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土壤修復民事法律責任探析

2017-11-09 02:10:23陳惠濱
海峽法學 2017年3期
關鍵詞:污染

陳惠濱

?

土壤修復民事法律責任探析

陳惠濱

隨著國務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出臺,土壤污染防治受到日益關注。研究解決土壤修復司法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對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義。從侵權責任形態看,土壤修復應納入“恢復原狀”的范疇,而不是“賠償損失”。但如何判斷“原狀”,又成了擺在土壤修復面前的難題。目前我國采取的“環境主導模式”缺乏可操作性,修復標準體系存在缺失,責任主體確定難度較大。因此,盡快出臺土壤污染防治法律體系和修復標準體系,吸收狀態責任的規定,并構建土壤污染損害賠償制度體系,對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土壤修復;民事責任;公益訴訟

當前,我國土壤環境總體狀況堪憂,部分地區污染較為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隨著2016年國務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土十條”)的出臺,土壤污染防治受到日益關注。“土十條”作為全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動綱領,鼓勵對土壤污染等違法行為提起公益訴訟。自立法確立民事公益訴訟制度以來,特別是檢察機關開展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工作以來,公益訴訟制度已為防治土壤污染發揮了重要作用。自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中已發現案件線索2982件,涉及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2221件,辦理公益訴訟案件1710件。①可見,當前研究并解決土壤污染公益訴訟司法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完善相關制度,對土壤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一、土壤修復法律責任之屬性

(一)土壤修復的侵權責任形態系“恢復原狀”

在我國現行的訴訟體系下,公益訴訟不具有獨立的訴訟形態,其依附于傳統的訴訟制度,即民事訴訟法及行政訴訟法。民事公益訴訟中有關訴訟法上權利義務、實體法上的民事責任形態方面參照了傳統民事訴訟法和民法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環境保護法》)第64條規定:“因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造成損害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承擔侵權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第15條則規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八種責任方式。土壤修復既包括由被告根據土壤損害情況,以自己直接履行行為來承擔修復受損土壤責任,比如在清污基礎上為恢復環境原狀而投入以及補種林木等,系對受損環境的結構和價值的直接修復行為,也包括責任人在不履行修復義務時承擔一定的生態環境修復費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司法解釋》)第20條規定:“原告請求恢復原狀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決被告將生態環境修復到損害發生之前的狀態和功能。無法完全修復的,可以準許采用替代性修復方式。人民法院可以在判決被告修復生態環境的同時,確定被告不履行修復義務時應承擔的生態環境修復費用;也可以直接判決被告承擔生態環境修復費用。”由此可見,司法實踐認可承擔尚未實際發生的修復費用亦是承擔“恢復原狀”責任方式的實現方式。從責任方式的內涵來看,土壤修復中不僅包括直接針對受損環境進行的修復行為,而且包括責任人在不履行修復義務時承擔一定的生態環境修復費用,都應納入“恢復原狀”責任方式的范疇。如果將承擔修復費用認定為“賠償損失”,由于賠償針對的損失應當是價值實際減少的部分,對尚未實際發生的修復費用而言,則缺乏法律依據。筆者認為,土壤修復的侵權責任形態應納入“恢復原狀”的范疇,承擔尚未實際發生的修復費用亦是承擔“恢復原狀”責任方式的一種。

(二)承擔修復費用已成為土壤修復“恢復原狀”的主流趨勢

目前,承擔修復費用已成為土壤修復“恢復原狀”的主流趨勢。下表以近年土壤民事公益訴訟的司法實踐為例,②列舉土壤修復責任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適用。

