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蘭杰 陳仁壽
明清江蘇針灸醫籍考
◎ 衣蘭杰 陳仁壽

清刻本《針灸逢源》
江蘇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明清時期江蘇關于中醫針灸研究的醫家醫籍,在全國名列前茅。本文通過對《江蘇省志》《江蘇歷代醫人志》和《中國醫籍考》《中國醫籍通考》《中國分省醫籍考》《中醫人物詞典》《中醫人名辭典》《中國中醫古籍總目》《中國針灸薈萃·現存針灸醫籍》等文獻資料的查找并研究,梳理出明清江蘇針灸醫籍36部,現存12部,24部已佚。為免疏漏,所收醫家的地域范圍,既有今日所轄各市縣,也包括歷代在屬的州縣府邑以及外移(僑寓外地)或內遷(寄寓江蘇省)的醫家。由于醫著較多,無法一一詳敘,現選取5部代表性的醫籍略為鉤玄,以期對江蘇針灸醫籍進行梳理和總結,為地方文獻和方志研究提供系統資料并查漏補缺。
成書于明代,由清人稍加整理,輯復而成。本書作者涉及三人,分而述之。沈子祿,字承之,明吳江(今江蘇蘇州)人,針灸學家。對人體經脈理論頗有研究。徐師曾,字伯魯,號魯菴,明吳江(今江蘇蘇州)人。少時習儒,博學多才,后隨父學醫,尤精于醫理論說。尤乘,字生洲,清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受業于名醫李中梓,游歷各方,遍訪名家,遂得針灸傳授。
本書共分為前后兩編,前者即《經絡分野》一卷,由沈子祿撰寫。徐師曾認為雖“條析分明”,但“其引證繁復,補益太過”,故加以刪校,后續《經絡樞要》,合為《經絡全書》二卷,進一步完備經絡內容。初僅有傳抄本行世。至清代,尤乘“表章發明,提其目,舉其綱”對該書重新進行編輯,使之條理更為清晰(明·徐師曾等撰.經絡全書[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該書前編名“分野”,以人體88個分部為綱,詳考《內經》等經典,將經脈循行條文逐一輯錄,論述了每個部位的經脈循行、與內在臟腑的聯絡、診斷及其病理變化和相應治法;后編名“樞要”,又分原病、陰陽、臟腑、營衛、經絡、常經(即十二經)、奇經、人迎氣口、三部、診脈、清濁、虛實、客感、傳變等14篇。后編中尚列有《常經》一篇,依據《內》《難》,準確解釋了88個分部的解剖定位,所述與現代解剖知識頗為貼近(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卷19《南直方輿紀要》序[M].北京:中華書局,2005,867~870)。作者極為詳盡地闡述了人體各個部位的經絡分布,確定局部經絡分布,同時對經絡術語進行較為系統的整理,對于熟練掌握經絡辨證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明·李樂.《見聞雜記》續卷1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民國石印本《考正穴法》
作者張三錫,字叔承,號嗣泉。原籍盱江(今江西南城),后移居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明代醫家。此書為經絡學專著,據《素問》《靈樞》《難經》《十四經發揮》等書匯編而成。不僅摘錄《靈樞·經脈》篇原文及注文,還有28首十四經諸穴歌、分寸歌,以及人體各部的經絡分布。
通篇以韻語記事,并載大量針灸歌賦是該書的一個重要特點,這也是明清時期針灸醫著的顯著特征。28首經穴歌賦皆為首見,是作者經過認真的臨床驗證,輔以適當的改編而成,歌賦言簡意賅,便于醫者學習,不僅具有較高的文獻學價值,對針灸臨床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后世《經絡匯編》中的《十四經諸穴歌》及《分寸歌》便是對《經絡考》的承襲和發展,從側面體現了明代針灸歌賦的普及程度之高,影響之遠。

