、在線互動、在線活動等功能,實現師生即時或延時、單兵或團隊、點對點或點對面的溝通交流:在各地校外實踐的學生可通過平臺分享實踐的感受、經驗與困擾;教師可跟蹤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狀況,開展遠程思想輔導、班級活動,并組織專家團隊通過在線視頻、動態連線的方式把脈會診,幫助學生解決在校外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薪火驛站”還將信息技術與大學生實踐活動黨建工作深度融合,綜合集成黨建的各項業務,構建信息化學生黨建環境和管理平臺,以網絡組織生活、網絡黨課、網絡思想交流匯報的形式支撐校外實踐過程中的黨建活動,全方位為學生黨員服務。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探索多層次學生黨建工作
如何創新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解決傳統學生黨建工作流于形式、內容枯燥、方式乏力等問題,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課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通過學院與學校的探索實踐,創新學生黨員的培養方式,形成了多層次的學生黨建工作。
1. 打造提升素質的院級平臺
預備黨員轉正答辯組織生活會,是學校法學院黨委參考畢業生論文答辯的形式,把預備黨員培養教育模式與組織生活方式的創新發展有機結合而成的。在預備黨員轉正答辯組織生活會中,答辯人要對自己在預備期內的表現作全面陳述。然后,答辯委員會分別就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答辯人自身存在的優缺點對答辯人進行提問;同時,受邀列席的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和群眾也可對答辯人進行提問。接著,答辯委員會形成答辯意見,提交支部大會討論表決。最后,由支部書記召集支部全體黨員開展民主生活會進行評議和表決。
學校中國語言文化學院以學生黨員標桿系統工程為抓手,在內容、形式、方法上不斷摸索、實踐和創新,構建起體系完整、行之有效的學生黨員教育管理休系。學生黨員標桿系統工程,歸納為“學生黨員形象塑造工程”“學生黨員責任區創優工程”“學生黨員素質提升工程”3大工程,各項工程包括8項標準要求,共計24項評價指標。基于“學生黨員標桿工程網上測評系統”,運用學生黨員自評、群眾考評、黨支部黨員考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進行評價;將考評結果反饋給學生黨員,使其了解自身在集體中的整體表現水平和每個考核項中的表現水平,為其改善自身不足提供具體參考。
預備黨員轉正答辯組織生活會,不僅使學生預備黨員提高了黨員意識,還拓展了黨員教育的范圍,使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及群眾通過參加聆聽活動,增強對黨的知識和黨的性質的理解;學生黨員標桿管理系統工程,強化了學生黨員的黨性意識和責任意識,教育引導學生黨員樹立“一個黨員一面旗幟,一個黨員一個標桿”的理念,立足平凡、追求卓越。
2. 搭建鍛煉能力的校級舞臺
學校的云山勤工助學黨支部,是全國首個建立在學生勤工助學機構的基層黨組,支部的學生黨員由在學校勤工助學實體崗位上工作的學生黨員組成,他們來自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校區。云山勤工助學黨支部肩負著“思想引領、黨員教育、文化建設、實體監管”等職能,是云山勤工實體的思想核心和組織核心。
一方面,云山勤工助學黨支部注重培養學生黨員的理論素養和服務意識,通過組織時事政策教育、學習研討會等,強化學生黨員“民主決策、依法辦事”意識,提升其科學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支部在全校20個勤工實體中設立黨小組,建立起“黨支部——黨小組——黨員”的管理模式,將黨組織的觸角深入到經濟實體的“神經末梢”,讓學生黨支部對各勤工實體的董事會及職能部門進行全方位的指導和監督。endprint
自2003年成立以來,云山勤工助學黨支部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了2000余個固定勤工助學崗位,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在服務學生、指導監督勤工實體的過程中,更培養了近千名優秀學生黨員,為學生黨員提供了鍛煉自身的平臺,讓學生黨員在實踐中成長,在服務中成才。
廣東財經大學:
學生工作項目化運作
“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學生工作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輔導員必須擺脫‘兩眼一睜,忙到熄燈這一困窘,回歸學生工作本質,從經驗型轉變為專家型,積極主動開展新形勢下學生工作研究,切實提高學生工作的科學性、有效性。”廣東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吳琦教授如是說。2014年以來,廣東財經大學圍繞人才培養模式轉變和學分制改革等中心工作,秉承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實施了“學生工作項目化運作”工程,不斷探索立德樹人的新模式和新方式。
1. 統籌規劃,實現協同育人
“學生工作項目化運作”,就是針對學校各學院的學科專業特點和學生的能力發展需求開展學生工作,形成特色項目,以項目的形式將第一課堂(常規課程)、第二課堂(校園活動)、第三課堂(社會實踐)的課堂資源融匯在學生工作中,實現協同育人。
為夯實“學生工作項目化運作”的理論基礎,以吳琦為核心的科研團隊,通過“第二、三課堂視域下財經類院校學生競爭力協同培養模式研究”和“高校協同實踐育人項目化運作模式研究——以多層級共同演化理論為視角”兩項省級課題的研究,為“項目化”的學生工作提供理論導向和方法指導。同時,學校出臺《廣東財經大學學生工作項目化管理試行辦法》,規范學生工作項目化的項目類型、立項條件、立項流程;設立廣東財經大學學生工作精品項目評選辦公室,負責精品項目的管理工作,動態跟進調研項目的開展情況。
在學校的統籌規劃和整體推進下,目前學校共有7項精品項目和7項培育項目獲得立項,實現了14個學院“一院一項目”:人文與傳播學院的“人文英才實訓工程”、工商管理學院“第二個八小時”成長計劃,分別被評為第一屆和第三屆廣東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精品項目。
2. 理念引領,打造品牌項目