案號案情判決結果責任主體責任形式 江蘇省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常環公民初字第2號被告金科公司是專業處置危險廢料的企業。2008年至2013年7月,被告儲衛清借用被告金科公司的經營許可證,從其他單位共非法收購2000多噸“含油濾渣”,用于加工生產半成品潤滑油。被告翔悅公司在明知被告儲衛清無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系借用金科公司經營許可證的情況下,仍多次向其提供“含油濾渣”。被告儲衛清收購“含油濾渣”后未采取任何防污措施隨意堆放和處置,嚴重污染了土壤環境。儲衛清等人支付環境修復賠償金2830700元及評估費用,博世爾公司、金科公司、翔悅公司、精煉公司承擔連帶責任。污染行為實施者及共同侵權人支付至江蘇省常州市生態環境法律保護公益金專用賬戶。 山東省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東環保民初字第1號建德化工二廠為處置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磷酸鹽混合液,將該危險廢物交由不具有危險廢物處置資質的企業及個人進行處置。期間,該危險廢物被運往全國各地后被大量非法處置,部分危險廢物就地非法填埋。判決建德化工二廠等人承擔危險廢物處置費用共計2274萬元。污染行為實施者及共同侵權人支付款項至法院指定的賬戶。 江蘇省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常環公民初字第1號許建惠等人租用他人廠房,在無營業執照、無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情況下,擅自從事廢樹脂桶和廢油桶清洗業務,違法處置清洗廢桶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廢渣,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水嚴重污染。依法處置現場遺留污染物、消除繼續污染的危險,委托制定土壤修復方案,賠償損失150萬元(按照虛擬治理成本法計算)。污染行為實施者履行一定的行為以消除危險并支付款項。 江蘇省鎮江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鎮民公初字第00003號優立公司將其產生的樹脂眼鏡鏡片修邊工段的粉末約5.5噸交給無廢物處置資質的3名貨車司機,該3人將上述廢物傾倒于丹陽市開發區小杜巷村一拆遷空地上,造成環境污染。認定該類廢物不屬于《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的危險廢物,不具有危險特性,僅要求按照一般廢物處置,未支持承擔修復費用請求。 江蘇省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蘇04民初214號該案系常州毒地事件,指現常州市外國語學校北部那塊面積約26.2公頃的平地,三所化工廠曾在此興旺,分別是建于1958年的江蘇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建于1983年的常宇化工有限公司和建于1990年的常州市華達化工廠。2010年前后,三所工廠搬遷,隨后政府在此進行土地修復。修復單位的報告表披露了三家企業的問題:使用大量的有毒有害化工原料,部分化工原料及其中間產品具有高毒或致癌性。案涉地塊上的生產企業歷經國有、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股權轉讓,中外合資等復雜變遷。案涉地塊環境污染系數十年來化工生產積累疊加造成,但原告未提交可以清晰界定三被告與改制前各個階段生產企業各自應當承擔的環境污染侵權責任范圍、責任形式、責任份額以及責任金額的證據。政府也正在開展修復工作。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從以上判例來看,土壤修復“恢復原狀”的責任形式既包括要求被告直接履行修復受污染土壤,也包括判決被告承擔土壤修復費用。以上5個案例中,有3個案例起訴方的訴訟請求得到法院支持,該3個案件中法院的判決主文中均包含了以支付修復費用判決被告承擔恢復原狀的內容,而判決被告直接履行行為以恢復原狀的案件僅為1件。司法實踐鮮有直接判令被告履行受損土壤等環境恢復原狀行為的案件,更多的是以承擔修復費用的方式,具體表現為委托有資質的機構出具修復方案和預估修復費用、或者以招投標的形式確定修復費用,將環境修復責任具體化、規范化。以判決承擔修復費用的形式達到“恢復原狀”的目的,已成為土壤修復的主流趨勢。

此外,相當一部分案例還運用了虛擬治理成本法。虛擬治理成本是以數字模型模擬計算環境的修復成本,系土壤修復的表現形式之一,本質上屬于環境修復費用,而不是“服務功能損失費”。③從責任形式區分來看,土壤修復屬于“恢復原狀”的范疇,而非“賠償損失”的范疇,“服務功能損失費”屬于“賠償損失”責任方式的范疇,而非“恢復原狀”的范疇。

(三)土壤修復“恢復原狀”的對象系可修復但未修復的受損土壤

土壤修復“恢復原狀”的對象應當是可以修復但尚未修復的土壤。這包括以下含義:一是土壤應具有可修復性。可修復性是前提,土壤不具有可修復性,如受到核廢料污染后不能修復或修復成本過高,則不能適用土壤修復“恢復原狀”責任形式。二是承擔履行“恢復原狀”責任的主體應具備修復能力。實踐中,部分土壤僅受到物理損害,修復相對容易,行為人也具備修復能力和具有修復意愿,可判決其直接履行“恢復原狀”行為;而部分土壤受污染比較嚴重,修復必須具備一定的資質,非專業人士難以修復,如山東省東營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東環保民初字第1號一案中,處置危險廢物應當由具有專門資質的公司處理,不具有專業資質和能力的行為人則難以直接履行“恢復原狀”的責任,只能判令其承擔修復費用。三是土壤尚未得到修復。土壤修復應當針對尚未得到修復的土壤,如果土壤已得到修復,關于返還已代墊的修復費用的訴訟請求,不屬于土壤修復“恢復原狀”責任方式的范疇。返還已代墊的修復費用,屬于代侵權人對環境進行修復,代其對被其損害的環境進行管理,法律關系屬于無因管理之債。如果土壤已得到修復,其原狀已得到恢復,從法理上講,返還代墊費用不是侵權行為之債,該責任方式不能為“恢復原狀”所吸納。

