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說起“天上掉餡餅”這樣的美事,理智清醒的人通常都不會相信,但近年來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讓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不少老年人常常被廣告宣傳、健康講座“洗了腦”,結果不但沒吃到“餡餅”,卻掉進“陷阱”。
那么,商家是如何讓老年人心甘情愿“上鉤”的呢?帶著疑問,記者進行了一次個案調查和專業咨詢。
8月初的一天中午時分,記者來到位于哈爾濱市南崗區核心商圈附近的一家老年人健康服務中心,在門口便聽到里面一個操著南方口音的男士正在講課。記者想進去旁聽一會兒,一位工作人員立刻警覺地問:“你找誰?”為避免對方起疑心,記者借口說找一家辦事機構離開了。十幾分鐘后,記者在樓下聽到工作人員在熱情地送客,“叔叔慢走”“阿姨再見”。隨后,二十幾位老年人各自拎著一個簡易拖輪箱包陸續走下樓。
待老人們離開工作人員的視野,記者追上前去和一位看上去年近七旬的老人攀談起來。
老人說,幾天前看到街頭分發的一份廣告上說,來這里能免費領取一臺半導體收音機。不過,來了之后被告知,要領半導體收音機,必須先聽講座,他這已經是第四次聽課了。
老人說,第一天上課,專家講的是老年人骨質疏松問題,講課過程中提到一種叫骨膠原的新產品補鈣效果特別明顯,剛剛進入哈爾濱市場,原價每盒398元,那天搞優惠活動,特價每盒100元。因為讓利幅度很大,于是,他一次買了6盒。工作人員告訴他,已經向總部爭取了免費名額,明天就能給他退款。
老人說,第二天去聽課時,對方真一分不少地把錢給退了。為了表達謝意,聽課的老人每人拿出200元錢作為工作人員的辛苦費。沒想到,臨走時工作人員又給他們每人贈送了一罐價格遠超200元錢的蛋白粉,還有一把能當拐杖用的雨傘。隨后,工作人員又介紹了一些保健品,都是打一折的價格,說這是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的“特惠”。于是,他跟大伙兒又每人交了300元,買回一大包。
老人說,第三天去聽課時,頭一天花的300元又因享受免費政策被返回來了。專家在講課時介紹了一款高科技新產品——保健馬甲,能磁療、能按摩,對于治療各種老年病效果非常好,價格打五折后5000元,而且這次也有免費名額。因為以前幾次購物都返款了,大伙兒沒猶豫就報了名。因為老人身上沒帶那么多錢,結果沒搶到免費名額。
老人說,今天是第四天了,工作人員真把馬甲錢給退回來了。專家講課時介紹了一種最新研制成功的預防腫瘤的藥,即便是腫瘤患者,也能延長壽命。因為現在還處于保密階段,只有少數人能享用,每人限購三服,一服藥5000元。
老人說,有了沒享受到保健馬甲退款的教訓,這次來特意帶了1萬塊錢,終于搶著了。
“他們這么做是圖啥呢?會不會是忽悠人?”記者追問。
“不會,專家說,因為一些生產廠家要通過他們做推廣,所以給了一些免費名額……”
記者請老人留了電話,并在次日聯系了老人,詢問第五天聽課和購物的情況。電話那頭,老人的語氣有些遺憾:“這回買藥的錢退不了,但給每人送了一個馬甲,還有面粉、豆油啥的。”
記者說,自己的一位親戚患有腫瘤,對這個保健品的效果如何很關注。老人說:“專家介紹,這種保健品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推薦的,應該錯不了。就算沒那么神,吃了也不至于有啥壞處。”但是老人也嘟囔了一句,“下次有這樣的講座再也不去了,去了肯定又要買。”
老人買的這些保健品是否屬于正規產品?怎樣鑒別保健品真偽呢?
