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有了“市場意識”的樹山村村民,開始自主自覺地依據市場風向來種植苗木,李洋東和左鄰右舍們奔走在致富的道路上。
“以前每月600多元的收入,種植苗木后,年收入已經十幾萬了?!崩钛髺|說。
李洋東是廣東省英德市西牛鎮樹山村人。1997年大專畢業后,被分配到保溫瓶廠,廠子效益不佳,打拼多年的李洋東并沒有多少積蓄。
李洋東的“脫貧致富”夢,在碧桂園集團進駐樹山村后,徹底實現了。
苗木種植
2010年,碧桂園入駐樹山村開始綠色扶貧。李洋東果斷辭去在廣州的工作回到家鄉。2011年1月,碧桂園的第一批苗木運抵樹山村,167戶農民參與種植,李洋東也參與進來。
由于地形緣故,樹山村的人均耕地面積很少,有的幾乎沒有。多數村民對碧桂園的“綠色扶貧”工作存有疑慮,只拿出幾分地種苗木。辭掉工作的李洋東決定放手一搏,把家里的3畝地全部種上苗木。一年下來,李洋東賺了5萬多塊,第二年他索性租下堂哥的3畝地,決定擴大再生產。
幾年下來,李洋東靠種苗木掙了錢。為了讓村里更多的親朋來種苗木,讓更多的村民得到碧桂園的幫助而遠離貧困,他自薦加入苗木合作社,主動協助碧桂園的技術人員管理業務。看到仍在猶豫的村民,他就現身說法。
據碧桂園集團副總裁、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朱劍敏介紹,碧桂園向樹山村派駐技術人員,成立苗圃示范基地,免費培訓村民,提供種苗,引導村民成立合作社,由碧桂園按市場價或保護價收購。因種植苗木成本較高,碧桂園為村民墊付50%~90%的種苗款,賣了苗木后再還本,賺錢歸村民,還本后再種可以再借。到2016年底,碧桂園共帶動167戶農戶種植苗木,產出已超出2000萬元,村民實際獲益1000多萬元,戶均增收約6萬元。
“第一年,我們包市場,規定收購標準,幫種植、幫銷售;第二年,我們帶市場;第三年,我們幫助農民推市場,我們提供種植技術和銷路支持,要求村民自產自銷,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睆V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劉剛說。
有了“市場意識”的樹山村村民,開始自主自覺地依據市場風向來種植苗木,李洋東和左鄰右舍們奔走在致富的道路上。
眾志成“村”
脫了貧,致了富,李洋東安居在自己“小別墅”里,從來沒有想象過日子可以這樣美好。
說起李洋東的“小別墅”,就不得不提起碧桂園集團的“大刀闊斧”。
樹山村是革命老區,坐落于交通不便的深山。常年多雨,山路蜿蜒,居民分散居住在東西長6公里、南北長10公里的狹長山溝里,絕大多數是上世紀70年代的水庫移民。
村子里的住房多為上世紀70年代所建的泥磚房,房屋低矮,長年風吹日曬,有的已破爛不堪,搖搖欲墜。沒有自來水,沒有通信網絡,沒有進行電網改造,村中人畜混居,極不衛生。
2010年,碧桂園響應廣東省“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指示精神,集團捐贈2億元參與定點貧困村的幫扶工作。依據“政府補一點,企業幫扶一點,農民自籌一點”的辦法,從2010年到2015年,碧桂園共計投入5900萬元用于樹山村的房屋建設。
據碧桂園集團駐村干部回憶,當時的樹山村沒有汽車,一場雨過后,連路都分不清,所有的建材只能運到西牛鎮上,是項目組和鎮里的干部靠人力車一步一步運進來的。當時齊心協力的眾志成城,如今回憶起來依然心有戚戚。
新建的“小別墅”每戶使用面積110平方米,每戶造價約10萬元,省、市配套1.5萬元,農民自籌3.5萬元,碧桂園集團幫扶5萬元。對于確實無法籌集到3.5萬元的困難戶,通過貼息貸款、按揭還款的形式碧桂園集團幫其籌錢。
從過去岌岌可危的泥土房到如今白墻紅瓦的別墅,從過去的污水橫流到如今的綠柳成行,“這一切都得感謝碧桂園?!崩钛髺|說。
如今,共建成385套小別墅,并完善了市政道路、飲水、綠化等基礎設施,徹底改變了樹山村貧困落后的面貌。
改變心態
楊洋已經在樹山村駐扎數月了。楊洋從日本千葉大學博士畢業后,隨即加入了碧桂園“未來領袖人才計劃(碧桂園2013年發起的一項全球范圍內的高端人才招聘計劃)”。這一次駐扎樹山村,是來研究和總結樹山村的扶貧經驗的。
據楊洋介紹,現在樹山村村民苗圃種植大戶的年均收入在20萬元以上,樹山村人均收入也已經位居清遠市前列。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安了居,還要能樂了業?!氨坦饒@扶貧注重‘授人以漁,帶領村民上路后,會將脫貧致富的技巧和門路都交給村民自己掌控?!睏钛笳f。
“村民富起來后最大的改變,就是思想意識的巨大提升?!睒渖酱宕逯魅吻瘳槺胝f,村民們不再亂丟垃圾,養成愛護家園衛生的好習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和睦且文明。
“改變一個地方,最主要是改變人的心態?!眲傉f起這些年碧桂園扶貧工作的成績時總結道。短短幾年間,樹山村人的心態變了,樹山村也跟著有了巨變:農民住上了兩層半的復式別墅、走硬底化道路、喝干凈的自來水、使用光纖網絡……一個現代化社會主義生態新農村初具雛形。樹山村正在發展壯大的綠色產業,在碧桂園的幫扶指導下,家家戶戶種上苗木,成立苗木合作社,走上了致富道路。
樹山村的麻竹筍,聞名世界。樹山村種植麻竹的歷史可追溯至明代,清代中期已行銷粵港澳和東南亞。數百年來,勤勞智慧的樹山村人延續并發展著竹文化筍干的制作,依然保持民間傳統加工工藝,全靠手工制作,如今被譽為“蔬中第一珍”的麻竹筍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9月,正值當地特色的竹筍收獲期。一排排碼放整齊的麻竹筍,排列在村里的空地上晾曬。遠處眺望,一排排整齊的別墅掩映在青山白云間。安靜地矗立在別墅旁的飽經滄桑的清代炮樓,見證著樹山村翻天覆地的變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