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胡水清(2000-),女,漢族,江蘇省泗陽縣人,現(xiàn)就讀于江蘇省泗陽縣泗陽中學(xué)高中部。
我跟爸爸走過很多地方,許多記憶都已模糊。但太行深處的那個小村莊,那個叫阿亮的男孩,還有她的奶奶,卻仍然時不時地浮現(xiàn)于眼前。
初三的暑假,我隨爸爸的古民居考察隊前往太行山。初入山中,對于一直在平原長大的我來說,一切都是好奇的。吹不動的白霧壓附在綿亙的青山上,像卡在鍋上的蓋子。桉木筆直的樹干伸向天空,像豎琴的弦,遠山此起彼伏,是流淌的樂曲……隨著行程向山內(nèi)逐漸深入,蜿蜒的山路,伴著泥濘、叢生的雜草,稍不留神便可能摔倒。“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難怪古人這么形容太行山里的路。初期的驚奇漸漸變?yōu)闀r不時的驚恐,尤其是晚上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蟲鳴、鳥叫、風聲……山中的夜,萬竅含風。
就這樣過了幾天,我們一行人終于行進了大山深處,拖著疲憊的身體,滿懷希望地穿過了最一片樹林。就在那里,我驚愕地發(fā)現(xiàn)了那個村莊,那個叫阿亮的男孩。林后,散落著幾間矮矮的土坯房,映著余暉,更顯得破落。那個男孩一直盯著我,那是怎樣的眼神?迷茫的,膽怯的,驚訝的,倔強的,澄清的,直接射進了我的心里。我不知道那可不可以叫做一個村莊,我不知道那男孩在這樣的地方怎么生活。
像無數(shù)山里的孩子一樣,阿亮的父母一直在外務(wù)工,阿亮從小與奶奶相依為伴。在這莊子里還有三個孩子,大的不過十一二歲,小的只有四五歲的樣子。他們皮膚黝黑,都穿著幾近土色的衣服,或大或小,用一雙膽怯不安又充滿好奇的眼神盯著我們這群人,盯著我這個與他們年齡相仿卻穿著鮮艷的姐姐。
我和爸爸還有一個叔叔住在阿亮家,他非常高興,在完成最初的問答后,他從塑料袋報出了一床發(fā)白的大紅的被子,幫我們鋪在床上。我連忙道謝,他撓著頭咧著嘴笑著說“這是俺爸媽的被子,干凈的”,他看看我又望望我爸爸,又看看我,然后愣愣地走出去了。
可能白天太累了,聞著被子上依稀的太陽的味道,好像時間不長我便睡著了。
第二天,我迷糊著醒來時,天剛蒙蒙亮。對面的阿亮的奶奶坐在床沿上縫補著衣服,我掀開被子坐了起來,她沖我笑了笑。我好奇地向她打聽平時的生活情況,她不時地邊嘆息邊說“我老了,不能再替他(阿亮爸爸)守這個家了,年年盼望他別再出去了”。有時她反復(fù)地說,嘴里呢喃不止。
我進入廚房時,爸爸與叔叔也都已經(jīng)到了廚房,阿亮也在。說是廚房,其實只是一個草棚,正中用磚頭與泥巴壘砌著一個燒火的爐子。阿亮熟練地燃起了爐子里的火,并向鍋里添了半桶水,然后便走到院子里摘起了筐里的菜。叔叔邊幫他摘菜邊逗他聊天,“阿亮啊,你有什么夢想啊?”“夢想?”阿亮一愣,眼睛蒙蒙的望了望遠處。“我想爸爸能多掙錢,在城里買房子,城里多好啊”。他邊說邊又看了看我,眼里充滿了羨慕。
吃完飯,我們便準備著往下一個居民點了。臨走時,我送給了阿亮一把手電筒及一些零食。看著他欣喜的樣子、不舍的眼神,我心中一陣陣落寞。
一路上我都在想,阿亮守著奶奶,奶奶守著土屋。阿亮期盼爸爸帶他們住到城里,奶奶希望兒子回歸山里。兩代人的守與盼,到底該何去何從。爸爸看我不聲不響,若有所思,問我想在什么。我說了我的困惑后,他并未回答我,而是自言自語、意味深長地說了句,“鄉(xiāng)村與城市,老家與城里,都難以舍棄,這也是一代人的糾結(jié)。”
兩年多過去了,太行一行許多趣事都不記得了。唯有阿亮、他奶奶及村莊,還會想起。也許是我自己守著這段經(jīng)歷,老想得到答案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