學校藝術學院早在2007年之時,便開始思考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割裂,教育方式僵化、理論空洞,互聯網發展沖擊傳統課堂教育效果這三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難題的破解之道。7年的探索雖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影響范圍不大、品牌效應不佳的問題。就在此時,學校“學生工作項目化運作”工程為藝術學院的工作帶來了新的動力,“大學生思想教育與創新創業能力融合培養工程”項目破土而出。
項目緊密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和藝術專業學生的專業核心素養,設計了“文化創意沙龍”“文化遺產進高校”“薪火相傳”“創新創業工作坊”4個品牌活動。
“文化創意沙龍”打破了專業壁壘,促進學生的跨學科發展,讓學生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以及與不同文化之間的交相輝映;“文化遺產進高校”活動,依托“文化創意沙龍”平臺向學生傳授傳統文化遺產知識,并開設“民間藝術工作坊”,邀請民間藝人向學生傳授傳統技藝,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導學生把文化興趣轉變為學術研究興趣;“薪火相傳”活動,讓教師依據自身的研究特長、針對學生的學術研究興趣,在已有的科研項目中孵化出學生的科研課題,培養學生的學術精神和科研能力;“創新創業工作坊”通過校企之間的牽線搭橋,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訓練平臺,并將學生的學術研究成果與企業的創新需求進行對接,促使學生學術研究成果向企業創新產品轉變。
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以農墾精神引領特色校園文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校文化培育一校學子。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不言而喻,校園文化的建設則需思想指導。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結合自身的辦學實際和專業特色,以農墾精神為核心建設校園文化,為柔性的校園文化注入剛性的力量,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1. 頂層設計,點亮農墾之光
“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是農墾人在墾荒戍邊艱苦創業的長期實踐中積淀而成的高度的政治覺悟、向上的精神風貌和無私奉獻的核心價值觀,它是農墾院校校園文化的精髓。為此,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秉持“立足農墾、服務農墾”的育人使命,堅持“農墾精神指引,校園文化育人”的教育原則,以學生個性化發展為目標,挖掘農墾精神的文化內涵,打造文化育人特色品牌。
學校構建起由黨建工作室、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委員會、思政部、學生工作隊伍等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動團隊,通過深入研究農墾精神的理論內涵與育人途徑,規劃以農墾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體系,創設棕櫚園、種植園等體現農墾精神的物化環境,積極尋找農墾精神與職業教育的銜接點,將農墾精神作為加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內容。
2. 耳濡目染,煥發文化之彩
班級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基礎,學校以“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農工商精神”大力建設農墾特色班級文化:以農墾紅色資源為依托,弘揚農墾革命精神的紅色文化;創建具有南亞熱帶產業特色的和諧、健康、環保的綠色班級;充分調動學生激情與活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引導學生樸實、勤勞、感恩,培養學生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加強學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務,形成“嚴考勤、嚴作息、嚴考評、嚴承諾、嚴發展”的自律文化。
同時,在校園網上創辦廣東農墾精神展覽會,組織農墾精神的時代內涵征文活動、“農墾精神與我同在”演講比賽、《突破北緯十七度》讀書研討會,舉辦“傳承與跨越”校友座談會和“學院以我為榮”校友報告會,舉行“就業(創業)之星”“校園年度卓越人物”等評選活動,通過一系列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將農墾精神內化于學生心中,展現校園“新農墾人”精神。
3. 外踐于行,鑄造精神之魂
學校秉承“墾區產業到哪,學院服務到哪”的理念,鼓勵廣大學生樹立為農業現代化建功立業的遠大理想,切實做好服務農墾的工作,使農墾精神既內化于心,更外踐于行。
在暑假開展的“感受發展成就,服務回報社會,堅定理想信念”主題活動,通過參觀調研、學習講座、走訪老黨員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踐行農墾精神,進一步發揚“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農墾精神,不斷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借著“一帶一路”的東風,緊跟廣東農墾“走出去”的發展戰略,學校近年連續選派教師和學生赴東南亞相關高校和企業進行學習、工作與交流,在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分別建立了當地學習培訓中心,開啟了國際合作與交流新模式,推動了職業教育現代化和國際化發展,讓學生在國外進行專業實習中培養刻苦精神、磨練頑強意志,用自身的言行詮釋農墾精神,向世界講述中國好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展示中國好形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