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泉
摘 要:湯顯祖作為我國戲曲的開創者之一,寫出了諸多流傳后世的經典曲目,《牡丹亭》作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藝術高度和思想深度都引人沉思。為方便廣大高中生更好的閱讀這部作品,本文從作者本身及其所處環境入手,討論作者在《牡丹亭》中人文主義所迸發的人文主義思想,為廣大高中生提供參考。
關鍵詞:《牡丹亭》;人文主義;思想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1
《牡丹亭》是我國戲曲的代表作,作品描繪了主人公杜麗娘和柳夢梅反抗封建禮教主義追求自由、民主、幸福、解放的故事,其中的人性解放這一精神對當時的封建主義帶去極大的沖擊。作者詮釋了人雖是社會及歷史的主體,但人亦是有靈性的,這種靈性體現在作者本身心理的自由開放上。在封閉扭曲的社會大環境下,湯顯祖這些觀點的出現,對文壇和整個社會產生極大的轟動。
一、《牡丹亭》展現的人文思想
人自身存在的價值就是精神存在的價值,人的精神本就應有著自由,不應被封建禮教所束縛。明代已近于晚期,對人的心理日益禁錮,朝廷對人的束縛越發僵硬古板,物極則反,在各種新興思想的沖擊下,人們懷疑舊思想并開始接受新的思想。
在這些思想當中,湯顯祖的人文主義便是其中之一,他的思想集墨家“兼愛”、道家“自然”為一體,主張愛天下之人,貴天下之人,提倡回歸人的自然本性,展露人的至情至性。湯顯祖懷著這樣的思想施于政治而受到百姓愛戴,官場與朝廷的無情將他的以“情”施政夢想幻滅,朝廷放逐了一個懷揣夢想的人,恰好讓他有了更多的精力來面對人間百態。他的“情”變成文章,《牡丹亭》等一個個用情至深的戲曲在民間傳頌,他沒有被供奉在朝野,而成為一代文化巨匠,不得不說是一種幸運。
《牡丹亭》是最包含湯顯祖這種“情”的作品,其中展現的種種情節讓人為之感觸深刻,讀之則恍若身臨其境、感之則好似黃花堆積,它形象生動地說出了當時在社會封建禮教思想下禁錮束縛的少女的內心語言,發人深省。[1]
二、《牡丹亭》的人文主義色彩
杜麗娘生在官宦家庭,封建豪門大戶必然有各種規矩,杜麗娘打小就被封建教育左右,養在深閨學習各類禮數,她的父親甚至請了一名老儒生專門授業于她。在各種安排好的命運面前,人物本身性格與封建文化的矛盾沖突不斷叩擊人的心弦,由此湯顯祖的“情”趨向的思想便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矛盾激化的人性反抗
在封建禮教的壓迫下,年華正好的杜麗娘心中燃起對平淡生活的不忿,心中有這樣思想的她最容易被外人說動,私下去往后花園,于是春園一度春宵時,得遇柳生,滿園春色,滿心熱烈盡皆涌起。她感嘆了,“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2]然而波浪涌起斷斷續續,猶有盡時,青春年華不過短時化盡,面對這種情況,無能為力的她只能在心里空嘆。《游園》一出,讓當時封建禮數受到極為強大的沖擊,它展現的就是真正的人性對封建禮教的反抗,是對關押著“真人”的“存天理,滅人欲”思想的批判。
再往后,被束縛的杜麗娘不堪受限,日日往后花園尋柳生蹤跡,終于相思成病,為追求自由的愛情凄婉死去。柳生自知夢里同杜麗娘幽會卻不知那人是誰,他偶然撿到杜麗娘的春容匣子,便珍視地掛之床頭焚香而拜。杜麗娘深受感動,終于麗娘和柳生相會,杜麗娘又在石道姑相助下還陽,二人不顧封建束縛享受著自由愛情的味道。
(二)人物性格展露的情感解放
《牡丹亭》中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也受到廣大讀者青睞,杜麗娘的優雅溫婉、青春、自由;柳生的秀氣、富有個性;丫頭的向往自由、大膽、機靈。主人公都是這般有著無限活力的年輕人,讀者又怎能不為之反抗動容?再看杜麗娘父母以及儒生,他們的頑固和舊思想代表著的就是封建文化下出現的代表。在年輕人追求新生、為了自由愛情和人性解放的過程中,封建思想一次次反映著它的腐朽和對于人本性的摧殘與折磨。
整部戲劇都展現著杜麗娘對愛情的無限追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這是一種對自由愛情的偉大詮釋,是杜麗娘個性表露出來的光輝,讓封建社會震顫。
除杜麗娘外,柳生和春香也是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形象。柳生為追求自由的愛情,不去跟隨封建禮教的步子,而向著他自己認為的真實情感大膽追尋。丫頭春香的調皮和靈動,在她戲謔陳舊的老儒生是展現的非常生動,這也是作者對于封建思想的抨擊和諷刺。
三、超越時代的人文主義反思
不論如何,湯顯祖若是知道他筆下杜麗娘所追求的大膽自由愛情在今天得到了充分肯定必然十分欣慰,可見,對于當時的社會來說,這是一個極為先進的思想熱潮。杜麗娘展現出他對愛情至死不渝的追求是對于封建禮教的鄙棄,這樣的大膽放縱為當時廣大被束縛不能主宰自己生活的婦女開了先河,也為她們心中的聲音發出一聲高喝,引起這些女子的深深共鳴。所以要說,《牡丹亭》是一部思想超越時代的具有強烈人文主義色彩的藝術作品。
結束語:
《牡丹亭》所展現的愛情感動了許多人,這種追求自由與解放的精神是對人性的完美釋放。《牡丹亭》反映著封建禮教對人的迫害與禁錮,也表明著一種追求愛和民主自由的思想的興起。它具有著絢麗的藝術感染力,也具有深刻的思想方向。
參考文獻:
[1]堯鑫.《牡丹亭》“至情”主題的文化意義[J].戲劇文學,2012,01:100-107.
[2]許建中.《牡丹亭》的劇情結構與思想表達[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138-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