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彥祺
摘 要:由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雙城記》,是一部以梅尼特遭遇為主線描寫法國大革命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本文通過淺談《雙城記》中任務象征意義,以期更好的理解《雙城記》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雙城記》;人物;象征意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1
《雙城記》中的“雙城”是指倫敦與巴黎,而記錄的是社會上各個階層面對資本主義壓迫、剝削、殘暴行徑的跌宕命運,從而揭露階級矛盾。為了可以將《雙城記》中人物創作的更加立體、形象、生動,查爾斯·狄更斯運用了象征手法來塑造文學人物。因此,為了更好解讀《雙城記》,對相關人物象征意義的探討顯得尤為重要。
一、《雙城記》中的愛與恨
(一)“愛”點亮《雙城記》的主線
愛與恨是糾纏在人生境遇中主要的情感主線,通過小說的再次創作,同現實生活人們產生共鳴的同時,也給予人們對生命的思考,而《雙城記》就是這樣一本小說。在那個階級矛盾沖突不斷的歲月里,在狄更斯筆下的《雙城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仁愛”是梅尼特醫生的代名詞。在《雙城記》中作為核心人物梅尼特醫生的人生經歷是《雙城記》的主線,從路上被侯爵一家強行出診開始,梅尼特的人生就發生了巨大轉變,開啟了長達18年的牢獄之災并因此喪失理智。因為仁愛他拒絕包庇侯爵的惡性,因為仁愛他將昔日因厄弗里蒙得伯爵而遭受的苦難深埋心底,成全女兒與“仇人”的愛情,因為仁愛他奮不顧身為達雷作證。由此可見,梅尼特醫生就是《雙城記》仁愛的化身,就如同上帝遭受苦難卻寬愛眾人,具有智慧又不懼權威。
“金色絲線”是露西·梅尼特的代名詞。露西·梅尼特是醫生梅尼特的女兒,在書中露西的愛如同金色絲線般串聯起書中的人物與故事情節。在父親遭受迫害后喪失理智期間,是露西不離不棄、悉心照料,最終將父親的記憶喚醒。雖然,生活艱難、命途多舛,但是因著露西對父親無法割舍的愛她并未放棄。露西這條“金色絲線”在“法國大革命”的血色暴動中,用仁愛、善良、智慧、孝順、純潔,為時代編寫著延續“愛”的贊歌,如同陰云后絢爛的日光,用“愛”點亮生命的希望[1]。
“反抗者”是達雷的代名詞。在書中達雷是一位具有善良、勇敢、正直等高尚品格的仁愛之人,因不滿階級壓迫以及貴族暴行,毅然決然放棄侯爵的襲位,在同情貧農境遇的同時,也并不畏懼同惡勢力的抗爭,因此具有“反抗者”象征意義。
“奉獻者”是卡登的代名詞。雖然,卡登在書中被描述的玩世不恭、懶散傲慢,但是在他冷漠、心灰意冷、憂郁凄涼的內心深處卻深愛著露西,并愿意為了成全露西與達雷的愛甘愿獻出自己的生命,是“仁愛”之心趨勢他走向斷頭臺,是無私奉獻的愛讓他成為《雙城記》中以愛之名消除怨恨的代表,狄更斯用卡登的實際行動表明農民反對壓迫、期望顛覆殘暴統治的決心,并希望在諒解、包容的仁愛光輝下可以盡快祛除暴動的黑暗歲月。
“恨”的編織者--德法奇太太。法國大革命一觸在即,而德法奇的酒店就是組織革命聯絡的聚集點之一。隨著情節的不斷發展,德法奇太太的怨恨、復仇等變態心理逐漸激增,如同她手中不停編制記錄貴族暴行的圍巾,將原本圍巾帶給人們溫暖的屬性消失殆盡,被“恨”變得充滿冷酷殘暴。由于自身的悲慘境遇,導致她對社會充滿了恨意,甚至良知泯滅、編制罪惡,作為社會底層的壓迫者因壓迫最終走向了人性的對立面,成為運用極端形式進行反抗的代表人物,而書中她的悲慘結局,也是狄更斯對這種充滿恨意極端反抗行為的不認同的表現。
“恨”的締造者--埃弗瑞蒙德兄弟。作為書中殘暴貴族的代表,他們光鮮亮麗的外表與丑陋、骯臟的內心形成了劇烈反差,不僅表現了貴族對大革命的仇恨,更表現出了社會底層壓迫者對貴族階級的仇恨,這種既可以毀滅自己也可以毀滅他人的“恨”,更是血色革命的締造力,終將自身推向萬劫不復之地[2]。
二、淺談狄更斯改良主義思想
利用“人道主義”思想,對統治階級進行批判、同情無產階級,從而用溫柔形式解決社會矛盾是狄更斯改良主義思想的主旨。通過對《雙城記》的研讀可以發現,狄更斯希望用仁愛之心、溫柔方式解決階級矛盾,希望在愛的光輝下消除階級矛盾。然而,通過埃弗瑞蒙德以及當時社會其他貴族殘暴屬性的描述與深入了解,對暴力溫柔以待并無法解決實質性問題,因此,“改良主義思想”只是狄更斯不切實際的空想[3]。
結束語:
雖然,狄更斯改良主義思想并無法得到有效落實,在社會實踐中早已被驗證無法達到期望的效果,但是《雙城記》作為描寫法國大革命的佳作,將人性、矛盾等社會現狀表述的淋漓盡致,并在象征性手法的描述方法下將人物性格塑造的極其豐滿。拋開狄更斯改良主義思想下期待用溫柔形式解決社會階級矛盾的空想,書中具有感染力、極具戲劇沖突的內容,將法國大革命背景下階級矛盾展現得淋漓盡致,促使《雙城記》在狄更斯嫻熟的象征手法寫作手法下,達到了提升創作價值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叢釗.迷惘、信仰、救贖、永生——《雙城記》中卡頓人物形象探究[J].芒種,2016(18):94-99.
[2]張珂.狄更斯《雙城記》中的人道主義思想解讀[J].芒種,2016(12):110-113.
[3]魯永進.《雙城記》——社會轉型期的人性寫真[J].戲劇之家,2016(11):234-2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