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從高碳到低碳,再到零碳,理念提升經歷了一個過程。
零碳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個具體標準。
9月5日,我國首個零碳領域研討會—可再生能源促進零碳發展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圍繞零碳發展現狀、未來的發展趨勢、需要關注的重大問題等話題展開討論。
作為流行的詞匯之一,零碳目的是減緩氣候變化。
從能源革命的發展歷程和趨勢可以判斷,發展光伏、風電、太陽能熱利用等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路徑和戰略選擇。
“零碳”排放是趨勢
“零碳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應對氣候變化本質還是能源問題。”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劉燕華說,我國根據國情和世界發展大勢,提出了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理念。
要理解零碳概念,首先應該弄清楚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從事生產、經營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或購買碳信用的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零碳”排放。
2015年底,《巴黎協議》提出了加速全球低碳發展進程的要求,明確了到本世紀中葉全球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在2050年左右人類排放二氧化碳要與大自然吸收的二氧化碳基本相當。
從高碳到低碳,再到零碳,理念提升經歷了一個過程。
“1992年,世界銀行將節能減排的貸款項目在中國試點,我國開始有了低碳的概念;但低碳理念真正形成是在2006年開始制定標準。”中國智慧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王忠敏說。
早在2013年,我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建設即開始了試點。
“經過多年的試點,現在應該在國家層面推廣。長遠來看,如果能夠把碳排放交易體系建立起來,就可為可再生能源提供很好的發展機遇。”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希良說。
在他看來,目前國家碳排放研究體系的核心就是制定低碳的排放標準。通過制定標準,為可再生能源發展提供重要的激勵機制。例如,煤電廠發一度電、水泥企業生產一噸水泥的碳排放量等都要有明確的規定。
能源革命
從發展趨勢看,世界能源結構在加速轉型。
2006—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長5.7%,遠高于化石能源1.5%的增速。去年,我國公布了《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23年)》預計:未來15年,全球供電裝置可增加3倍,太陽能發電裝置可增加5倍。
在能源體系轉型變革中,世界各國勢必會展開一場新的競爭。
歐盟提出了2030年可再生能源比例達到27%,電力50%來自可再生能源;德國提出了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總耗電中占60%,發電量占比80%;而我國也已制定了非化石能源比例在2030年占到20%,2050年達到50%的目標。
在劉燕華看來,能源革命是一場殘酷且痛苦的變革,可能要在傳統的構架上傷筋動骨,會有利益的重新分割,產生布局的調整、震蕩,但這是必須做的事情。
從能源利用效率來看,我國還處于較低的發展水平。據國際能源署數據,2015年中國能源利用率占世界的12.1%,但是單位GDP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美國的3.5倍,是日本的5倍。
“數據說明我國的產業整體低端,結構調整迫在眉睫,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還有巨大的空間,節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是今后一段時間艱巨且具有潛力的任務,能源利用效率應成為中國技術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劉燕華說。
在風電、水電、太陽能方面,我國已經成為全球裝機容量最高的國家。到今年年底,我國的風電裝機容量要超過1.5億千瓦,光伏裝機也會超過1億千瓦。
“盡管能源革命才剛剛開始,各方面還有很多不同的意見,不同利益在博弈,但是要實現能源轉型的方向是堅定不移的,要將未來能源的戰略方向真正轉移到提高能效和發展可再生能源。”國務院原參事石定寰說。
從低碳到零碳
推動零碳發展絕不是單純就環境來解決環境問題。
“未來,依托人工智能、工業物聯網、大數據、新能源技術,將在零碳能源、零碳建筑、零碳農業、零碳服務、零碳出行、零碳生活等領域,開展技術研究及應用以促進零碳落地。”零碳發展研究院院長、光伏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宋登元說。
事實上,一些先行者已經開始著手打造零碳城。在研討會上,中國首個零碳城項目正式亮相。
“中國零碳城以‘零碳發展為核心理念,是一個新興零碳示范城市,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將結合現在的保定模式及東京模式,以新能源產業作為突破,并以全面建設低碳甚至零碳社會為最終目標,從而達到‘零碳的目的。”該項目負責人許斌表示。
對我國而言,能源使用量增長速度在放緩,因此增量部分實現低碳的問題不大,難度最大的是存量部分。目前,中國的能源結構仍是以煤為主,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為60%和30%以上。如何將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能源來替代存量的傳統能源,這是要思考的問題。
劉燕華認為,不應該以問題產生的思維去解決問題,需要跳出傳統思路另辟蹊徑。
“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道路,是中國發展現階段的自主選擇。”他說,能源革命應著眼于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大潮,數字經濟、共享經濟、智能制造、新硬件,已經對傳統的生產模式產生了極大沖擊,顛覆性的技術已經逐漸占領市場。盡管我國尚未進入后工業化階段,但是必須為跨越有足夠的技術準備和機構搭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