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普華永道最新發布《銀行業快訊:2017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回顧與展望》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國上市銀行凈利潤整體仍保持增長,同比增速略有回落,較2016年年末不良貸款率和逾期貸款率都有所下降,上市銀行步入穩定期。
此次分析,以截至2017年6月末之前發布今年上半年業績的39家A股和/或H股的上市銀行(以下稱“上市銀行”)作為樣本,并按照中國銀監會的機構分類,將它們劃分為4大類。39家銀行包括了6家大型商業銀行、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16家城市商業銀行(以下稱“城商行”)和8家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稱“農商行”)。
分析顯示,上市銀行2017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人民幣8,497.15億元,同比增長4.50%,與2016年同期比較增速略有回落。2017年上半年,各類上市銀行的盈利指標、總資產收益率(ROA)和凈資產收益率(ROE)都有所下降。除了大型商業銀行外,其他上市銀行整體資產收益率已跌破1%。
截至2017年6月末,上市銀行總資產規模達人民幣161.98萬億元,較2016年末增長4.21%。總資產和總負債增速整體較去年同期有所放緩。上半年,各類上市銀行的客戶貸款占比均呈上升趨勢;同業資產呈持續負增長或低增長態勢。嚴控金融風險的監管措施初現成效,也體現了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報告顯示,2017年6月末,不良貸款余額達人民幣1.3萬億元,較2016年末增長4.24%;不良貸款率1.60%,較2016年末下降0.05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各類上市銀行不良率和關注類貸款率,較2016年末均有所下降。然而,城商行和農商行逾期90天及以上的貸款與不良貸款余額的比率仍呈上升趨勢,這也反映了信貸風險仍未充分暴露,有待進一步觀察。
上市銀行為了保持持續的發展,都在探索轉型之路,而個人業務成為各類銀行積極爭取的領域。2017年上半年,雖然公司業務仍占上市銀行營業收入的最大部分,但占比在整體上出現下降的趨勢。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個人業務占比上升。這既是銀行自身的發展需求,也是為了應對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挑戰。
今年,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已悉數與大型科技公司展開全面合作。這也意味著傳統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進入了“深度合作”的時代。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服務主管合伙人梁國威指出:“新科技在金融互聯網化過程中的重要性,已被業界廣泛認可。目前,金融科技在風險定價、資源配置、數據安全和風險管理等方面,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正是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通過尋求與科技公司合作,實現底層技術及數據與金融機構專業能力結合的主要原因。”
報告指出,除了金融科技,因響應“一帶一路”倡議,以及企業“走出去”戰略,跟隨五大國有商業銀行,多家中型銀行正積極向海外擴張,銀行業迎來了更多發展機遇。中資商業銀行的國際化步伐逐步加快時,合規風險也需要引起重視。
梁國威總結道:“銀行業的根基是服務實體經濟,而普惠金融是銀行轉型的另一重要助推器。上市銀行要具有創新精神,要有新思維、新視角,擁抱科技,挖掘持續穩定發展的新驅動力?!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