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楷霖
摘 要:周作人和林語堂在散文的創作上都是將“閑適”作為美學的追求,尋求文學創作上的自由。但是,對于散文的理解,周作人和林語堂之間是存在著差異性的。林語堂在散文的創作中更為倡導自我,而周作人則更為注重尋求歷史依據,以“道”說明問題。所以,周作人和林語堂的散文雖然都有閑適特征,但各自的風格有所不同。本論文針對周作人、林語堂散文的閑適特征展開研究。
關鍵詞:周作人散文;林語堂散文;閑適特征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01
引言:
對于現代散文問題風格上所產生的變革,可以通過探索周作人和林語堂的散文特征加以明確。關于現代散文,周作人提出了“言志論”,林語堂將周作人的理論進一步發展。關于言志觀,周作人和林語堂研究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晚期,以歷史作為依據,對現代散文的創作特點進行研究。但是,周作人和林語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要達到的文學理想不同,對于散文的界定也必然會存在差異。對于周作人、林語堂散文的閑適特征進行分析,有助于進一步探索現代散文在文體風格上所產生的變革。
一、散文創作尋求的歷史依據不同
散文的創作講究“形散而神不散”,其中的“神”就關乎到歷史依據。周作人的散文創作中,更為注重傳統的回歸。在肯定傳統的同時,倡導散文創作中要不拘一格,這是對正統文學的回擊,也是文學創作者所采用的明哲保身的方式。周作人提出個人言志理論,要求在散文創作上要注意言志。他提出,公安派創作散文的過程中,對于古代散文創作模式并不會遵循,而是尋求自主創作,以抒情為主,這是個性創作的體現。在這一觀點上,周作人的觀點與現代人所是持有的創作觀念是一致性的。周作人在散文創作中主張繼承傳統文化,同時這種方式創作的散文的藝術價值持有懷疑的態度。事實上,周作人欣賞明朝晚期的散文作品,是欣賞這些作品的自由創作風格,其中所蘊含的反叛精神,所以,認為明朝晚期的散文是由藝術價值的,這也明確了周作人的散文創作風格。
林語堂對明朝晚期的散文作品同樣持有欣賞的態度,但是在其創作中,林語堂對自由更是持有眷注的態度。林語堂肯定了公安派的散文創作風格,甚至是頂禮膜拜。林語堂不僅會摘錄公安派的散文語句,而且還會對創作技巧仔細推敲,不斷地向公安派學習。所以,林語堂認同明朝晚期的散文作品,主要是在文學精神上的認同,直到認可當時的文學載體。
二、個人言志的意義指向有所不同
對于周作人而言,散文是非功利性的,采用個人言志的手法,可以為精神尋求一個安靜之所。“五四”運行各文學創作者帶來了新的契機,很多的先驅者們承擔起文化啟蒙的責任,但是,在那樣的是社會環境下,這個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導致很多的文學創作者由于理想的幻滅而感到無奈。周作人就是其中的代表,正是因為這種無奈,使得人文關懷從宏觀的角度轉向自我。此時的周作人認識到,空喊革命不如反省文學中的功利因素,于是倡導散文創作中要尋求自我。讓自己走上十字街頭的塔中喝苦茶。對于此,周作人是這樣形容自己的,當別人都走出象牙塔走上十字街頭的時候,我則在十字街頭造塔,開始閉戶讀書,安靜地寫作。當周作人對當時的社會形勢感到悲觀的時候,就會創作散文發發牢騷,卻沒有了拯救社會的熱情。周作人讓自己閑適下來,主要的目的是隔絕功利,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在精神上保持自由。
與周作人一樣,林語堂同樣對當時的社會環境產生倦怠之感,在散文創作中也持有游戲的態度。但是,林語堂是由文學趣味表達出來的,這是林語堂散文所體現出來的與周作人不同的閑適。文學本身就是一種思想情趣,是非功利性的,但是這對于林語堂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他更為注重的是建構言志性理論,將散文利用起來宣揚散文的自我表達,是一種幽默論的體現,即林語堂注重用幽默的語言表達散文創作的意圖。對于對這種散文創作形式,功利派持有批評的態度,但是,林語堂已經不止一次聲明,采用幽默的創作手法是為了打破文壇枯燥乏味的局面。可見,當時的中國文學創作者雖然尋求著新的發展道路,但是,思想上沒有改變,文學創作也依然是維持傳統的格調。散文創作中注重用幽默的語言表達,有助于豐富文學內容,這是林語堂倡導散文創作運用幽默格調的主要目的。
結束語:
綜上所述,周作人的散文和林語堂的散文在創作上都有閑適特征,但是由于兩者所持有的文學思想不同,所懷有的文學理想不同,對于文學創作的態度就會存在不同。周作人的散文注重追溯中國傳統文化,以傳統中的“道”作為主要依據,但是,這種“道”并不是古代文學中的“道”,而是性靈之“道”,主張散文中要具有審美趣味。林語堂對明朝晚期的文學作品持有欣賞的態度,但還,在創作的過程中持有反抗精神,更為強調自由,也因此其散文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萬平近.林語堂評傳[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4:26—27.
[2]梁建民,沈棲.林語堂散文欣賞[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4:124—127.
[3]陳秀珍.寓莊于諧 獨具閑趣——林語堂散文的幽默[J].武夷學院學報,2014,28(06):57—59.
[4]周作人.《燕知草》跋(永日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