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 要:《窄門》是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創作成熟期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二十世紀精神生活最成功的小說之一,是紀德受基督教文化影響最深刻的反映,小說不僅題目出自《圣經·福音書》,而且小說主人公阿莉莎更是窮其一生追尋上帝,但是卻過于追尋圣潔,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客死他鄉。其實是紀德對基督教的質疑和反思,信仰本是應該使人快樂,追尋幸福,可是阿莉莎和杰羅姆卻一生充滿矛盾和痛苦。本文試圖從圣經的角度探討《窄門》。
關鍵詞:《窄門》;安德烈·紀德;圣經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2
一、紀德的宗教背景
《窄門》這部小說是紀德花了十幾年構思的結果,可以說是紀德以自己為原型的自傳。解讀《窄門》,就不得不對紀德的童年生活經歷進行梳理。安德烈·紀德,從小生活在法國的一個資產階級家庭,他的家庭有很濃厚并且復雜的宗教背景,紀德的父母是虔誠的新教徒,但是他的母系家族是天主教的教徒。
天主教信奉的是圣母瑪利亞,而新教信奉的則是耶穌,雖然天主教和新教都認為圣子、圣靈、圣父是三位一體的,并且在信仰上帝和基督救主這些大前提上,與天主教并無不同;但在奉行上帝和救主基督所啟示的教義,誡命和凈化圣化心靈的圣事上卻大有不同,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多的區別,新教極其特殊,它和世上所有其它主流宗教都有極遠的距離。在經書文本上雖然天主教和新教用得很是相似,但是在接近新教上與比多神教、伊斯蘭教、自然神論相比并無明顯區別。新教的特別之處是在于其強調救恩的無條件性,和人力的不能自救。全然放棄了其其他教的功利性和討價還價的元素以及否定了教徒的優越性。另外新教只奉《圣經》為最好權威,天主教把教會和《圣經》看的同樣重要,并且在天主教中,神職人員是信徒與上帝的聯絡員,信徒只能通過神職人員向上帝懺悔,而在新教中,信徒則是可以直接向上帝。
由于紀德母系天主教的背景,和父母新教的信仰,紀德可以說是兩種信仰的結晶,但是紀德母親對他教育可以說是純粹的新教式教育,從小紀德就學習《圣經》以及教派的清規戒律,這對紀德一生的影響非常深刻,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大量引用《圣經》的句子。
二、紀德的分裂——阿莉莎和杰羅姆
《窄門》中阿莉莎和杰羅姆可以說是紀德的縮影,阿麗莎是《窄門》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是男主人公杰羅姆的表姐,也是杰羅姆的暗戀對象。在紀德童年的時候,他曾經去過舅舅埃米爾的家里,并且愛上了他的表姐瑪德萊娜·隆多,并且紀德的《安德烈·瓦爾特》日記就是為她所寫,在《窄門》中,阿莉莎同樣也是羅杰姆舅舅家的女兒,是他的表姐。但是由于紀德幼年的時候便受母親新教徒式的教育,所以在他的潛意識里,性是邪惡的,與道德是處在對立面的,所以愛情對于紀德來說,是情與欲相分離的,他在不停地控制自己的肉欲來守護自己的信仰,同時又要經受肉欲的折磨,紀德每天在這種矛盾之中掙扎,紀德的這種觀念反映在《窄門》中幾乎就是阿莉莎對于愛情和信仰的選擇,“除了愛,盡情的愛,永無止境的愛,是否還有別的美德……然而有些日子,唉!在我看來,美德與愛情完全相抵觸了。什么!我內心最自然的傾向,竟敢稱之為美德!”“我得不到杰羅姆的消息就惴惴不安,這就應當捫心自問:我真的心甘情愿做出犧牲嗎?上帝不再要求我這樣做,我就覺得蒙受了屈辱”阿莉莎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她對于道德與愛情的矛盾在這篇日記中已經顯露無遺,其實不僅是紀德和阿莉莎,在整個西方,基督教指引著對上帝和天國的信仰的最高目標,人們相信只有遵循基督教的指引,用基督教的道德信條來約束自己,全心全意跟著上帝的指引,無條件無保留的向上帝付出自己的身心,才能救贖自己的靈魂,才能回到令人神往的天國世界。
