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佟玉平
基金項目:本文是2016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青年項目“當代英國華人文學作為集體記憶媒介的專題研究”(L16CWW003)和2016年度遼寧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當代英國華人文學的文化記憶書寫研究”(W2016010)的階段性成果。
摘 要:華人離散作家劉宏的作品雖被評論界所熱議,但其中蘊含的記憶主題鮮有人關注。作為一部有關回憶的小說,家園文化認同在主人公的回憶中不斷被喚醒并重構。通過運用以哈布瓦赫為代表的記憶理論從個人記憶、文化認同記憶等視角對《觸摸》進行文本細讀,探究劉宏如何將記憶敘事與母國文化進行雙向建構,從而揭示英華作家的中國文化情結和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關鍵詞:哈布瓦赫;記憶理論;文化記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01
劉宏是英華文學中的重要作家之一,她出身在中國內地且用英語進行創作,從事女性主義文學和社會人類文學研究。繼前兩部作品《驚月》(Starling Moon)和《鵲橋》(The Magpie Bridge)取得成功后,2005年出版了第三部長篇英語小說《觸摸》(The Touch),小說中富含的傳統文化和西方語境激發了讀者的濃厚興趣?!队|摸》是一部純粹的回憶之書,整個文本敘述是在主人公林菊的童年回憶中展開的。記憶是人腦對經驗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和再認,它是進行思維的心理活動基礎,代表著一個人對過去活動、事物的印象積累。本文擬從記憶理論出發對《觸摸》進行解讀,重點考察作品如何將個人成長記憶和母國文化融為一體,進而揭示英華作家強烈的中國文化情結。
一、文化記憶
“我們把文化記憶概念總結為每個社會和每個時期特有的可以重新使用的文本、圖像和儀式,各個社會和時期在維護它們的同時,穩定和傳達了自身形象,它首先是一種關于過去的集體共享的知識,在這個基礎之上,一個群體建立了它的一致性和獨特性意識?!盵2]15這樣的獨特意識是特定群體獨有的集體記憶,是一個文化群體特有的記憶長河?!队|摸》這本小說從書名到文本都體現了獨特中國式文化情結,而這些中原術語和文章中大量運用的古典詩詞和神話都是獨有的中國文化記憶。其中,標題The touch包含多重語義,在中醫中指大夫為病人把脈,而這種看診方式是中國醫學獨有的。曾經很多西方醫學者不禁贊嘆,不用聽診器及任何醫療器械,單憑醫生的一雙手就能治病,是神奇二字也不能比擬的,同時“觸摸”也是中西文化接觸和交流的象征。埃及學者阿斯曼認為“文化記憶建筑在負載著象征意義的文化客體上,是神話般的,遙遠過去的事件,對于群體具有基石性作用的事件,傳達一種確定的內容和意義”。[3]28-30對于擁有雙重創作語境的作家劉宏而言,她很好地把握了兩種文化間的張力,巧妙地將中國僵化鈍化的文化象征應用于英語創作中,取得了巨大的陌生化效果,使中國化的典故、神話在新的語境中奇跡般再度復活,大放異彩。這些公用的固定象征和私設象征都由民族文化幾千年積累而來,也一直作為文化記憶的載體而存在。其實,一直以來西方國家對于中國文化記憶都充滿了好奇和渴望,人們心中的東方世界是一個奇幻、瑰麗、神秘的樂土,最早期的《馬可·波羅游記》就有關于契丹的內容,之后也不乏毛姆,燕卜蓀等中國迷出現,BBC廣播公司介紹說:“發生在中國的日常普通故事,對我們來說卻是迷人的,絕對非同一般”。[1]139而劉宏的作品恰恰記錄了這些中國傳統文化記憶來彰顯東方文化的悠遠綿長。作為文化載體的典故和傳說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一代一代的口口相傳或形成書面資料傳承下來,形成一個民族特有的集體記憶,以確保文化的連續性功能,使一個國家的基本特征和價值觀具有穩定性,所以文化記憶誠然是對過去的一種累積性建構。
二、結語
具有生理特征的個人記憶在與他人和社會外界事物的啟發互動中被塑造,這個塑造、啟發、建構、規范記憶的框架就是所謂的集體記憶。但集體記憶并不是個體記憶的簡單數量相加,而是被濃縮到具有主體性的文化記憶層面,通過這種文化體系和載體,一個民族的傳統被自然延續下來。劉宏在作品中用獨特的記憶敘事手法,探究了個人成長記憶與母國文化認同的雙向建構,揭示出英華作家深深的中國文化情結。
參考文獻:
[1]李靜. 雙重語境中的象征——論旅英作家劉宏的小說[J]. 當代文壇,2011(3):139.
[2]Assmann, Jan. “Kollektives Ged?chtnis and kulturelle Identit?t.”[J]. Assmann/ H?lschen (Hrsg.): Kultur und Ged?chtnis. Frankfurt a.M.: Suhrkamp, 1988:109-118.
[3]Erll, Astrid. “ Cultural memory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A Companion to Cultural Memory Studies. [M]. Eds. Astrid Erll Ansgar Nunning. Berlin/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