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鎮偉
書 評
區域藏書文化研究的創新力作
——讀曹培根新著《蘇州傳統藏書文化研究》
◎ 黃鎮偉
常熟理工學院曹培根教授的新著《蘇州傳統藏書文化研究》(以下簡稱《研究》)由廣陵書社出版,在2017年第七屆江蘇書展隆重推出。培根教授是蘇州人,這部70余萬字的力作展示了他潛心研究家鄉藏書文化數十年的最新成果。該書原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經專家匿名鑒定為良好等級,很快被列為2016年度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她的出版標志著蘇州藏書文化研究進入新的階段,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構建了一個宏偉區域藏書文化研究的理論框架,以蘇州傳統藏書文化為個案,對藏書文化的內涵和外延作出了清晰的界定。全書分為三篇,上篇“蘇州藏書概論”,以蘇州私家藏書史開篇,依次敘述蘇州藏書流派,私家藏書理論,藏書家刻書,藏書目錄,私家藏書與文學藝術的關系,私家藏書與官府、書院、寺觀藏書,蘇州私家藏書與其他區域藏書比較,藏書樓名宅建筑文化,以及藏書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全面梳理、分析和揭示了蘇州傳統藏書活動所形成的體制、類型、成果和影響等歷史文化面貌,提出了有關推進藏書文化遺產保護的前瞻性對策,充分體現出作者對蘇州傳統藏書文化內涵及其影響的深刻認識和把握。
其中“蘇州藏書世家”篇,分十六章依次敘述在全國享有盛譽的十六個藏書家族世代相守的藏書事跡,以先秦言偃文化家族開篇,繼以葉氏藏書世家、文氏藏書世家、趙氏藏書世家、錢氏藏書世家、毛氏藏書世家、徐氏藏書世家、席氏藏書世家、黃氏藏書世家、汪氏藏書世家、張氏藏書世家、陳氏藏書世家、瞿氏藏書世家、翁氏藏書世家、顧氏藏書世家,終于清末民國間潘氏藏書世家,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蘇州歷史藏書畫卷。下篇為“蘇州藏書家傳”,梳理蘇州地方志和其它文獻所載常熟、吳縣、長洲、元和、昆山、太倉、吳江先秦至清末的839位藏書家(含流寓),為十六世家以外的蘇州歷代藏書家立傳。
《研究》從多角度勾勒蘇州藏書歷史,展示蘇州藏書文化的豐富內容,剖析蘇州藏書在中國藏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以及蘇州藏書文化的特點和價值。對自言偃開始,特別是唐、宋至民國的蘇州私家藏書發展歷程,以及蘇州私家藏書文化的精神內涵、私家藏書流派特點、典型藏書世家的傳承、藏書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等重要問題,都作出了深入系統的分析闡述,揭示了蘇州藏書文化在中國藏書文化、吳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對蘇州私家藏書文化的傳承和服務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諸問題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充分體現了歷史研究的當代色彩和現實意義。
這樣的理論架構,是建立在扎實的文獻基礎和廣泛的學科內容之上。藏書是一項廣泛涉及版本、目錄、校勘、文字、訓詁等傳統學問的文化學術活動。歷代藏書家大都是飽學之士、知名學者,他們都精通一門或數門專學。這些學識淵博、富有獻身精神的藏書家,長年兢兢業業地從事藏書活動,推動藏書由單純收藏逐步發展成為一門與傳統學術文化密切相關的學術門類。培根教授的治學,就是從文獻學登堂,逐步積累而開拓走向藏書文化研究的。他深耕常熟地方文獻與文化數十年,對常熟地方文化,尤其是藏書文化的研究成果,學界矚目。從早年主持標校《常熟鄉鎮舊志集成》《重修常昭合志》到2002年的《常熟藏書家藏書樓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版)、2008年的《瞿氏鐵琴銅劍樓研究》(蘇州大學出版社出版)2009年的《常熟翁氏文化世家》(廣陵書社出版),充分顯示出他在藏書文化方面具有豐富扎實的文獻積累和成熟的研究經驗。在廣泛搜集積累蘇州藏書家的各類文獻,包括研究專著、論文和史料以外,作者還注重歷史和現存藏書樓的調查研究,全力收集沒有公布過的其他第一手材料。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全書從多學科、多領域的學術視角研究藏書文化,如從文化世家入手,充分展示蘇州藏書傳播特征和文化精神,全面反映蘇州藏書家在藏書、文學、書畫藝術等方面的成就及藏書樓名宅文化。總之,蘇州傳統藏書文化涉及的目錄學、文獻學、譜牒學等專學,思想史、文化史等專門史,以及藏書樓名宅文化、園林學等其他學科,作者都進行了詳細的考察,梳理出它們之間彼此影響相互促進的歷史過程。可以說,《研究》是自20世紀30年代蔣吟秋先生《吳中藏書先哲考略》以來蘇州藏書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蘇州傳統藏書文化研究》書影
