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震東 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
機械能學習過程中的分類的要點
馮震東 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
機械能作為高中物理中的重要知識點,難點多,如果對其進行精確分類,有助于在學習中掌握這個知識點,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基于分類法對機械能進行了分類,希望給高中生提供參考。
機械能 分類法 分類
所謂分類法就是根據事物之間的聯系如特點、性質等符合某個標準的一類事物歸納到一個類別當中,這種方法能夠將認識事物的方式簡化,提高認知水平。當然分類法中也有一些分支方法,如交叉分類和樹狀分類。本文主要結合樹狀分類來探索機械能的分類。
機械能分類時,首先要充分理解基礎知識,尤其是要理清每一個類別中的能量的基礎知識。其次,要充分認識機械能相關內容的應用條件,如果在學習過程對機械能內容進行分類,影響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基本要素就能形成一個整體,構筑知識體系,就能夠明白當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導致機械能出現損失,在能量守恒定律下,損失的部分必然會通過其他方式補充上來。尤其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就需要根據機械能的分類,然后分析題干中的變量,辯證地看待問題,這能夠有效提高解決機械能問題的能力。最后,掌握了機械能的分類,不能夠運用于實踐,也就相當于做無用功,所以應當在學習過程中注重訓練來鞏固,進而能夠從深層次上理解機械能分類,查漏補缺進而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提升。
回歸課本來看,機械能的構成有兩個部分的能量,即動能和勢能。其中勢能有兩個分支,包括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為了能夠在較深層次上理解機械能,在分類時基于上述要點,可做如下嘗試。
勢能又叫位能,為狀態量,是某一個系統內部存在的能力,可以釋放也可以轉化。勢能的產生需要兩個物體之間產生相互作用力,此時的勢能為兩個物體共同擁有。高中階段的機械能上,主要涉及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此后還會接觸的電勢能、核勢能等。
彈性勢能,主要就是兩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為彈力,并使物體發生彈性形變,此時系統內部存在彈性勢能。但物體在彈力作用下發生的變形量越大,彈性勢能越多。此時就可以得出影響該勢能的主要因素,即勁度系數和變形量。進一步引申出彈性勢能的計算公式:進行如此分類后,就可以找一些典型例題來進行鞏固訓練。
例1:如圖,有一輕彈簧,左端固定于墻面,右端接觸滑塊P,此時的彈簧為原始狀態。如果P質量記為=1kg并位于點A,現有一質量為3.5kg的小車M,長L=1.2m,并與長桌右端緊密接觸,在小車左端有一質量0.5kg的滑塊Q,質量記為。若用水平向左的力使P從A滑動到B點,撤去力后,P以2m/s的速度向C運動,并與Q相撞,然后停留在小車最左端。AB之間的距離為5cm,記為,AC記為,為90cm,P與水平面的摩擦因數=0.4,P和Q同小車的摩擦因數=0.5,求彈簧最大彈性勢能。

圖1
重力勢能的產生是由于地球受引力作用,物體具備重力,在重力影響下產生能量,即重力勢能。影響重力勢能的因素主要是相對高度與質量。通常物體相距地球表明越遠,質量越大,重力勢能就會越大。由此有公式:同樣參考上述方法,尋找典型例題來練習鞏固。
動能就是物體在運動時本身產生的能量。物體本身的運動速度和其質量將影響動能大小。若物體質量一致,運動速度的快慢將決定動能的大小,若速度一致,質量的大小會決定動能大小。公式為:
例2:現有一連通器,橫截面面積為S,放置于水平桌面,左右兩個支管豎直,如果關閉閥門K,然后向兩個支管注入密度為的液體,左側支管注入高度記為,右側記為,打開閥門K,液體流動并最終靜止時,液體重力勢能減少多少。
通過對機械能進行分類,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更好地掌握機械能的知識點,當然這種分類方法還可以用于其他知識的分類歸納當中,對于提高物理學習效率具有十分顯著的作用。
[1]張啟平,劉麗梅.如何做好初、高中機械能教學銜接[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18:71-73
機械能始終是高考物理當中的必考點和常考點,歷年高考機械能經常會以一道綜合題的方式出現,往往同其他知識點如電磁力、洛倫茲力等結合。而能量作為物理體系當中的基本量,在學習機械能過程中,很難準確把握機械能的知識點,主要就在于能量種類多,其各自的影響因素也有差別,因而研討機械能的分類十分有助于提高對機械能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