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萬博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可謂花樣頻現。“我是你領導,明天到我辦公室來一趟”“點擊鏈接,即可用積分兌換現金”“只要掃描該二維碼,就可以獲得紅包”……五花八門的套路,令人防不勝防。
對于層出不窮的新騙局,如何才能有效應對?圍繞讀者普遍關心的問題,本刊特邀省公安廳刑偵總隊反詐騙中心專家張銳予以解答。
本刊記者:張警官,您好。根據您工作中掌握的情況,比較常見的電信網絡詐騙有哪些“套路”?
張銳:警方在偵辦案件中發現,詐騙團伙中大多有專人負責研究騙術,他們緊跟社會熱點,針對不同群體量身定做,編寫詐騙劇本,并對撥打詐騙電話的話務員進行培訓,對受害人步步設套。常見的詐騙“套路”有:一是恐嚇。冒充國家公職人員,謊稱被害人涉嫌洗錢、藏毒等犯罪活動;冒充親友師長,謊稱受傷、犯罪或被綁架。二是利誘。以中獎通知,寄送獎品,發放補貼、拆遷款、社保金或助學金等利益吸引為誘餌。三是虛假廣告。聲稱可以辦假證、高額度信用卡、高回報理財、貸款,聲稱出售低價車、高檔手表、考試真題,聲稱可以提供私家偵探、竊聽電話服務等。四是色誘。謊稱援交賣淫或異性交往。五是巧術異術。以“猜猜我是誰”“來下我辦公室”“明星走散”之類信息實施撒網式詐騙。六是冒充生意伙伴騙取墊付款,虛假提示網銀漏洞或網銀升級,假冒富豪重金求子,封住ATM機誘導撥打虛假服務電話,聲稱巨額“民族資產解凍”等。目前,主要詐騙手法有數十種之多,并且還在不斷變化中。騙取錢財最后一步的常見“套路”是:將卡上的錢匯入“安全”賬戶;提供或填寫賬戶信息、密碼等;指示前往ATM機按照通話提示進行操作;繳納手續費、會員費、意向資金或墊付款等;為手機卡、QQ充值,等等。
本刊記者:根據您的觀察,是什么原因導致電信網絡詐騙層出不窮?
張銳:首先,一些被騙群眾的防范意識不強、甄別能力不強。其次,不法分子利用中獎、保健、銀行卡透支等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問題設計騙局,炒作一些新概念,容易讓有僥幸心理的人上當。再次,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利用虛擬號碼、木馬病毒、偽基站、黑廣播等高科技手段行騙的機會,更有甚者還在海外設立窩點,便于脫逃。
本刊記者:我們省反詐騙中心自去年成立以來,在打擊詐騙犯罪工作中有哪些措施呢?
張銳:我省于2016年9月20日正式成立反詐騙中心。為確保真正形成合力、切實發揮作用,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龍江銀行、哈爾濱銀行等金融機構選派優秀干部員工,帶著資源、權限和手段進駐省反詐騙中心。省反詐騙中心運行的第一個月,緊急止付、快速凍結詐騙資金375筆,涉案金額400余萬元;日常受理全省110轉來的電信詐騙報警和相關舉報、咨詢工作電話300余條。
本刊記者:從你們掌握的數據來看,這幾年,我省哪些類別的詐騙發案數比較高?
張銳:2013年至2015年,我省電信網絡詐騙案件呈現發案率逐年上升態勢,經濟損失巨大,社會影響惡劣,給社會穩定和人民財產造成嚴重威脅。2015年下半年,國務院打擊治理電信網絡專項行動啟動之后,財產損失得到有效控制,破案數和查處違法犯罪人員數都有所上升。從2013年以來的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類型看,占比較大的主要有:冒充公檢法人員實施電話詐騙,假冒熟人、領導實施電話詐騙,假冒QQ群、微信群好友實施詐騙,利用網絡購物電話實施詐騙,利用機票改簽電話實施詐騙。
本刊記者:與傳統詐騙手段相比,當前電信網絡詐騙有哪些規律和特點?
