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源
摘 要:曹禺和夏衍屬于同一個時代的劇作家,因此他們的作品經常被拿來對比。雖然其二者的劇作都受到了西方現實主義影響,但仍然表現出鮮明的特征。本文主要從取材角度、矛盾表現形式以及結構形式這三個方面著手進行分析,研究了曹禺和夏衍戲劇的特色及差異,希望能為廣大讀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曹禺;夏衍;戲劇特色;結構形式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1
曹禺和夏衍作為著名劇作家,都在戲劇創作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曹禺的《雷雨》是我國現代戲劇步入成熟階段的標志,而夏衍的《上海屋檐下》則開創了獨特戲劇表達的先河。此二者的戲劇作品各具特色,存在較大的差異。針對其中的特點和差異性展開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取材的比較分析
曹禺和夏衍都是我國現代十分有名的戲劇家,并且都有不少經典的作品流傳。但從取材的角度分析,就會發現他們的戲劇特色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曹禺的作品可以概括為生活戲劇化,而夏衍的作品則可概括為戲劇生活化。曹禺的經典代表作品便是人們熟知的《雷雨》,其主要是利用小劇場反映大社會的現象,并給日常生活染上了戲劇化特色。《雷雨》中,繁漪這位女性形象頗具代表性,她接受過新式教育,外表看起來文靜柔弱,但是思想卻十分前衛、先進。她十分渴望自由,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以及豐富的生活,是一個具備“雷雨”性格之人。作者塑造的這一形象,表現了其取材的特色,展示出生活戲劇化特點。
而夏衍的作品,大多是采用現實主義手法,創造出獨具魅力的人物形象,講求真實和自然。他在《上海屋檐下》中,塑造了小人物林志成的形象。這一人物是匡復的好朋友,他一生郁郁不得志,但是能夠在匡復入獄的時候幫忙照顧他的妻兒。當匡復回來以后,他已經和好友的妻子楊彩玉相愛,因此他內心十分自責,陷入了糾結和矛盾當中。[1]后來,匡復放手成全了他們,這也表現出對愛情和人生的真誠態度。夏衍在作品中經常強調人性之美和純樸之美,這種取材的角度,展現出戲劇生活化特征,能夠給受眾留下深刻印象。
二、矛盾表現形式的比較分析
對于一部戲劇而言,作者經常會采用多種方法,烘托出劇中存有的矛盾,并經由人物形象的塑造,構建出相應的環境氛圍。如曹禺的戲劇中,采用了較為集中的手法展示了各種矛盾及沖突,并且將這些矛盾高度地融合在了一起。他的《雷雨》中,整部劇講述了從早上到晚上所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但正是在這短短的二十四小時內,就包含了長達三十年間所延續的事件。故事一開頭,周魯兩家便開始散發出火藥味,表現出非常明顯的矛盾和沖突。不管是周萍、繁漪、四鳳、魯媽還是周樸園,其間都存在著紛繁復雜的關系,剪不斷理還亂。由此可見,曹禺很擅長從正面描述人物之間的矛盾,并能把現實的殘酷全面地展示出來。[2]
而夏衍對矛盾的處理,就顯得更為樸實內斂,充滿了生活的氣息。他在《上海屋檐下》中,描寫了人物內心復雜的矛盾及沖突。當匡復出獄回來,發現自己的妻子已經和自己的朋友相愛,這對于他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而林志成與楊彩玉二人,內心也承受著煎熬與折磨。但這些人物心中的糾結與矛盾,都表達得十分委婉,沒有突出和外露。因此可以說,夏衍對于戲劇中矛盾的處理和表現,都偏向于冷靜和內放,這和曹禺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三、結構形式的比較分析
曹禺和夏衍戲劇作品的結構形式,也存在較大不同。曹禺的作品具有封閉式特點,其經常創造一些跌宕起伏的情節,以此抓住觀者的注意力。他的戲劇作品中,不少精彩之處都匯集于劇情發展的高潮或結局,因此集中性很強,情節非常緊湊,而出場人物也通常較少。比如《雷雨》中,在短短二十四小時內就講述了整整三十年的故事,可謂十分緊湊。而地點就安排在周公館里,因此其結構具有很明顯的集中性、封閉性特征。但其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卻極為復雜,互相之間牽扯不斷,看似簡單,底下卻隱藏著不少扣人心弦的事件。
相比之下,夏衍的戲劇作品則具有結構形式簡單、嚴謹的特征。他經常會運用開放式的結構,把整個故事的內容清清楚楚地展示給受眾,讓人一目了然。比如《上海屋檐下》,就十分明確地講述了林志成、楊彩玉以及匡復之間的復雜關系與三角矛盾,不僅交代了事件的開始,并且也詳細地闡述了其發展的過程。雖然情節不夠跌宕起伏、震撼人心,但是卻娓娓道來,讓人有一種逐步深入地融入其間的感受。[3]這樣的結構形式可以說是夏衍戲劇的特色,在簡潔的劇情中平靜地講述故事,使人更容易理解。
結束語:
不論是曹禺還是夏衍,都是我國戲劇史上著名的劇作家,為我國戲劇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兩位劇作家的作品都各具特色,無論是從取材角度看,還是從矛盾表現形式或是結構形式角度看,都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對其二者的戲劇特色進行比較分析,能夠讓人更深入地把握其作品內涵。
參考文獻:
[1]韓日新.鳳頭、豬肚、豹尾的不同形態——曹禺與夏衍戲劇結構藝術比較[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68-74.
[2]丁羅男.從現實主義到新寫實主義——論曹禺的經典意義和當下意義[J].藝術百家,2013,26(06):40-46.
[3]吳斯佳.戲劇電影化:夏衍劇作審美價值的建構[J].江西社會科學,2013,31(03):213-2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