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鑫
摘 要:《蝴蝶夫人》是意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的重要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真實性,體現了現實主義精神。本文試從強烈的現實性、濃烈的抒情性、巧妙的東方色彩以及聲樂與器樂的配合四個方面來探討其藝術特色。
關鍵詞:《蝴蝶夫人》;現實性;抒情性;東方色彩
[中圖分類號]:J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9--01
普契尼作為19世紀晚期現實主義的代表作曲家,他作品中表現的是那個時代真真切切的世界,而不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他的音樂直指殘酷與溫情相交融的現實生活,直面慘淡而悲劇的人生。普契尼的創作牢牢扎根于意大利歌劇的傳統,是真正弘揚威爾第歌劇藝術的劇作家。他創作的《蝴蝶夫人》為兩幕歌劇,1904年2月首演于米蘭,改編自同名小說。《蝴蝶夫人》為一部悲劇作品,女主角是一位天真的日本姑娘——巧巧桑,她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而不得已放棄了信仰已久的宗教,最后得來卻是一場空,最后選擇了一死。
一、強烈的現實性
《蝴蝶夫人》是取材于現實,生動而真實地表現了那個時代日本藝伎的日常生活,劇情唯美而動人,曲調舒緩而輕柔,情節動人而簡潔。1900年,當劇作家普契尼聽說了一個凄美憂傷的異國戀情故事后,萌發了創作一部以異國愛情為題材的作品的想法,于是巧巧桑這個女性人物形象開始在作者的腦海中醞釀與塑造。在普契尼的現實主義歌劇作品中,可以發現掙扎在底層的弱勢群體是他擅長表現的對象,而且他尤其偏愛描繪在生活中遭受磨難,在愛情中受到欺騙與背叛而不惜毀掉自己的善良女性。[1]
在《蝴蝶夫人》中,也是如此,他著重刻畫了蝴蝶夫人巧巧桑在生活的重壓下茍延殘喘,遭遇著心酸與煎熬的痛苦生活的經歷,可以說,巧巧桑的經歷代表了廣大生活在底層的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狀態,巧巧桑這個女性人物不僅代表了受到壓迫的廣大女性,更代表了千千萬萬遭受磨難的所有勞動人民。在刻畫女主人公的豐富的內心世界時,他選擇了用朗誦調與詠嘆調相融合的敘詠調,樸實而不華麗、平易近人而不炫技,繼承了意大利歌劇聲樂的優良傳統。
二、濃烈的抒情性
普契尼在這首詠嘆調中采用了朗誦式的旋律,音樂運用較長的宣敘性的抒情曲調,近似說白,形象生動地揭示了蝴蝶夫人盼望丈夫回來的迫切心情和堅信平克爾頓會歸來幸福重逢,描寫得細膩貼切,體現了普契尼這位歌劇音樂色彩大師的高超創作手法。
在風格上,《蝴蝶夫人》屬于偉大的抒情悲劇,具有室內抒情風格。這部作品不是盲目追求復雜的劇情結構與奪目的舞臺效果,而把整部劇的著眼點放在了主人公的內心活動。例如,蝴蝶夫人在第二幕中所演唱的詠嘆調——《啊,晴朗的一天》,是普契尼歌劇中最受歡迎的歌曲之一,也是歌劇選曲中最常見的女高音曲目,堪稱普契尼最絕妙的靈感閃現。女主角在不停地想象自己與平克爾頓再次相逢的場景。她面對大海,眺望著遠方,高聲歌唱,唱出了自己想來想去的愛人,唱出了她對于重逢的迫切期待。
三、巧妙的東方色彩
在《蝴蝶夫人》中,在音調上,作家別致地用一些地方音調、東方音調。[2]在配器上,精致地使用了木管和弦樂。由此,為我們構造了一個偏冷色調淡藍色的東方式意境,令人回味無窮。它的另一新穎之處還在于五聲音階序列的運用。普契尼直接采用了《江戶日本橋》、《越后獅子》、《櫻花》等日本民歌來刻畫蝴蝶夫人的藝妓身份和心理活動。
這部作品是具有先鋒性的,它是普契尼創作生涯中的第一部異國情調作品,也是20世紀初西方人最早在歌劇中接觸到的東方印象。詠嘆調《晴朗的一天》旋律中的五聲音調使它帶有強烈的東方色彩,開始細膩而婉轉,中間起伏過渡,最后出現全劇高潮,表現了巧巧桑對愛情熱烈和忠貞的理想。
四、聲樂與器樂的配合
他對劇中的女主角充滿了同情和憐愛,他將這樣的愛、慧悟賦予了巧巧桑這一角色以鮮活的生命,使《蝴蝶夫人》的旋律非常流暢和優美,意大利式的熱情在其中表露無遺,管弦樂瑰麗明亮,配樂方面典雅而輕盈、詠嘆調凄美而迷人。
普契尼曾說:“《蝴蝶夫人》的音樂是上帝賜予我的”。他個人非常喜愛巧巧桑這個純潔無瑕的日本姑娘,她的愛真摯而熱烈,轟轟烈烈,不造作虛假。在《蝴蝶夫人》歌劇的交響樂前奏中,一段急速的賦格曲,將觀眾一下帶到了遙遠的日本國度,仿佛身處長崎海灣,正在體驗巧巧桑所踏遍的土地。[3]
充滿異國魅力的《蝴蝶夫人》大膽使用了和聲,這在當時來說是并不和諧的聲音,卻使音樂更加的浪漫、鮮明。普契尼強調用朗誦調與詠嘆調融合的詠敘調深入刻畫角色心理,避免宣敘調與詠嘆調的截然分開,使宣敘調具有優美的音樂律動,樸實、平易近人,動人心弦。普契尼一共創作了十二部歌劇,在他的作品中多是寫神話題材和現實題材,偏愛描寫小人物的大悲哀,著重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對于悲劇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蝴蝶夫人》流傳至今,成為任何大歌劇院每季度上演票房上座率最高的經典之作。
注釋:
[1]王云雪:《論普契尼歌劇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D].《河南大學》,2004 年,第34頁。
[2]郭瑾:《威爾第和普契尼歌劇中女高音詠嘆調藝術風格與演唱特色之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 年,第65頁。
[3]潔:《從〈蝴蝶夫人〉領略普契尼歌劇的悲劇色彩》[J].《美與時代》,2004 年 第4 期,第20頁。
參考文獻:
[1]王云雪:《論普契尼歌劇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D].《河南大學》,2004 年.
[2]郭瑾:《威爾第和普契尼歌劇中女高音詠嘆調藝術風格與演唱特色之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 年.
[3]于潔:《從〈蝴蝶夫人〉領略普契尼歌劇的悲劇色彩》[J].《美與時代》,2004 年 第4 期.
[4]蔣麗薩:《歌劇〈蝴蝶夫人〉的東方形象解讀》[D].《西南大學》, 2007 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