張銳: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演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已經成為常態化犯罪,其發案數量和危害將逐步超越傳統刑事犯罪。
從作案時間看,電信網絡詐騙具有持續性,只要窩點不被端,就會長時間作案。以我省發案情況分析,一般周五發案率最高。
從作案手段看,高科技滲入犯罪領域,作案手段呈專業化趨勢,從最原始的發短信、打電話等,發展到使用電話群撥、換號改號、植入木馬病毒、網絡虛擬轉賬、建立專門詐騙網站等高科技手段。在一些詐騙案例中,犯罪分子還把大數據作為信息詐騙的工具,通過多種渠道掌握受害人的家庭情況、聯系方式、個人賬戶、通話記錄等個人信息資料,并編造出各種故事和場景對受害者進行“精準詐騙”。
從轉款方式看,以前的人工分拆轉賬也發展到了電腦制作程序自動分拆,目前犯罪分子將一筆上百萬元的贓款拆分到多級賬戶直至轉移到境外,僅需六七分鐘時間,并且犯罪分子在傳統銀行轉賬的基礎上增添了網絡購物平臺、POS機提現等新型支付轉移方式。
本刊記者:當前詐騙犯罪越來越精準,有時候老百姓接到電話或短信時常被對方直呼姓名,叫人難辨真偽。那么,騙子是如何知道我們的個人信息并實施詐騙的呢?
張銳:對于這個問題,此前有專家做過分析,個人信息泄露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個人無意間泄露的,比如在社交媒體曬自己和家人的照片、姓名等身份信息;參加網絡調查,按要求填寫真實身份信息;投遞簡歷時,寫下自己的全部詳細信息;注冊過的網絡平臺以及接近這些平臺信息系統的不法人員將這些個人信息數據打包倒賣。此外,還有個人遭到技術攻擊的,一般有撞庫(把已知的用戶某一個平臺密碼在相同用戶名的另一平臺進行嘗試)、釣魚(包括網頁釣魚、電話短信釣魚、免費WIFI釣魚等)、掛馬(通過網絡、短信等形式給目標對象的設備下載木馬病毒)等等,當前這種情形越來越嚴重。
本刊記者:如果遇到騙子甚至給騙子打了錢,應該怎么辦?
張銳:電信詐騙犯罪分子都很狡猾,通過網上轉賬,資金流轉很快。萬一受騙上當,受害者本人、親戚朋友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最便捷的報案辦法就是撥打110,把犯罪分子聯系的電話、提供給你的賬號以及整個詐騙過程詳細說明。公安機關經過核實后,會在第一時間聯動相關銀行進入快速止付渠道,盡最大可能止付涉案資金。同時,也要快速聯系銀行客服,尋求銀行幫助。
本刊記者:新技術層出不窮,新應用也在不斷變化,面對花樣百出的詐騙手法,應該如何防范呢?
張銳:縱觀各類電信網絡騙局,詐騙分子日趨集團化、專業化,且手段不斷翻新。合力防范電信詐騙,不可或缺的一環是“我”,從我做起?!拔摇币龅奖9芎谩耙豢?、二碼、三要素”,牢記“四要三不要”,才能有效防范電信網絡詐騙。
“一卡”是妥善保管好銀行卡、網銀盾等,不要借給他人使用。
“兩碼”是指電子銀行密碼及短信驗證碼。不要“一套密碼走天下”,要將電子銀行密碼設置為數字+字母等復雜組合并定期修改;短信驗證碼是支付密碼,決不能以任何形式透露給他人。
“三要素”是身份證號、賬號、手機號碼等個人私密信息,切勿隨意泄露。
“四要”:一要認準官網網址;二要隨時關注賬戶變動情況,開通賬戶變動短信、微信提醒服務;三要在辦理電子銀行轉賬、支付等交易時,仔細核對收款賬戶、商戶、金額等信息是否正確;四要對手機電腦殺毒,使用電子銀行交易的手機、電腦,要安裝專業殺毒軟件,及時升級,定期查殺病毒。
“三不要”:一不要使用公共網絡;二不要點擊或掃描來歷不明的鏈接和二維碼;三不要輕信電話、短信、QQ、微信中的所謂退款、貸款驗資、司法協查、商品退款、積分兌換、中獎退稅等信息。
本刊記者:很多人感到困惑的是,在接到相關電話、短信又沒有辦法甄別到底是真是假的時候,應該怎么辦呢?避免上當受騙的關鍵在哪兒?
張銳:破解所有詐騙手段的必殺技,那就是“反向核實”——無論接到顯示為銀行、公安、快遞還是手機運營商等機構的客服類電話或短信,凡是要求轉賬匯款、提供信息或點擊鏈接的,都應立即撥打官方客服電話或向權威部門求證核實;接到銀行信息的,可以到銀行網點咨詢;對于家人、朋友之間的求助信息,最好通過多種途徑驗證其身份。
防范電信網絡詐騙,關鍵要做到“三不”:一是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二是不要相信天上掉“石頭”,比如說對方冒充公檢法人員詐騙,說銀行賬戶涉及洗錢等情況。三是不輕信、不轉賬、不匯款。
本刊記者:謝謝您的解答。
張銳:不必客氣,希望我的解答能對大家防騙有所幫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