清抄本《經穴指掌圖》
作者施沛,宇沛然,號元無子、云間一鶴道人,明代藏書家施大經之子,明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自幼習儒,后而學醫。
全書分總論和分論兩部分,內附20幅經穴圖。“人身經絡全圖、十二經脈始終一貫之圖、十二經背腧腹募圖、十二經井滎腧原經合及動脈別絡根結圖”乃其總述;其后是十二經絡圖論,一圖附一歌訣;奇經八脈圖論部分,僅任、督兩脈有圖,其余六脈均有歌訣而無圖;骨度圖論部分包含仰人骨度部位圖和伏人骨度部位圖〔楊奕望,吳鴻洲.明代醫家施沛學術思想鉤玄[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10):2268~2270〕。
書中指出“十二經脈全文,出自《靈樞·經脈》,其文字古勁,初學頗難記誦,后人編成歌括,往往顛倒其辭,或失本旨,故是編悉照原文,止大小行列,以順口氣,稍添一二字,以葉韻腳,仍加圈分別,示不敢妄有增損也”(明·施沛纂述,武曉冬點校.經穴指掌圖書·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第12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經過施沛進一步的編排、加工,經絡歌訣合仄押韻、朗朗上口,學者稱便。后學者王宏翰的《醫學原始》中有9幅經穴圖源自本書,可見本書也確得到了后世針灸醫家的重視。
作者李學川,字三源,號鄧尉山人,清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針灸學家。全書共六卷,前兩卷集自《內經》原文及名家注疏,闡述針灸要旨,并附有個人注解;卷三則擷取歷代針灸專著和諸家醫論之精要;卷四專論經穴考證,校訂銅人經穴之訛誤,補充奇穴之闕略;卷五分述四十余種病癥的針灸療法,包括各種小兒診法和推拿方法;卷六則詳細分析臨床病癥的病因病機及針藥施治方法。
書中共載32首針灸歌賦,其中作者校訂了前論醫著中14首“十四經穴分寸歌”,新增“癥治要穴歌”“禁針穴歌”較“醫經小學”多一句“要知天突低頭取,背部諸腧切莫深”(艾瑩:古代針灸歌賦的文獻研究[D].2011)。
該書既有經典原文,諸家注釋,又有豐富的臨床治療方法,資料完整翔實,在針灸學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其所確定的腧穴歸經一直為后世醫家遵循,腧穴的定位標準亦沿用至今,而且是國家標準《經穴部位》(GB12346-90)的主要參考文獻。