《研究》體現了中國藏書史研究的轉型。藏書家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舞臺上,攜手演出了一場規模宏大、歌聲嘹亮的藏書文化大聯唱,他們彼此蟬聯,始終不渝的藏書活動,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傳承做出了可貴的貢獻。但是,他們雖有功于學術文化,卻無聞乎學林史冊。清末,蘇州學者葉昌熾(1849~1917)撰寫《藏書紀事詩》,采用“領以絕句,綴以事跡,必要時殿以按語”的形式,為五代下及清末的近七百名藏書家立傳。葉氏廣搜博取,從浩瀚的史料中擷英拾翠,使歷代藏書家能夠整體出現在歷史視野中,同時也為中國文化史研究開出一片嶄新的領域。此后,搜集、梳理、考證藏書家事跡成為后世學者研究藏書史的范式。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藏書史研究經歷了幾個階段:1980年,臺北學海出版社出版潘美月先生的《宋代藏書家考》;1983年,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蘇精先生的《近代藏書三十家》;兩書很快傳入大陸,產生很大影響。1987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顧志興先生的《浙江藏書家藏書樓》,直到20世紀末,受葉氏《藏書紀事詩》的影響,藏書史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藏書家藏書事跡的梳理研究上。進入21世紀,藏書史研究突飛猛進。2001年,寧波出版社出版傅璇琮、謝灼華先生主編的《中國藏書通史》,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藏書樓》,大象出版社出版范鳳書的《中國私家藏書史》,這幾部著作的出版,宣告中國藏書史研究中結撰通史的任務基本完成。此后,進入藏書史研究中專題史和區域藏書文化的階段,如劉尚恒的《徽州刻書與藏書》(廣陵書社2003年出版),王桂平的《清代江南藏書家刻書研究》(鳳凰出版社2008年出版),陳心蓉的《嘉興藏書史》(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出版),以及陳冠至的《明代的蘇州藏書—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臺北樂學書局2006年出版)等等。在這類著作中,《研究》無論從結構、規模和創見方面講,都具有代表性。
《研究》在充分借鑒前人相關成果的基礎上,以更豐富的史料、更完善的結構、更廣闊的視野、更全面的論述,為世人剖析并展現了一個精彩紛呈的區域傳統藏書文化的典型個案:蘇州傳統藏書文化的豐富內涵、歷史發展的清晰軌跡、積極向上的精神魅力,以及與區域社會發展的相互影響等等。《研究》以蘇州傳統藏書文化為例,有力地證明了以藏書家活動為主體的藏書文化,不僅對保護古籍,傳播古代思想文化具有重大意義,更在書香社會的建立和學術風氣的形成方面具有巨大的推動力。這就是本研究成果的重要學術價值所在。
現在,積極建設書香社會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和時代需求,《研究》在這方面提供了經驗和借鑒,無疑具有現實的應用價值。
《研究》還提示了中國藏書史研究轉型的方向。我們說提示轉型的方向,并不是說這類研究不能做了,而是說要盡量避免重復,去開辟新的領域。就蘇州藏書文化研究而言,曹培根教授的新著雖然偶有可以補充的史料,如下篇“蘇州藏書家傳”第571頁“袁翼”,無生卒年。按明文徵明撰有《袁飛卿墓志銘》,稱其“世家郭西金昌里”,生于成化十七年(1481),卒于嘉靖二十年(1541),享年六十有一。同時,文徵明在墓志中尚引用飛卿語:“吾平生萬事皆可遺棄,惟積書種菊,不能忘情。”(周振道輯校《文徵明集》卷三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37頁)可見其藏書之情懷,但已基本窮盡相關文字史料的搜集,這樣就啟示我們可以利用《研究》中提供的研究成果,結合當下新的文獻條件,以新面貌去展示蘇州傳統藏書文化的精美內涵。如通過各種藏書目錄的記載,我們知道現存千余種宋版書,以及眾多元明清善本,很多鈐有明清蘇州藏書家的藏印,就是說,這些民族文化瑰寶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明清蘇州藏書家的遞藏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以往由于這些珍貴的善本分散收藏,研究者也很難見到。現在情況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國家啟動了古籍保護工程,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發布,中華再造善本一、二編先后影印出版。中國國家圖書館則啟動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中華古籍善本國際聯合書目系統,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特藏資源庫和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漢籍全文影像數據庫等在線數據庫上線。與此同時,大量國內外珍藏的古籍善本影印出版。蘇州藏書家收藏過的善本現在很多能看到原本,并落實收藏地點,如常熟毛氏、瞿氏,蘇州黃氏等。可以結合這些新資料,作蘇州藏書家藏書知見錄的研究,將藏書書影,題跋手跡,收藏地點,并綜合歷史記載,梳理遞藏源流等,圖文并茂更為直觀地展示蘇州藏書家藏書活動的文化貢獻,把對蘇州藏書家的認識從僅僅通過書目記載的歷史記憶中拉近到當下的存在。我想,這就是蘇州藏書文化研究的新階段。
我與曹培根教授的相識,始于20世紀80年代蘇州大學舉辦的文獻檢索師資培訓班中,30多年來一直有學術上的交往。他在長期承擔繁忙的行政領導工作之余,堅持藏書文化的研究。記得他曾在《從歷史藏書看常熟城市精神》(王紹仁主編《江南藏書史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67頁。)的論文中,指出常熟藏書家的活動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常熟的城市精神,并準確地提煉出這一精神的內涵,就是開放、勤奮、精致和創新。我覺得這也正是他30多年潛心研究藏書文化過程中發揚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