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本文為益陽市社科聯課題“論市場經濟對知識分子人格精神的解構與重塑——以方方、閻真小說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
摘 要:一直以來,方方的創作表現出對知識分子生活和命運的深切關注。2013年的小說《涂自強的個人悲傷》仍然延續了這個主題。小說書寫了新世紀浪潮下年輕一代的知識者涂自強的個人奮斗史。筆者認為,造成涂自強悲劇的原因是: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錢權思想當道的惡劣風氣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夠完善。
關鍵詞:涂自強;個人奮斗;城鄉差距;錢權思想;社會保障
作者簡介:晏淑君(1977.11-),女,湖南益陽市人,益陽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02
一直以來,方方的創作表現出對知識分子生活和命運的深切關注。2013年的小說《涂自強的個人悲傷》仍然延續了這個主題。小說書寫了新世紀浪潮下年輕一代的知識者涂自強的個人奮斗史。這是一個寒門學子的辛酸故事:貧寒的農家子弟涂自強考上了省城武漢的大學,成為了整個村子的榮耀,帶著鄉親們“去縣衙當官”的殷切期望,帶著鄉親們拼湊的部分學費,帶著要走一條新路的強烈愿望,他一邊打工,一邊步行到了武漢。大學期間,他四處打工,為省錢甚至很少回家。就在他刻苦攻讀,準備考研時,噩耗傳來:因為村里修路,祖墳被無端毀壞,父親無處評理,貧病交加,氣急而亡。為辦理喪事,他只好放棄考研。畢業后,他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又遭遇老板卷款潛逃,五千元獎金成泡影,春節也回不了家。而后,老家房屋因暴雪壓塌,他接了母親來武漢生活。為了生存,他四處奔波求職,任勞任怨,兢兢業業,過著典型的蟻族生活,最終積勞成疾,患上了肺癌晚期,在把母親托付給蓮溪寺的主持之后,他又踏上了那條來時的路,將自己的生命遺棄在這個世界的視線。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涂自強,這個來自中國鄉土大地的農民的兒子,就是一朵從世間塵埃中開出的蓮花。他善良、純潔、勤勞、從來沒有貪欲、怨言、仇恨。他默默地奮斗著,艱難地生存著。他對未來的想法就是:留在武漢,靠自己的努力在城市扎下根。這個想法對大學生而言,并非遙不可及。然而,現實卻是如此殘酷,無論他的品行有多好,無論他有多努力,他都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假如一個時代,一個個的個體無論怎樣努力都改變不了被淘汰的命運,那顯然不是他一個人的悲傷,而是一個群體、時代和社會的悲傷。正如方方在封底所說:“一個什么樣的社會,才會讓涂自強這樣的年輕人處處不順,事事艱難呢?在一個沒有公平的年代,他的悲傷注定不只是個人的悲傷。”筆者認為,造成涂自強悲劇的原因是: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錢權思想當道的惡劣風氣以及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夠完善。
一、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曾經激勵了無數寒門學子刻苦讀書,以求改變命運的名言,在今天已經顯得很蒼白無力了。涂自強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偏遠山區教育落后,教育資源城鄉分配不均,山里的孩子,發奮讀書,能夠考上一個二三流的學校已屬不易,并且還要面對高昂的大學費用,面對畢業即失業的殘酷現實。而城市里有背景的孩子,讀書完全沒有后顧之憂。小說中有幾處情節,直接寫出了城鄉教育之間巨大的差距。
第一處是寒假前夕,趙同學和幾個不考研的同學,拉著涂自強到外面餐館吃飯。席間,兩個同學相互爭執起來。話題就是城市孩子與農村孩子之間與生俱來的不平等。城里孩子吃好喝好上舒服的中學,少費勁就能上好大學還能輕易地找到好工作,農村孩子每一樣都得拿命拼,結果一切都不如城市孩子。就算有幾個混好了,代價也會沉重無比。說不定半條命都去掉了。涂自強的心里自然是站在農村孩子這邊,這應該也是許許多多寒門學子的共識,因為他們一生下來就要面對這種不公平。
第二處是涂自強畢業后在一家餐館打工,老板和大廚的一番對話。老板說:“我表哥是老大學生,一畢業就是好工作。立馬就成為有權有勢的人。哪像現在的大學生,白讀了書,出來連工作都找不到,真是可憐。”大廚便說:“其實我覺得國家根本不需要辦大學。窮人的孩子,讀了也是白讀,四年出來,照樣找不到事做,有錢人家孩子,同樣也是白讀,因為不讀書也能找到好工作。”
第三處是涂自強去宜昌時欣賞三峽大壩時的感悟:“地勢決定水的方向。水且如此,人又如何不如此?他的命運同樣也是地勢所定呀。”
什么是地勢?其實就是不同的家庭背景。來自底層的窮孩子注定了要比城市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代價才能取得成功,這已經不是什么新鮮的話題了。教育資源城鄉分配不均,高考錄取線地區差異巨大。這種不公平是與生俱來的,是橫亙在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分水嶺,是一種地域和階層的保護主義。最終的結果只會是富者愈富,而窮者愈窮,兩極分化越來越大,階層更加固化,寒門已難出貴子。
二、錢權思想當道的惡劣風氣
閻真說:“錢和權,是時代的巨型話語,它們不動聲色,但都堅定地展示著自身那巨輪般的力量。”的確,市場經濟在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在悄悄地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人們進入市場的目的是獲取利益和價值的最大化,而錢和權就是兩者的外在表現。錢權思想形成的惡劣風氣,甚至已經深入滲透到普透明化民眾的生活中,并且變成了一種理所當然的行為。這在小說中俯拾即是。
