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賢
摘 要:學校中的人際關系,是構成少年兒童的社會經驗和他們對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概念與情感的重要基礎。在團體心理游戲中,讓學生體驗溝通的技巧,有效地幫助班主任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難題,優化小學生間的人際關系,寓教于樂,建設良好的班風。
關鍵詞:小學生 團體心理游戲 人際關系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號:1003-9082(2017)09-0-01
小學生在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總會碰到一系列的問題,如:如何認識自我,如何認識他人和社會以及與學習、生活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輔導者通過各種各樣模擬的團體活動情境體驗,幫助學生在自我認識、自我感悟、自我實踐中不斷完善和發展。當前小學開展的心理輔導大都以心理輔導課和心理咨詢形式開展,在短暫的輔導時間中,學生只是對存在的心理問題有一定的認識,缺乏將這種認識付諸于行動的能力。
團體心理游戲輔導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人際互動,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解決在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班主任工作中通過有效的方式將團體心理游戲全面滲透到班級互動中,與學生平等對話的立場上建立和諧、民主、信任的師生關系,優化了學生人際關系,從而達到優化班級管理的目標。
一、解決人際交往意識問題——悅納自我與他人
學生要適應社會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前提是必須了解自己、接納自己,進而認識別人,接納別人。
團體活動:認識自己 悅納自我
1.活動“猜一猜”
操作:每人一張白紙,在正面寫下自己認為好的性格特征,在背面寫下自己認為不好的性格特征,越詳細越好。輔導者隨便抽出幾份,讀出紙上的內容,讓成員們猜猜看,紙上說的究竟是誰。如果被猜中了,說明對自己的性格特征有比較清晰的了解。
2.人際關系中的我
操作:每人發一張表,要求成員從“父母親眼中的我、兄弟姐妹眼中的我、自己眼中的我、朋友同學眼中的我”等方面填寫,填寫完一起交流分享。填寫的過程會反映出成員不同的心態,有些會再次肯定積極的自我,但有些人卻引發一些長期壓抑的感受。輔導者引導成員作出探索,啟發其多角度看待自我,有助于成員全面認識自己。
3.積極賦義
成員分兩小組圍成圈坐好,對每個成員寫下的不好的性格特征進行積極賦義。如:多疑,積極賦義就是自我保護意識強;競爭意識不強,積極賦義就是不爭強好勝;魯莽沖動,積極賦義就是勇敢積極……。每組一人作記錄,進行團體分享,并討論如何避免某些性格特征的消極作用。
通過以上活動體驗,讓成員感受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每一種性格都有其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性格本身無所謂好壞,環境不同,同一種性格特征帶來的結果截然不同,只要能在適當的場合恰當地應用,任何一種性格的人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績。幫助成員達到認識并接納自我,接納獨特他人的人際交往自我覺醒目的。
二、人際關系沖突——解開人際千千結
兒童的有些行為缺乏思考,沖動是兒童行為的主要特點。這種沖動尤其容易發生在人際交往的矛盾中。在小學生校園群體生活中, 這種人際交往矛盾是一種常見的現象,而矛盾的解決過程其實就是其社會適應和學習的過程。
團體活動:“解開千千結”
1.首先成員手拉手站成一個面向圓心的圈,并記住自己的左手和右手邊分別拉的是誰;然后閉眼隨著輕柔的音樂聲在圓圈內隨機走動,當聽到輔導員說“停”時,成員立住不動,伸手牽住原來左、右手所牽的那兩個同學,從而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結”;最后要求成員在不松手的情況下,想辦法把這個“結”解開。
2.領導者引導成員進行分組討論。
(1)一開始面對這個復雜的“結”的時候,感覺是怎樣的?在解開了一點以后,你的想法是否發生了變化?
(2)有些“結”可能是看得見的,也可能是看不見的。比如你總是看某個同學不順眼。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以何種心態來面對人際交往中的這些“結”的?
(3)運用了哪些方法來解開這個“結”?通過解開這個“結”,這對你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人際矛盾有何啟示?。
以上活動體驗,旨在讓學生在活動感悟中學會建設性管理人際沖突:改變對人際沖突的消極看法;以合作代替競爭,實現雙贏;學會換位思考,寬以待人;積極地進行溝通,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需求等等。
三、體會信任與合作——請你握緊我的手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具有愛和歸屬的需要,在人際交往中體驗到歸屬感、親密感是每個人的基本需求。小學高年級學生情緒、情感日漸發展,但兩極性嚴重,情緒容易波動,缺乏穩定性,容易出現逆反、對抗心理,所以青少年時期又被稱為“危機期”。這種心理成長上的“危機”,也表現為人際交往上的矛盾和沖突,一方面他們容易發生人際交往困難,如自我封閉、敵意、不合群,另外一方面他們又喜歡結交朋友,注重友誼,崇尚“義氣”,從而難免益友、損友不辨。因此,幫助學生在活動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體驗到團隊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
團體活動:“握緊我的手”
1.男女隨機結成小組(每組一男一女),一方帶上眼罩,另一方只能用動作提示在模擬現場(中間設一些障礙物)探索行進,兩人相互配合安全走出“黑色地帶”,獲得成功的體驗。
2.分享體驗后再互換角色進行一輪活動體驗。這次活動改變線路順序,并允許引導者開口說話,提示被助者越過各種障礙,到達終點。
3.討論分享兩次活動哪次更順利,為什么?
在這個活動中,每個人都分別扮演了受到幫助和幫助別人的角色。學生從這個游戲中學到的第一個收獲是要樂于幫助別人。在游戲中都經歷過從互相陌生到配合默契的過程,這個游戲成功的關鍵就是配合的技巧,而成功的前提則是互相信任。所以,學生從這個游戲中學到的第二個人生經驗收獲就是在幫助的過程中要互相信任。第三個收獲就是幫助其實是一種合作,合作者不但要有合作精神,還要有合作技巧。在日后生活中,他們將逐步走向社會,有了這樣的體驗,生活中他們會更好地幫助別人,與別人合作。
可見,通過以上的團體心理游戲輔導,讓學生體驗溝通的技巧,有效地幫助班主任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難題,優化了小學生間的人際關系,寓教于樂,促使良好班風的形成。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鄭全全,俞國良.人際關系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徐光興.兒童游戲心理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