二、土壤修復司法實踐之困境

(一)土壤修復的“原狀”目標不具有可操作性

土壤污染修復的最終目標是恢復“原狀”,但“原狀”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需要結合法律規定和具體實踐加以明確。修復目標的確定是實踐中土壤污染修復工程普遍面臨的問題,是判斷土壤污染修復完成與否的尺度,也直接影響到具體修復費用的承擔等。

“原狀”標準的判斷,主要有以下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原狀是與未破壞前的環境資源完全相同的狀態;④二是認為原狀是相對的概念,根據土地未來使用用途所需要的狀態,只要將環境要素的質量恢復到其環境質量標準的要求即可視為恢復了原狀。⑤第一種觀點要求受污染土壤完全恢復到污染前狀態,被稱為“環境主導模式”,第二種觀點將污染地塊的整治與土地再利用計劃相結合,被稱為是“效益主導模式”。《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司法解釋》第20條規定:“原告請求恢復原狀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判決被告將生態環境修復到損害發生之前的狀態和功能。”立法上的“原狀”,采用了“環境主導模式”說。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后,所謂的修復原狀只是最可能地接近原狀,但將內在功能和外表狀況徹底恢復到原有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環境資源的破壞具有不可逆轉性;且從舉證責任來看,原有土地狀態如何證明,又以何種標準來量化證明修復后的土地與原有土地一致,法院在執行過程中如何將修復后的狀態與破壞前的狀態進行比較,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環境主導模式”在實踐中幾乎沒有可操作性。從操作層面來看,單純的要求將土地恢復到受污染以前的質量水平,在實際中限制了土壤修復制度的運行,效果反而不夠理想。從前文所列舉的3個法院支持起訴方訴訟請求的案例來看,2個案件中法院的判決主文中均包含了以支付修復費用判決被告承擔恢復原狀的內容,判決被告直接履行行為恢復原狀的僅有1個。這類判決更多的是以承擔修復費用的方式,將“恢復原狀”予以具體化,主要原因也在于單純以“損害發生之前的狀態和功能”判斷“恢復原狀”與否,必然會造成判決執行上的困難,也不符合司法最終解決原則的宗旨。

相比之下,“效益主導模式”更為務實,更有利于促進土壤修復實踐的發展。因此,從國外立法來看,多數土壤污染防治經驗相對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荷蘭,采取了比較務實的“效益主導模式”,建立各種修復標準制度,將污染地塊的整治與土地再利用計劃相結合。我國已意識到修復體系標準化的重要性,“土十條”明確提出要系統構建土壤污染防治的標準體系。以修復標準制度確定土壤修復“恢復原狀”的目標,已成為土壤修復的發展趨勢。

(二)土壤修復標準體系的缺失

以標準化作為土壤修復“恢復原狀”的要求,前提是要有科學完善的修復標準。我國土壤修復法律體系和標準體系缺失問題比較嚴重,具體體現在:

1. 缺乏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法。目前我國的土壤環境總體上形勢嚴峻、不容樂觀,土壤污染領域的立法整體滯后,缺乏一部防治的基本法。在水污染、大氣污染等領域已有了《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而《土壤污染防治法》卻遲遲未能出臺。⑥目前關于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條款散見于《環境保護法》、《農業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等相關規定中,⑦條文缺乏系統性,且多是宣誓性條款,沒有配套詳細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從國外立法來看,德國有《聯邦土壤保護法》,日本有《土壤污染對策法》、《農業用地土壤防治法》用于整治土壤污染。另外,我國不僅土壤污染防治基本法缺失,而且有關土壤損害賠償制度的實體法乃至土壤民事公益訴訟的程序法都未能構建起來,這個問題的解決更為迫切。立法的長期滯后不利于有效遏制土壤污染趨勢,也不利于盡快保護尚未被污染的土壤環境。

