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武萌萌 賈躍進
(1.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西 太原 030024 2.山西中醫藥大學)
·古方今用·
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肝郁化火型不寐的臨床觀察※
王 艷1武萌萌2賈躍進1
(1.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西 太原 030024 2.山西中醫藥大學)
丹梔逍遙散;失眠;肝郁化火型;舒眠膠囊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的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各方面的精神壓力也隨之增加,失眠癥的發病率不斷升高。失眠通常是指睡眠時間和/或睡眠質量無法滿足患者白天社會功能需要的主觀體驗,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睡眠障礙性疾病。長期失眠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害,容易引起多臟器功能紊亂和免疫功能下降。失眠在中醫學中屬情志疾病,與情緒抑郁有關,因此從“肝”論治已成為中醫治療失眠的重要方向。丹梔逍遙散在調暢情志及不寐中應用廣泛[1]。筆者應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失眠,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2—10月山西中醫學院(現為山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門診治療的50例失眠患者為觀察對象。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5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失眠的西醫診斷參照《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2]。中醫證候標準參照《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3]中不寐之肝郁化火型的辨證標準。臨床表現為急躁易怒,不寐多夢,甚至徹夜不眠,頭暈胸悶,口渴,口苦,喜飲,目赤耳鳴,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或滑數等。②實驗室檢查和軀體檢查均未見異常。③近期內未服用影響研究結果的相關藥物。④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積極配合治療。排除有嚴重心、腦、肝、腎疾病,或其他神經、精神疾病及藥物因素引起的失眠患者。
治療組采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藥物組成:牡丹皮12 g,炒梔子10 g,當歸12 g,白芍15 g,柴胡12 g,香附10 g,炒白術12 g,茯苓15 g,炒酸棗仁30 g,生龍骨30 g,生牡蠣30 g,合歡皮12 g,夜交藤15 g,生麥芽30 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每日早餐前30 min及夜間睡前1 h空腹溫服。
對照組口服舒眠膠囊(貴州大隆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20000105,規格:0.4 g),每次1.2 g,每日2次,晚飯前和晚上睡前口服。
兩組患者均停用其他治療本病的藥物,晚餐后禁飲茶及咖啡,按時睡臥,排除心中雜念。
1.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①治療前和治療后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及臨床療效進行評價。臨床療效和中醫證候積分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進行判定。中醫證候積分按照各項臨床癥狀表現程度分別采用0、2、4、6分表示,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療效指數≥95%。顯效:臨床癥狀明顯好轉,70%≤療效指數<95%。有效:臨床癥狀有所好轉,30%≤療效指數<70%。無效:臨床癥狀無好轉,療效指數<30%。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治療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匹茲堡睡眠量表(PSQI)[6]和SPIEGEL量表[6]評分。PSQI分值越高,表明睡眠質量越差。SPIEGEL量表有6項內容,即入睡時間、睡眠總時間、夜醒次數、睡眠質量、夢擾多少、醒后感覺。每項指標按“0、1、3、5、7”等級進行記分,最后記總分。9分≤總分<12分,可診斷為失眠癥;12分≤總分<18分為輕度失眠癥;18分≤總分<24分為中度失眠癥;≥24分為重度失眠癥。
2.結果
(1)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3)PSQI評分和SPIEGEL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PSQI評分和SPIEGEL評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PSQI評分組內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SPIEGEL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表4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SPIEGEL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4)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血、尿、便常規及肝腎功能)結果和心電圖均無異常。
由于人們對西藥治療失眠后引發的依賴性有所畏懼,目前臨床治療失眠常用中藥及中成藥。但中成藥藥物組成固定,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療效不穩定,效果不理想,給治療帶來不少困難。
失眠在中醫學中屬于“不寐”范疇,其病機為氣血失調,陰陽失和,臟腑功能紊亂,以致心神失養,心神不寧,神不守舍而不得寐。在臨床中發現失眠患者大多為七情所傷,首傷于肝,肝在生理上與心母子相生。肝主疏泄,可調節情志,協調氣血運行。正如《辨證錄·不寐門》中說:“氣郁既久,則肝氣不舒,肝氣不舒,則肝血必耗,肝血既耗,則木中之血上不能潤于心則不寐。”心神是睡眠的關鍵,心主血脈,而心神須依賴心血的滋養。當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肝藏血功能失常,然則心主之血不暢,心神失養,心神不寧因而失眠。另外,大多數患者肝氣郁結日久,久郁化熱,熱久生火,火擾心神。肝郁日久還會傳脾,脾不運化,氣血生化乏源,導致肝血不藏,肝體陰而用陽,肝陰不足,虛火從生,火擾心神,也不能寐。臨床多見心情壓抑、情緒不寧、睡前煩熱或多慮、無睡意等癥狀,部分患者亦可見脾虛乏力,不思飲食。可見,肝郁與失眠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7]。治療當疏肝瀉火,健脾寧心。遣藥組方多以丹梔逍遙散加減。逍遙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疏肝解郁、養血健脾的代表方劑,用于治療肝郁血虛脾弱證。《內科摘要》在此基礎上加牡丹皮、炒梔子,即為丹梔逍遙散,具有養血健脾、疏肝清熱的作用,是調節情志、理氣解郁、健脾和中最常用的中藥方劑[8]。方中牡丹皮、炒梔子清肝瀉火;柴胡、香附疏肝解郁,調暢氣機;當歸、白芍、炒酸棗仁柔肝補肝,養血安神;炒白術、茯苓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夜交藤養心安神定志;生龍骨、生牡蠣鎮驚安神,平肝潛陽;生麥芽健脾調肝,解郁安神。諸藥合用,清肝火,養肝血,解肝郁,調肝脾,寧心神,則失眠自愈。
除藥物治療之外,還應注意患者的精神因素,勸其消除思想顧慮,避免情緒激動。睡前不吸煙,不飲酒,不飲濃茶,并采用熱水泡腳、揉按足心等養生方法,適當參加體育運動。失眠患者大多病程較長,治療難取速效,應堅持長期服藥,守方治療,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馬思明,夏陽.丹梔逍遙散加減治療經行情志異常36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5,31(3):203-204.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M].3版.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1.
[3]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5]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6-128.
[6]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睡眠障礙學組.中國成人失眠診斷與治療指南[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2,45(7):534-540.
[7]戴珍.從肝論治失眠癥經驗[J].河北中醫,2010,32(9):1344-1345.
[8]張慧,馮志海.丹梔逍遙散驗案3則[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23):137-138.
山西省衛生計生委科研課題計劃(2015086);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
2016-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