表現之一是對青年男女婚戀觀的影響。有房有車成為了基本的擇偶標準,如果還能有很好的家庭背景,有靠山那就更會讓人趨之若鶩了。如小說寫到的涂自強的兩次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的戀愛經歷。一個是與他一起在大學食堂打工的女同學,兩人都是從農村讀書出來,彼此了解也互相體貼,但是她還是邁著輕盈的步子踏入了大款的小車,找了一個有錢的男人當靠山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另一個是他公司的女同事,一個細眉的女孩,她直接當眾拒絕了涂自強:“你要房沒房,要錢沒錢,不是我的菜。”
女生如此,男生也不例外。同樣從鄉下讀書出來的帥哥馬同學面對愛慕他的經濟系美女,盡管心里有些不舍,但是因為女方的家庭背景不好,而斷然舍棄。他清楚明白“有靠山和沒靠山,結果是完全不同的”,找一個家里有背景的女人當老婆,能夠少奮斗至少二十年。最終,馬同學找了一個美國大財團老板的女兒,所以他很快移民美國,成為真正的美國人。
表現之二是對權力的極端崇拜與濫用。在小說中也有體現。其一,涂自強考上大學,成為了整個村子的榮耀,村長對他的期望就是,去縣里當官,這樣,村里人就能背靠大樹好乘涼。并且還舉例說明,溪北村馬家小子在京城當了領導,縣長見了他都哈腰。縣里有好事情就歸溪北村,修路都先修到他們村口上。其二,涂自強的父親的死就是濫用權力的惡果。村里修路,原本是經過盧家的地。可是盧家在縣城里有人,硬讓人給改了線,就變成從涂自強家的祖墳經過。甚至在無人告知的情況下,就擅自平了涂家的祖墳,他父親氣不過,找村長、找鎮上領導評理,居然無人替他做主,父親氣到吐血,身體每況愈下,最終死在了新開的路邊,原來的祖墳里。一個“官”字壓死人,普通百姓的合理要求在他們眼里是不算什么的,根本無人理睬,百姓的命又算得了什么呢?這不能不令人警醒,權力為人民謀福祉的,而不是為私人服務的。老虎離普通群眾很遠,而蒼蠅的危害卻連綿不斷。
三、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夠完善
社會保障體系是國家通過立法而制定的社會保險、救助、補貼等一系列制度的總稱,是現代國家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會成員基本生存與生活需求,特別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生育、死亡、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的特殊需要。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革,我國的社會保障問題日益成為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公平性、普遍性、法制性和互濟性。在我國,中共十六大已經明確把“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卻仍然有著這樣或那樣不夠完善的地方,有待我們進一步完善和落實。 這在小說中也有體現。
其一是涂自強的姐姐無故失蹤,哥哥死于礦難,都沒有了下文,我們看不到社會對殘缺家庭的關愛。其二,涂自強畢業后的第一個工作是在一個學長老板手下做事,老板卷款潛逃,員工們都拿不到獎金,我們看不到社會對普通員工的關愛。其三,涂自強積勞成疾,身患癌癥,我們看不到社會對絕癥患者的關愛。其三,涂自強自知無法照顧母親,奔波于老人院、民政局、婦聯等,均無法解決母親的安置問題,最終只能講母親托付給蓮溪寺的主持,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尼姑。我們看不到社會對孤寡老人的關愛。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是儒家所描繪的理想的大同社會。社會上,老人能夠安享晚年,青壯年能夠施展才能,小孩子能夠健康順利成長,使失去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婦女,失去父母的孤兒,失去兒子的獨老,有殘疾的人都能有所供養。盡管時代不同,但其核心和實質是不變的。那就是滿足社會成員的多層次、多方面的生存需要。當今時代,我們更應該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并使之沿著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只有不斷改善和健全當前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社會投入和保障力度,拓寬保障層次,例如在養老、醫療、失業等方面的滯后現象,才能有效地縮小城鄉差距、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平和增進人民團結。
孝順淳樸、勤勞聰慧、知足感恩、任勞任怨、有責任感、敢于承擔的好青年涂自強走了,但是還有許許多多的涂自強們仍然在苦苦掙扎求生。如果一個社會不能讓這樣的好青年過上幸福的生活,那還能算是一個有良知,有前途的社會嗎?我們的社會不能讓他的悲傷變成一群人的悲傷,我們的社會有責任讓這樣一個自強不息的青年過上幸福的生活。我們的社會更不能讓他的悲傷變成一個時代和社會的悲傷,我們的社會有信心讓千百年來人們所憧憬的大同社會的理想變成真正的現實!
參考文獻:
[1]方方. 涂自強的個人悲傷[M]. 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3.
[2]閻真. 活著之上[M]. 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
[3]龔祎. 方方《涂自強的個人悲傷》的真實性與傾向性[J]. 文學教育2014(5).
[4]方一舟、余琍萍. 底層的奮斗,虛幻活著無望——論方方《涂自強的個人悲傷》的藝術內涵[J]. 景德鎮學院學報,2016(4)
[5]宋莊. 方方:我喜歡給讀者完全不同的閱讀感受[J]. 博覽群書,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