2. 現有土壤修復標準也難以滿足需求。早在1995年,我國已頒布實施了《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該標準為保護土壤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其不足之處也很明顯,已難以適應土壤現狀。如該標準未根據用途對土壤進行分類,且監測指標僅局限于8項重金屬、2項有機物殘留指標,數量偏少,且僅規定的2項有機物農藥六六六和滴滴涕已停產多年,⑧列入規定的8項重金屬標準過于寬松。2014年,《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對該10項污染物以外的第11項污染物多環芳烴進行調查,發現該項污染指標也已達到前述10項污染物的平均水平,但遺憾的是,監測范圍也僅局限于11項污染物,其他種類的有機物污染未能列入《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也未能列入監測范圍。同時,土壤修復工作也沒有可以依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包括修復的啟動標準、方法標準、目標標準都缺乏可操作性的依據,導致實踐中同一類型案件對環境修復在處理上具體的金額差異很大。如江蘇省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常環公民初字第2號一案中,法院以該公眾意見作為重要參考并酌情確定環境生態修復方案;在江蘇省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徐環公民初字第4號一案中,法院以被告既不申請重新鑒定,也不能提供計算治理成本的其他方案及證據為由,認定價格鑒證結論可以作為認定依據;在江蘇省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常環公民初字第1號一案中,法院將制訂土壤修復方案的責任交由被告履行,直接判令被告委托有土壤處理資質的單位制訂土壤修復方案。修復標準的缺失,導致司法實踐中法官也無從審查環境修復方案是否可以達標以及修復方案是否最優,適用法律無法統一,難以保證成效。

(三)責任主體的確定存在現實困難

責任主體的確定是土壤修復的首要和核心問題。《侵權責任法》第65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司法解釋》)第1條都確立了由污染者承擔侵權責任的原則,司法實踐也一直貫徹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目前對責任主體的絕大多數爭議還集中在被告是否是污染者的問題,如果現有證據無法證明其實施了污染行為,就無法認定為污染者則無責任。雖然《侵權責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做出污染行為和損害后果因果關系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但根據《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司法解釋》第6條的規定,⑨原告承擔依然證明被告實施污染行為的舉證責任,如果證明不了被告實施了污染行為,也不能適用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

僅以污染者作為責任主體,造成了責任主體認定存在一定的困難。土壤污染從產生到造成損害,時間較長,且具有隱蔽性、長期性和累積性等特點,而且污染對人體的致害機理較為復雜,使得在法律上以“污染行為”的實施及“因果關系”的存在來確認責任主體的認定標準存在操作上的困難。如對混雜各種污染物的土壤,怎么區分來源進行責任主體認定?又如對存在歷史性污染的土壤,責任認定時土地使用權已發生多次更迭、污染企業已經消亡或無法查清污染發生的事實,歷史遺留的責任識別十分困難,如果要進行嚴格的歸責,將耗費巨額人力、物力成本。在江蘇省常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蘇04民初214號一案中,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主要原因是涉案地塊上的生產企業歷經多次產權變更,原告未能提交可以清晰界定三被告與改制前各個階段生產企業各自應當承擔的環境污染侵權責任范圍、責任形式、責任份額以及責任金額的證據。司法實踐中,要嚴格區分和確定污染物的來源進而進行責任追究,幾乎是不可能的,法院要求提供這方面清晰界定的證據,過于嚴苛。在現有的制度體系下,責任主體的認定難,已成了土壤污染防治的嚴重掣肘。

三、土壤修復制度的啟示與建議

(一)建立健全土壤修復標準體系

目前,土壤修復法律體系的缺失問題比較嚴重,出臺土壤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和健全完善科學合理的修復標準迫在眉睫。但與此同時,在推進修復體系標準化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問題是,標準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構成阻卻污染行為民事責任的事由,環境侵權的合規抗辯效力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支持?關于該問題,《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司法解釋》第1條已作了規定。⑩以符合標準來否認環境侵權的抗辯,似乎已沒有法律依據。但一律拒絕承認合規抗辯的效力,是否合適?

