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今年6月,北京。首都機場一位女乘客在擺渡車上發生心源性猝死,暈倒在車廂內,因同車乘客為國內頂級心內科專家陳韻岱以及她的團隊而獲得新生。從女乘客倒地到專家施救成功,全程歷時20秒。此事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數以百萬計的微博網友紛紛留言、評論,認為不是每個患者都能如這位女乘客一般如此幸運。
今年8月,武漢。下午6時許,一臺救護車停在武漢市委1號樓前,武漢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漢軍被緊急送往最近的六醫院。經過4個多小時的搶救,醫生宣布:心源性猝死。就這樣,楊漢軍離開了他最愛的工作崗位,人生定格在55歲。消息甫一傳出,當地百姓無不為這位被稱為“招才大使”的武漢市組織部部長感到惋惜。
心源性猝死發病群體廣泛,文藝界著名作家王小波、政界前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等都因此病失去了生命。近些年以來,常年高負荷工作的快遞員、公交車司機、IT界人士,創業人士也是此類疾病高發群體。
遺憾的是,道聽途說的、不專業的救助理念往往將本可以救回的生命推向相反的方向。
互聯網時代,網絡謠言“亂花漸欲迷人眼”,一些自媒體要么為了聳人聽聞、增加粉絲,要么是名為“科普”實為推廣產品獲取利益,由于缺乏辨別謠言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學素養,無意識的一次關于搶救方法的轉發就可能對他人造成傷害,耽誤寶貴的搶救時間。目前網絡上、包括電視媒體對于心源性猝死的相關救助信息良莠不齊,并無科學、權威、專業的聲音為百姓答疑解惑、去偽存真。
為此,本刊記者對解放軍總醫院心內科主任陳韻岱教授進行了專訪。從第一位患者進入診室,到當天上午最后一位患者離開診室,直到心內科所有診室都鎖了門,大廳開始清場,陳韻岱教授才緩緩結束了上午的出診工作,此時時針已指向將近下午一時。半天時間內,陳韻岱教授先后為來自全國各地的29位患者問診,不僅詳細親自過問每一位患者病情,也為陪伴患者前往就醫的家屬詳細解釋病因、病理,給家屬們吃了“定心丸”。
心源性猝死先兆
“這個問題什么時候說都不過時。”陳韻岱教授表示,心源性猝死是有先兆可循的。有的病人過往具有非常明確的心臟疾病史,一發生就是猝死。另外有些很年輕的病人,常規檢測手段無法發現問題,但是這類人以往也會出現一過性的癥狀,比如出現黑蒙,或者突然全身乏力、大汗、暈厥,出現這些問題都要檢查,這些都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先兆。
“尤其當患者一旦遭遇反復不明原因的暈厥無法立刻判斷疾病類型時,一定要及時就醫,如伴有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應該引起重視。通過連續心電監測對暈厥的病因鑒別診斷,再對其致猝死的危險性做出科學分析,采取合適的措施,防止其復發、避免發生心源性猝死。”陳韻岱教授強調。
心臟驟停出現的時間很短,當心率很慢、血壓很低時,人體的自我調節能力會將身體逐漸恢復至穩態,但是當植物神經沒有穩態調整過來時,如果出現這些蛛絲馬跡都要及時就診。
“檢查出問題首先不能被嚇到。”陳韻岱教授表示,當機體出現心臟問題,首先需要及時就醫、排查,確定是否為惡性心率失常,還是遺傳性疾病。如果檢查顯示沒問題也是一件好事,排除問題總比因不去就醫導致耽誤病情要好很多。
近期引發廣泛討論的“春雨醫生”創始人張瑞,在心源性猝死發生之前已經發現牙痛,當他發現身體出現異常情況后,當天上午就在“春雨醫生”客戶端上做了問診,醫生反饋是冠心病,但由沒有對疾病的嚴重性引起重視,導致患者當天晚上病發,一個生命就此轉瞬即逝。
“首先要明白這些先兆的表現,人體的運行狀態突然停擺,都是有誘因的。同樣的誘因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現。經過我們了解,今年夏天,我們在首都機場擺渡車上搶救的女孩,病發前一天有商業談判,幾乎徹夜未休息,另外加上飲酒,以及過度疲勞導致發病。此外,睡眠質量不好、情緒激動、吸煙產生的尼古丁都會導致心臟出現痙攣情況。”陳韻岱教授說。
人人需要學習CPR