為此,記者咨詢了省食藥品監管局負責保健食品監管的韓處長。韓處長告訴記者:“保健食品是食品的特殊種類,不能代替藥品,不具有治療疾病的作用。要鑒別保健食品真偽,只要登錄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輸入保健食品名稱即可。如果能查詢到‘國食健字的批準文號等相關信息,基本可以斷定是具有‘小藍帽標識的正規保健食品。”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不法商家在營銷環節做了手腳,在廣告中進行虛假宣傳,肆意夸大保健品的效果,從而誤導消費者。
據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廣告監督管理處負責人介紹:“這些保健食品廣告的主要違法表現為,含有不科學的表示功效的斷言或保證;以藥品和醫療機構、醫生形象和名義做證明,利用專家、消費者名義或形象做證明;廣告內容未以批準的說明書和標簽為準,任意擴大范圍,明喻或隱含‘包治百病等內容。”
除了夸大宣傳效果,一些商家還常常打出“溫情牌”“免費牌”“承諾牌”,所謂“專家義診”“健康講座”“免費活動”以及虛假證明,也是不法商家的慣用伎倆。“比如,雇用假專家開展免費體檢或義診,即使檢查對象身體情況正常,也能檢查出一大堆病,然后推銷保健品;利用‘訪談、講座、采訪、座談會等形式,推銷假冒偽劣和不適用的保健品;利用贈藥、免費試用、抽獎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參與促銷活動,并且雇用一些‘托兒現身說法,雇人制造爭先恐后購買的假象,給老年人做出‘不買就吃虧的心理暗示;一些保健品假冒國家機關及事業單位、醫療機構、學術機構的名義,為產品功效提供‘佐證,以增強權威性與說服力。”省消費者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很多人想不明白,老爹老媽為啥這么容易上當受騙?
一位在食藥監部門工作多年的稽查員告訴記者,這些年,他經手的此類案件不下百件,“每當看到一些老人不知要多少年才攢下的幾萬元錢被不值百十塊錢的破藥丸給騙了,我都恨得牙根兒癢癢。”
這位稽查員認為,騙子之所以能成功給老人們“洗腦”,主要抓住了這個群體的四大弱點:
第一,老年人的孤獨狀態。老人易患病,而且子女照料陪伴少,往往比一般人更關注健康,愿意為保健付出金錢、時間和精力。而不法商家正是抓住了老人需要傾訴、陪伴的心理需求。
第二,愛貪小便宜心理。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種貪小便宜的心理。比如,聽一次講座送一打掛面、一桶豆油……天天講,天天發,用一些不值錢的東西,把老人引入圈套。
第三,愛面子心理。在養生俱樂部里一起玩的多是街坊鄰居。“張大爺都買了,我能不買?就白聽人家講課了?再說了,人家對我這么好,買點東西怎么了?”
第四,對死亡的恐懼心理。因為越老越害怕死亡,所以,一些黑心商家利用這種心理,老人哪里容易不舒服就大肆渲染,然后把要推銷的產品吹得神乎其神。于是,一些老人就覺得:“為了健康,值得!”
對于老年人認準的東西,一旦兒女進行勸阻,老人就認為是子女不舍得花錢,對自己的健康不重視。為此,很多為人子女者深受困擾。
有心理醫生建議:要勸誡這些癡迷保健品的老年人,首先,要多陪伴老人,引導老人培養健康的愛好,讓他們減少孤獨感;其次,最好定期帶老人去正規醫院進行體檢,并進行針對性預防和治療,真正對老人的健康負責;第三,正確引導老人不要迷信所謂“權威”,不要參加那些所謂免費的保健講座,遇到被人慫恿的情況時,以“自己做不了主”為由推托。
對于那些無論如何都說不通的老人,有網友這樣支招兒:“趙寶剛導演的電視劇《老有所依》,講述了某些人利用老年人的特殊心態衍生出的種種‘夕陽產業,其中揭露了保健品行業行騙的內幕,只要看完電視劇,瞬間刷洗‘三觀!”
如果老年人要購買正規的保健品食品,又該如何選擇呢?對此,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保化處韓處長提醒大家:“要通過正規渠道,索要正規銷售憑據,切勿通過非法的傳銷和會議銷售等途徑購買。選購保健食品,要認準產品包裝上的保健食品標識(“小藍帽”)及保健食品批準文號,依據其標明的功能,做出針對性選擇,并按標簽、說明書的要求食用,切勿盲目使用;相關產品信息,可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查詢;選購保健食品,要檢查保健食品包裝上是否注明生產企業名稱、地址和生產許可證號;遇有虛假宣傳產品具有疾病治療、預防功能的食品和保健食品或非經營場所銷售保健食品的,可撥打12331電話投訴舉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