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十天左右,家人建議利用國慶長假一起去海邊度假,上網一查詢,從北京出發飛往國際上的熱門旅游島嶼,均已告知沒有機票。我提議可以去潿洲島看看,但發現酒店已經爆滿。最后決定去三亞,盡管2008年全家人已經在那里度過一次假。
在安排去三亞行程的時候,符合我們時間的往返機票已經需要兩萬多元一個人。按照目前各旅行社的報價,去三亞的這個成本幾乎可以去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旅游景點,家人頓時都猶豫了。后來,我們從北京飛??冢缓髲暮?诿捞m機場坐動車去三亞。機場就有直達三亞的動車,很方便,中途時間也就一個小時左右。這樣安排下來,每個人去三亞的交通費可以減少一萬七千多元。
到達三亞度假之后,自然會把這次度假的感受與2008年做對比。我們發現亞龍灣的商業設施比以前完善了很多,但還是不能完全滿足游客的需求——主要是來的游客相比以前多了很多。以前靠近酒店的海灘下海游泳的人相對較少,而且多數是外國人;現在游泳的人很多,外國人相對零星。更為詫異的是所住的五星級酒店晚餐去晚了竟然沒有食物。
從國慶期間聽到的新聞來看,國人在全球范圍內旅游的快速增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旅游期間順便購買全球的奢侈品也是不爭的事實。大數據顯示,國慶期間出境游客超過600萬人次,這么龐大的需求,為何沒有在國內得到更加充分的釋放?
一方面我們在前期擔心經濟下滑,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需求,實現穩增長;另一方面卻又發現強大的國內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滿足。出現這種情況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供給與百姓的需求不匹配。
為何會出現供給和需求不匹配?
主要原因是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百姓的需求會出現動態變化。但由于制度安排的約束,國內的社會資源在供給端的分配沒有同步跟上。
1978年我國進行改革開放,當時百姓最急迫的需求是穿暖和吃飽,改革開放的制度安排釋放了供給,涌現了大量的鄉鎮企業,這些企業中很多是從事食品加工,也涌現了大量的紡織廠。稍微上些年紀的人都記得,上世紀80年代農村說的最多是“萬元戶”,其中絕大多數是從事食品加工的鄉鎮企業主;而當時城鎮居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就業選擇外貿企業和紡織企業,因為那些地方效益好。
隨著百姓溫飽問題的解決以及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住和行”的需求隨之快速增長,大家不希望一家幾口人都擠在小平房、筒子樓里,開始希望能開著汽車去郊區游玩或者開著汽車去辦事,不再僅僅滿足于騎自行車。但由于這些消費受到房屋分配制度和銀行個人信貸方面的約束,在90年代初期很難得到滿足。而在社會資源主要集中的供給端輕紡工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經濟也隨之出現了較長時間的調整。90年代后期,隨著房地產制度安排的改革和銀行體制的改革,百姓對住房和汽車的需求得到充分釋放,經濟也迎來了一輪高速發展。當然,在這一時期,從事與之相關業務的企業也得到快速發展,我們梳理一下過去十幾年福布斯排行榜不難發現,房地產和汽車以及與之相關的周期性行業,在過去近二十年是如何迅猛發展的。
社會經濟發展到現在,城鎮居民對房地產和汽車的消費需求絕大多數已經得到滿足。隨著收入水平的增長,百姓的消費需求已經在朝著更高的方向演化。從平日的新聞可以看到,百姓對日常耐用品的消費不是像過去一樣擁有就行,而是開始去追求耐用品的高品質,這就需要我們生產的產品不斷升級。從這次“國慶黃金周”也可以看出,百姓對旅游的需求在不斷提升,開始去享受休閑和娛樂。而這一需求之龐大,增長之迅速,單是數據就讓人驚嘆:根據國家旅游局的統計,“國慶黃金周”全國各景點接待的國內游客就達到7.05億人次,零售、餐飲等消費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0.3%。
其實,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費升級已經不僅僅體現在旅游方面,包括對娛樂、醫療、養老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消費需求也都在急劇提升。
但遺憾的是,當前經濟面臨的境況與上世紀90年代中期差不多,社會資源仍然集中在上一輪需求的核心領域——以房地產和汽車為主導的周期性行業;在百姓需求提升較快的服務行業,行業準入和發展等仍然面臨較為嚴格的約束。與此同時,金融市場的制度安排也使企業融資更多依靠規模較大的銀行,這對“體量小,不確定較大”的中小微服務企業而言,存在著天然的融資障礙。
因此,現在就需要我們從供給端進行改革,以滿足百姓不斷增長的需求變化。
以往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候,更多強調的是對傳統周期性行業進行產能的淘汰。但從“國慶黃金周”旅游消費火熱的情況來看,可以考慮另外一個視角,即通過改革來滿足百姓快速增長的新需求,增加與百姓需求增長相匹配的供給。就促進經濟增長而言,做加法的效果往往比做減法更加顯著。
如何做加法?首先,我們要找到百姓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領域,這和生活中面臨的困擾密切相關,如房地產限購、汽車搖號、就醫難、娛樂難、養老難、產品質量提升難等。其次,從兩個方面來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轉型:一方面,通過技術發展使當前的中低端制造業向中高端制造業升級,來滿足百姓對消費產品質量提升的需求;另一方面,通過制度安排的改革,釋放制約第三產業供給側的發展活力,滿足百姓消費升級的需求。在第三產業總量不斷提升的同時,倚重第二產業的增長模式會逐漸發生改變,中國的經濟結構會隨之改變,中國的經濟潛力也將得到更充分地挖掘與釋放。
責任編輯:劉穎 羅邦敏
專家簡介
潘向東,經濟學博士,新時代證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政學會第九屆理事會常務理事,“財經改革發展智庫”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證券業協會分析師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理事會理事。
曾任光大集團和國家開發銀行特約研究員,《經濟研究》和《世界經濟》的審稿專家。歷任中信建投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光大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所所長。2014年榮獲“遠見杯”中國經濟預測第一名,曾連續四屆獲新財富最佳分析師。先后主持或參加過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博士點基金、博士后基金等。著有《真實繁榮》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