目前,估計全國有心血管病患者2.9億,其中心肌梗死患者約250萬,心力衰竭約450萬,心源性猝死發生率為41.8/10萬人,每年我國心源性猝死發病人數超過54萬,相當于每天約1500人因心源性猝死離世——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因此心源性猝死需要得到社會更多關注。
心源性猝死是異常兇險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病情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突然發生嚴重心律失常(一般為心室顫動或室性心動過速)導致迅速死亡,
心臟驟停通常是引發心源性猝死的直接原因。心臟在一瞬間喪失泵血功能,導致以腦為首的所有組織器官血供完全中斷,進入臨床死亡。一旦進入生物學死亡也就是腦死亡,則無可挽救。
“我們希望公眾對此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發現有人在公共場合倒地了,首先要看原因,可以用手試一下患者的鼻子,看看有無呼吸、意識、動脈是否有波動,如果沒有波動、呼吸,就是猝死,這時就要做CPR,為挽救患者生命爭取時間。”陳韻岱教授強調,目前而言,很多人對心源性猝死的概念比較淡漠,發現公共場所有倒地的人,往往誤以為是低血糖、醉酒等。這個時候,如果掌握CPR技術,伸一把手,維持患者的機體循環功能,人不會立刻死。
心肺復蘇CPR2016年國際新標準操作流程
評估現場環境安全
1. 意識的判斷:用雙手輕拍病人雙肩,問:“喂!你怎么了?”告知無反應。
2. 檢查呼吸:觀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告知無呼吸。
3. 呼救:來人啊!喊醫生!推搶救車!除顫儀!
4. 判斷是否有頸動脈搏動: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從氣管正中環狀軟骨劃向近側頸動脈搏動處,告之無搏動(數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斷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 松解衣領及褲帶。
6. 胸外心臟按壓:兩乳頭連線中點(胸骨中下1/3處),用左手掌跟緊貼病人的胸部,兩手重疊,左手五指翹起,雙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壓30次(按壓頻率至少100次∕分,按壓深度至少125px)
7. 打開氣道:仰頭抬頜法。口腔無分泌物,無假牙。
8. 人工呼吸:應用簡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擠壓簡易呼吸器,每次送氣400~600ml,頻率10~12次/分。
9. 持續2分鐘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臟按壓:人工呼吸=30:2的比例進行,操作5個周期(心臟按壓開始送氣結束)。
10. 判斷復蘇是否有效(聽是否有呼吸音,同時觸摸是否有頸動脈搏動)。
11. 整理病人,進一步生命支持。
提高搶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
1. 將重點繼續放在高質量的CPR上
2. 按壓頻率至少100次/分(區別于大約100次/分)
3. 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4. 按壓后保證胸骨完全回彈
5. 胸外按壓時最大限度地減少中斷
6. 避免過度通氣
注意事項
1. 口對口吹氣量不宜過大,一般不超過1200毫升,胸廓稍起伏即可。吹氣時間不宜過長,過長會引起急性胃擴張、胃脹氣和嘔吐。吹氣過程要注意觀察患(傷)者氣道是否通暢,胸廓是否被吹起。
2. 胸外心臟按術只能在患(傷)者心臟停止跳動下才能施行。
3. 口對口吹氣和胸外心臟按壓應同時進行,嚴格按吹氣和按壓的比例操作,吹氣和按壓的次數過多和過少均會影響復蘇的成敗。
4. 胸外心臟按壓的位置必須準確。不準確容易損傷其他臟器。按壓的力度要適宜,過大過猛容易使胸骨骨折,引起氣胸血胸;按壓的力度過輕,胸腔壓力小,不足以推動血液循環。
5. 施行心肺復蘇術時應將患(傷)者的衣扣及褲帶解松,以免引起內臟損傷。
2015年底美國心臟學會(AHA)發布了新版CPR急救指南,與舊版指南相比,主要就是按壓與呼吸的頻次由15:2調整為3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