筆者認為,對標準的合規抗辯效力實行一刀切的否認,一方面使得標準的公信力降低,另一方面也使得排污企業無所適從,甚至“破罐子破摔”,并不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長遠發展。對土壤污染修復標準的合規抗辯效力的承認,應當承認到何種程度,也值得進一步思考。筆者認為,在科學合理的土壤修復標準得到構建完善的基礎上,應當根據土地類型和風險管控程度,一定程度上承認標準的抗辯效力。11同時,土壤修復的啟動和完成都依附于相關標準,一旦土壤質量優于相關標準啟動值,從證據的角度看,土壤修復的必要性也缺乏相關證據予以支持。

(二)建議吸收狀態責任的規定

土壤污染防治責任主體的認定難,已成為現有制度體系下土壤污染防治的嚴重掣肘。且即便有確定的責任主體,也很可能存在無能力擔責的問題。正基于此,國外部分國家已逐步建立環境損害責任社會化分擔機制。美國《綜合環境反應、賠償和責任法》并未將責任限定在實施污染行為的責任人,而是從與污染土壤具有某種法律關系的主體入手,幾乎“任何與污染場地有關聯的主體都可能成為責任人”。12按照其規定,潛在責任人包括:一是發生危險物質釋放或釋放危險的船舶或設施的當前所有人或經營人;二是危險物質處置時的設施所有人或經營人;三是通過合同、協議或其他方式,憑借第三人擁有或經營的設施安排危險物質的處置或處理,或為處置自己或他人擁有的危險物質安排運輸的人;四是為處置危險物質負責運輸的人,即運輸人。而我國在土壤污染防治上一直推行“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以污染行為的實施作為認定責任的核心,此所謂行為責任。而在美國《綜合環境反應、賠償和責任法》中,責任人承擔責任,并不是因其污染行為,而是基于其對土地事實上的管控狀態而承擔責任的,13基于物的狀態所引起的責任,此所謂狀態責任。狀態責任類型的引入有利于防止陷入繁瑣冗長的追尋污染者的程序,有利于促進土壤修復的迅速進行,也促使土地權利人在土地流轉過程中關注土地的清潔狀況,有助于其展開對土壤質量狀況的調查。目前,不僅是美國,包括多個國家(如德國、日本、韓國、荷蘭)和臺灣地區的立法例,14都不同程度規定了污染場地修復責任主體包括污染者和污染場地權利人,引入了狀態責任的規定。

筆者認為,在構建土壤污染防治體系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時,應適當吸收狀態責任的規定,特別是在針對企業、工廠搬遷、改制等歷史性遺留的問題上,應當明確受益者和使用權人對污染損害承擔的連帶責任和與之相關聯的追償責任,并賦予其對歷史性污染溯及既往的法律效力。在堅持“誰污染、誰治理”原則的基礎上,適當引入“誰受益、誰分擔”機制。從司法實踐來看,歷史遺留土壤污染問題的行為責任識別十分困難,只有適當引入狀態責任,才使得充分治理土壤污染變成可能。這種狀態責任可能犧牲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平,沒有對土壤造成污染的土地使用權人或經營者也會承擔一定的連帶修復責任。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狀態責任要限定在明確規定的情形,如僅針對歷史性遺留問題,責任范圍也應當得到限定;同時,狀態責任導致的連帶責任也屬于不真正連帶責任,狀態責任人履行責任后也應當享有向行為責任人追償的權利。

(三)構建土壤污染損害賠償的制度體系

法律體系的構建并非一日之功,無法一蹴而就。隨著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正式出臺,土壤污染防治體系也在逐步完善。正如司法實踐中最普通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其法律制度體系從1987年《民法通則》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依據,到1991年國務院《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作為賠償參照標準的出臺,再到1998開始制定2004年生效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最后到2010年《侵權責任法》的出臺,歷經二十三年才構建了較為完整的體系,立法過程十分漫長。因此,雖然土壤防治法律體系發展步履緩慢,但也處于前進方向。

當前的土壤污染類案件,不同的受案法院在賠償項目、賠償范圍、金額大小等方面存在判決標準不一的情況,這整體上并不利于土壤修復體系的健康發展。受人身損害賠償制度的啟發,筆者認為,可以參照目前仍在施行適用的《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體例,構建統一的土壤污染損害賠償制度體系,規范賠償標準,以確保法律適用統一,確保土壤污染防治能在司法領域內得到最大限度的補償。筆者建議,土壤污染損害賠償制度體系應具體包括:1.采取“定型化賠償”的模式,有機結合土壤的專業技術指標,將土壤賠償的相關費用類型化;2.實行類似于“誤工費”的制度,將修復期間的土壤功能喪失暫時性的“功能損失費”納入賠償范圍; 3.實行類似于“護理費”的制度,將相關維護費用納入賠償范圍;4.實行類似于返還醫療費的制度,將返還已支付的土地修復費用納入賠償范圍;5.實行類似于傷殘等級鑒定制度的土地污染等級制度,確定修復后土壤質量下降的等級;6.實行類似于“殘疾賠償金”的功能損失費制度,按照下降的等級予以賠償今后無法發揮的功能損失相關費用;7.實行類似于“死亡賠償金”的制度,將無法修復無法利用的土壤實行賠償其今后無法利用的“永久性功能損失費”納入賠償范圍。