清康熙刻本《經絡全書》牌記

清康熙刻本《經絡全書》卷端

上海中醫藥博物館藏清乾隆御制針灸銅人
作者王鋆,字緘三,清長州(今江蘇蘇州)人,針灸學家。據考,作者曾患指疔,經針刺治療而愈,依據《針灸大成》,逐穴闡釋,輯成《考正穴法》又名《考正周身穴法歌》,是一部論述穴位的專著。
全書通篇以五言歌訣的形式撰寫,在內容上,既包含十四經的詳細論述,又有對奇經八脈諸穴及頭部、胸腹部、背部和手足部奇穴在內的78個穴位考證校訂;在腧穴定位上,既有腧穴的分寸定位,又有揣穴方法和針刺方法,對于針灸臨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通過對以上5部代表性醫籍的整理研究,并結合江蘇明清時期36部針灸醫籍的有關資料梳理,大致可以窺探明清時期江蘇針灸發展特點和醫家醫籍特色。
明代是針灸學術發展的高潮時期。對前世針灸文獻的繼承和整理成為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有學者說,綜合針灸學乃至中醫學最主要的方法〔劉煒宏從明代針灸文獻的特點談清末針灸學衰落的內因——兼論針灸學發展方向[J].針灸臨床雜志,1987,18(1):50~52〕。《經絡全書》《經絡考》《經穴指掌圖書》均是參考《內經》等前賢著述,參以己見而成。到了清代,針灸進入緩慢發展的時期。尤其是中后期,由于官方的禁令,加之西方醫學傳入的增多,針灸學術發展呈現出“由博返約”的趨勢,江蘇針灸也順時順勢轉向實用。除《針灸逢源》偏于考證外,針灸醫學側重于向簡單、安全的方向發展,主要反映在不斷提高針灸臨床操作的簡便性、安全性,以及針灸著作的簡要性、通俗性兩個方面。例如,《針灸逢源》中有關施灸原則、操作方法、施針禁忌及預后的內容一應俱全,還別具一格的運用了隔物灸和繆灸法,不僅減輕了病患的痛苦,還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考正穴法》則充分體現了針灸的臨床實用性。
針灸歌賦是中醫學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醫家學術思想、臨床經驗的高度概括。正是由于針灸歌賦具有朗朗上口、便于記誦等特點,為歷代針灸學者所喜愛并習誦。針灸歌賦不僅使針灸理論得到極大豐富,對于針灸學術的教授和學習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據考,古代針灸歌賦出現于宋代,興盛于金元,發展于明代,衰落于清代(艾瑩:古代針灸歌賦的文獻研究[D].2011)。從以上5部江蘇醫籍亦可見一斑。明代是針灸歌賦蓬勃發展的時期,不僅數量眾多,內容也廣泛涉及配穴原則、針刺手法、經穴考證以及時間針法等各個方面,如《經絡考》與經穴考據密切相關,通篇以韻語行文;《經穴指掌圖書》屬于臨床配穴類歌訣。這個時期作者除了對前世歌賦的傳承,更多的是增加了個人創見。到了清代,針灸歌賦逐漸呈現衰落的趨勢。《針灸逢源》和《考正穴法》均偏向于孔穴考據,更多的是沿襲舊賦,形式單調少趣。
通過對36部明清醫籍的梳理,從地域來看,依次為蘇州吳縣12部,吳江3部,上海、青浦、嘉定、金壇、太倉、江陰、高郵和江都各2部,南京、儀征、昆山、淮安和南匯各1部(其中屬于現江蘇省行政區劃的29部,屬于現上海市行政區劃的7部)。8部分布在蘇北,其余28部在蘇南。
明清兩代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十分重要的時期,江南地區則是這一時期最為繁榮發達的代表。社會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發展狀況,決定了醫學前進的步伐。“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蔽”(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M].北京:三聯出版社,1983),可見當時江南文化的繁榮盛況。明代以后氣候趨于干冷,北方的生態環境惡化,百姓紛紛南遷,伴隨著人口數量驟增和經濟、文化、科技的與日發展,加之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優勢,為江南地區經濟文化和醫學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蘇州吳縣古為東吳之都城,宋以前已然成為江南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至明清時期更發展成為江蘇醫學最為耀眼奪目的地區。

明萬歷刻本《經絡考》
“儒醫”概念初現于宋代。從全國范圍來看,自范仲淹提出“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之后,行醫濟世便成為文人儒士于仕途之外的又一熱門行業。尤其在江南富庶之地,“棄舉從醫”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醫、儒者一事也”(明·倪維德:《原機》轉引自謝國禎《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中)》[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的觀念被廣泛宣傳,治病救人成為文人儒士實現人生抱負的另一條途徑,從而造就了明清時期醫學隊伍日益擴大、醫家整體水平漸趨提高、醫論著述不斷豐碩的局面。儒醫所占比重之大,構成了江蘇醫家的一大特色,其中江南吳醫更是譽滿全國。從上文不難看出,明清江蘇大部分針灸醫家為儒醫吳醫。正是儒醫的大量涌現,一方面推動了醫學書籍的撰寫,促進了醫學知識的保存、交流和傳播,另一方面也有益于醫學經驗的積累、提高和深化〔陳道瑾.江蘇醫人之歷史概況[J].江蘇中醫雜志,1984(1):45~50〕。
通過對明清時期江蘇針灸醫家醫籍的研究分析,大致可以看出這個時期針灸醫學由盛而衰的歷史變遷。由于歷史久遠,著述散佚較多。通過對現存醫籍的查找梳理,既有對傳統針灸醫學的解讀,又有個人臨證經驗的總結,由此可見,這個時期江蘇的針灸醫籍,在學術思想、研究內容、著述形式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豐富我國針灸著作、培養針灸人才、促進針灸學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保留下了一批醫籍文獻資料,也為現代針灸醫學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文獻指導。
注:此文為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13LSC013)項目,江蘇省中醫藥管理局科研基金(YB201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