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靜妮
近些年,廣大家長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但普遍缺乏正確的教育觀念和科學的引導,盲目追求“提前學習”“超前教育”,不僅讓幼兒“傷”在了起跑線上,也嚴重干擾了幼兒園的辦園方向和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所以,如何讓每一個學生受到最合適的教育,成就每一個學生——適性揚長,終身學習,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終極追求,也是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愿景、共同追求。2016年12月中旬,我們廣東省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小學名校長、幼兒園名園長培養對象,一行25人踏上臺灣學習之路,考察了國立臺北大學、臺中教育大學、國立臺北大學附屬幼兒園、臺北市立育航幼兒園等等。這是我第二次到臺灣學習,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尊重生命,愛護環境,從小事做起
這句話很多人會視為一句口號,但在臺灣,它就是滲透在環境中,彰顯在行動上,內化為文化的核心價值。無論是大學、小學或者幼兒園,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學校,以及任何公共場所的化妝間(廁所)中每一個便池旁邊,都有緊急求助鍵,確保每一個人在緊急時候伸手就可以及時獲得救助。在關鍵的位置,設置了安全逃生的繩索或救生用具等,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接受了緊急求生的課程訓練,從幼兒園開始做起,每個幼兒以游戲的方式習得這種技能。便池的設計很環保,蹲位或坐廁,按壓式或腳踏式,都有水量大小的區分,安裝的水龍頭多是感應式帶花灑頭的出水口,以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便池門口貼的不是人生哲理或者什么幽默二則,而是很樸實的一句:“當您扔下垃圾之前,要想想為之辛苦勞動的環衛工人。”這一句讓使用者不忍心弄臟環境,知道環衛工人的勞動價值,也讓環衛工人覺得很暖心,因為他的工作被尊重,他的辛勞被理解,他是被關心的。所以,我們走在學校、公共場所、大街小巷,目之所及都是整潔的。
臺灣的廁所很人性化,用色彩區分男女,讓剛懂事的孩子或者目不識丁的老人憑生活經驗就能準確無誤地走進去。女廁所的門、標識或者飾物都是粉紅色的或者花色的,廁紙是抽取式的,垃圾桶是腳踏的,同時配有強力的抽氣扇或風扇,清潔用具、洗滌劑都有分類擺放,顏色區分,“五常法”執行到位(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范、常自律)。
我們在臺北大學上課,教室既是課堂也是飯堂,上完課我們就在教室里用餐。便當是用紙盒做的,菜式種類很多,營養搭配均衡,分量剛剛好。吃完后,我們見到有清晰的標注:廚余、垃圾、餐具、飯盒,便按要求一一分類擺放好。在這過程中,我見到臺灣的老師拿起已經用過的筷子,夾起已經用過的紙巾,擦拭著飯盒殘余的湯汁,然后把飯盒放平,一個疊一個地放好,再用橡皮筋扎好,分類放到垃圾桶。我忍不住說:“老師,您太辛苦了。”她輕描淡寫地說:“習慣了,我們從小就要求這樣做,這樣才方便環衛工人的操作。”
學校的廚工哼著歌很認真地洗碗,我們一位教授忍不住問:“阿姨,您每天要洗幾千個碗,但為什么每天還能保持那么好的狀態呢?”阿姨理直氣壯地回答:“我做這個工作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我沒有把碗洗干凈,孩子吃了會肚子痛,爸爸媽媽不和樂就會吵架,家庭不和樂社會就動蕩,您知道嗎?”在她看來,這個工作不是在洗碗,而是促進世界和平。教育是人影響人的過程,不只來自學校、課堂,更多的是來自生活、大社會、人文環境。所以,每個人不要小看自己,每個人都是教育者而同時是被教育者。讓孩子接受最合適的教育,就是讓他浸潤在這種和諧又充滿了樂趣和挑戰的環境中。
本土情,中國心
多元文化匯聚的臺灣,學校里同樣聚集了多元文化。我們聽到了普通話、閩南話、客家話,也見到了中英文對照的標語,還發現客家話諺語到處可見。沒錯,是客家話諺語。在臺灣,立足于本土文化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他們說客家話,唱客家歌,甚至把客家方言放入流行歌曲,傳播客家話諺語,充滿了樂趣,這樣的本土文化教育方式,孩子們樂于接受。
冬至那天,我們在大學上課,一位園長授課。課間休息時,她說:“俗語有云‘冬大過年,我們一起在臺北過冬至,吃湯圓。我家先生準備了午點給大家,他正在運送甜湯圓過來的途中。”說實話,我們在外學習遇到過很多節日,但從來沒有遇過講師準備豐盛精神大餐的同時,講師的先生還為我們準備節日食品且親自送過來。我們認真聽講時,他一碗一碗地盛好湯圓放到我們面前。這一系列的舉動,只為我們在異鄉能感受到節目的氣氛,家庭的溫暖,讓我們一行人感動得不得了。這讓我不禁想起,到臺灣當天,臺灣帶隊老師在桃園機場接我們,她輕輕地一個一個問:“您是鄭靜妮校長嗎?”我回答后,她微笑地說:“靜妮校長,生日快樂!”這真是莫大的驚喜。我們上大巴后,她拿出特地為我準備的迷你蛋糕及咖啡,動員全車人為我送上生日祝福,唱生日歌。這就是人情味,這就是人文關懷。我們教育孩子時,也要多了解他們,多為他們花心思。
家園互助,適性揚長,終身學習
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總有自己的盲點,如果兩者結合起來,再走進孩子的世界,那么盲點就會被消除了。臺灣的幼兒園尊重幼兒的特殊性,保證孩子的閱讀時間,通過童書閱讀讓孩子了解到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幼兒園以孩子的發展為中心調整各種課程,不斷建構新的一天課程,包括:例行性活動,多元的學習活動(差異化教學、團隊活動、小組活動、個別教育),全園性的活動。全園性活動有理性與感性的教學,包括:節日紀念、大型慶典、親子運動會、表演展演等。家長作為家長義工自愿參與其中,更能了解幼兒園的工作,更有利于孩子的學習。
對孩子作息的調整、認識未來學校、學習陪伴與支持、閱讀能力的培養、傾聽孩子學習點滴、讓孩子生活自理,家長責無旁貸。家長每月或每周帶孩子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能讓孩子開闊視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儒家重視家庭倫常的重要文化價值,如親子關系和手足關系。孩子與他人的關系應該是彼此間能夠關懷、尊重與相互接納;從家庭進一步擴大至“共同生活的一群人”,即“社區”概念,使之能夠關懷、尊重、接納他人,然后自發、互動、共好,做一名合格的社會小公民。
所以,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不能夠脫離社會,相反地,關心社會、走向社會、參與社會,讓孩子學會融入家庭,融入社會,陪伴孩子體驗生活,正是我們家園互助、成就孩子,一定要做的事情。而要成就每一個孩子,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父母和老師首先應是終身學習者。教育不只學習知識,還要學習心智模式和系統思維。如果我們能讓孩子從小形成良好的心智模式、系統思維,對學習始終保持深厚的興趣,孩子才能成為終身的學習者、智者。
責任編輯 魏文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