在生活中,一個人不會得到滿足,也不應該得到滿足,而且真的也沒有這種令人滿足的事。“我們生來都是為了另外一種幸福”,就是仰慕上帝、追隨上帝“立志終身侍奉他”。為此,她認為她與杰羅姆兩人不應該結婚,既然他愛她,她也愛他,那么他們的愛不能妨礙對方接近上帝,成為他們與上帝之間的障礙。“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獨立到上帝那里去”,基督教的愛是一種純粹的精神法則,其結構依循的是純粹肉身的法則。精神與肉體是基督教摯愛觀中不可回避的矛盾。這個矛盾與沖突至今仍是基督教神學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
三、窄門——紀德對宗教的反思
如果說阿莉莎所向往的圣潔高于愛情,那么杰羅姆則是正好相反。在杰羅姆的意識里,阿莉莎高于一切,只要能夠接近阿莉莎,和阿莉莎在一起,他可以做任何事。而正是因為阿莉莎,他才想要接近上帝。在小說第一章中,杰羅姆在禮拜六去教堂聽到牧師念道“你們還是盡量從窄門進來吧,因為寬門和寬路都是通向地獄的,進去的人有很多;可是窄門和窄路卻通向永生,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找得到它”。
紀德在小說中以“窄門”為主題,“窄門”一詞是由《新約·馬太福音》出得,在書中作者認為只有通往地獄的門是寬的,路是平坦的,而通往天堂的門卻是窄的,路也是小的。意思是說,作為人類,原罪是人人生而就有的,每個人都必須贖罪,只有信仰耶穌基督,嚴于律己,恪守“十誡”等契約準則,才有可能獲救。這一贖罪來獲得幸福的過程猶如窄門,孤獨痛苦,寂寞難行。而阿莉莎就是這樣一個下定決心“努力進窄門”的人,但是杰羅姆抗拒寬門,是因為與他們同行,他會與阿莉莎越來越遠。當牧師在教堂闡釋窄門的時候,杰羅姆的神識仿佛已經經歷了一遍,他感到痛苦的擠進了窄門,但是進去之后,卻是阿莉莎的房門,“在一切苦行的盡頭,在一切悲傷的盡頭,我有了另一種快樂,那種既純潔又神秘的天使般的快樂,那種快樂仿佛是一種既尖厲又輕柔的小提琴曲,仿佛一團要將我和阿莉莎的心燒成灰燼的烈焰”。
杰羅姆把阿莉莎視為福音書里的那顆珍珠,而自己為了得到她,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在杰羅姆的心中,幸福是可以追求的,可以通過努力去獲得,幸福與美德是一體的。而阿莉莎卻認為美德與愛情是完全相抵觸的,甚至自己對杰羅姆的愛會阻礙杰羅姆到達窄門,于是她執拗的選擇犧牲自己,不過問杰羅姆的感受,一廂情愿的以為犧牲自己就可以成全杰羅姆,更為荒唐的是她以為自己的妹妹喜歡杰羅姆,便自作主張選擇退出,要撮合妹妹朱麗葉和杰羅姆,她的這個行為不僅是傷害自己,也是對杰羅姆、朱麗葉和阿貝爾的傷害。不過分的說阿莉莎在這方面有點自私,這與她的信仰并不相符的,并不是圣經中“愛人如己”的闡釋,而是阿莉莎個人化過度的闡釋行為。
另外還有一點令人費解的就是,阿莉莎把走向上帝看為一生所致,并且在她的心目中,上帝和圣潔至高無上,但是她卻阻止杰羅姆去看基督教義的書,“我若是看見你看這些書,會感到很傷心的!我的確認為,你生來適于干大事業,不應該這樣的。”此外,她又覺得自己是杰羅姆和上帝之間的障礙,“他總戀著我,也就阻礙他在美德的路上大步前進。我犧牲自己的功能,將他無限美好的功德獻給您,如果說失去了他,今天我的心靈要哭泣,但這不正是為了以后能在您身上同他相聚嗎……”其實紀德筆下阿麗莎的矛盾,就是紀德在自己母親管教下出現的迷惘,母親對他嚴苛的清教徒式的教育,使他逐漸產生叛逆,懷疑基督教的道德,但是始終并未懷疑上帝。他認為上帝是美好的,指導人們走向光明的,但是其道德卻是和圣經的理論相駁論的。
參考文獻:
[1]安德烈·紀德,著.江航,譯.窄門[M]. 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
[2]安德烈·紀德[法],《安德烈·瓦爾特筆記》[M]. (宋敏生、姜俊欽譯),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
[3]國際圣經協會編:《圣經》,香港:國際圣經協會出版,2000 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