當然,上面的類比不一定準確全面,但筆者相信,隨著司法實踐的深入,隨著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工作的深入推進,這些成果必將對土壤污染防治法律體系的完善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也必將為助力健康中國建設起到深遠的影響。

(責任編輯:劉 冰)

①曹建明:《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工作情況的中期報告》,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6-11/05/content_2001150.htm,下載日期:2017年6月28日。

②中國裁判文書網,http://wenshu.court.gov.cn/,下載日期:2017年6月28日。

③筆者認為,“服務功能損失費”的性質接近于人身損害賠償中的“誤工費”。

④梁劍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模式考察》,載《法學評論》2008年第3期,第85頁。

⑤葉俊榮:《土壤污染與土地利用——從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談起》,載《律師雜志》1998年總第225期,第39頁。

⑥袁駟:《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預計2017年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6-03/10/content_1976467.htm,下載日期:2017年6月28日。

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32條規定:國家加強對大氣、水、土壤等的保護,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調查、監測、評估和修復制度。”第33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促進農業環境保護新技術的使用,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測預警,統籌有關部門采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第58條規定: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應當保養耕地,合理使用化肥、農藥、農用薄膜,增加使用有機肥料,采用先進技術,保護和提高地力,防止農用地的污染、破壞和地力衰退。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35條規定: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的單位需要終止的,應當事先對工業固體廢物的貯存、處置的設施、場所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并對未處置的工業固體廢物作出妥善處置,防止污染環境。

⑧袁建新、王云:《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現存問題與建議》,載《中國環境監測》2000年第5期,第42頁。

⑨《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司法解釋》第6條規定:“被侵權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五條規定請求賠償的,應當提供證明以下事實的證據材料:(一)污染者排放了污染物;(二)被侵權人的損害;(三)污染者排放的污染物或者其次生污染物與損害之間具有關聯性。”

⑩《環境侵權責任糾紛案件司法解釋》第1條規定:“因污染環境造成損害,不論污染者有無過錯,污染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污染者以排污符合國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為由主張不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11魏旭:《土壤污染修復標準的法律解讀》,載《法學評論》2016年第6期,第126頁。

12李冬梅:《美國CERCLA對構建我國土壤污染清理、修復法律責任的啟示》,載《法治建設》2011年第6期,第63頁。

13劉靜:《預防與修復:荷蘭土壤污染法律責任及資金保障機制評析》,載《法學評論》2016年第3期,第169頁。

14胡靜:《污染場地修復的行為責任和狀態責任》,載《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1第6期,第129頁。

D922.3

A

1674-8557(2017)03-0069-08

2017-07-22

陳惠濱(1985-),男,福建漳浦人,福建省人民檢察院民事檢察處助理檢察員。

猜你喜歡
污染
河流被污染了嗎?
什么是污染?
什么是污染?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當代陜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18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可以喝的塑料:污染解決之道?
飲用水污染 誰之過?
食品界(2016年4期)2016-02-27 07:36:15
對抗塵污染,遠離“霾”伏
都市麗人(2015年5期)2015-03-20 13:33:49
P265GH低合金鋼在模擬污染大氣環境中的腐蝕行為
污染防治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a网站| 手机在线国产精品| 91欧美亚洲国产五月天| 少妇精品在线|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免费毛片在线|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精品福利视频网|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毛片在线播放网址|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α片|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中文天堂在线视频|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国语少妇高潮|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国产一区成人|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日韩黄色精品|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极品av一区二区|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综合影院 | 91亚洲国产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久久网欧美|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国产亚洲精品91| 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久网址|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自在线播放| 69综合网| 中文字幕在线观| 99视频在线看|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五月婷婷激情四射|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97久久精品少妇|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国产成人乱无码视频|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国产视频a|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欧美精品1区2区|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亚洲永久视频| 国产精品人莉莉成在线播放| 成年人国产视频|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 午夜啪啪网|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日韩天堂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久久6免费视频|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