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文寧
平型關大捷 與平型關戰役
□ 韓文寧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日軍獲勝,一時揚名。但多數人鮮有知曉,從戰略的角度和內長城線攻防戰而觀,平型關大捷是平型關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是115師為配合平型關主戰場的側后伏擊戰。人們常常誤將兩者混為一談,或者只知平型關大捷,不知有平型關戰役。
發生在1937年9月的平型關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合作后兩黨軍隊第一次配合作戰。當八路軍115師于平型關對日軍進行伏擊時,國民黨第33軍孟憲吉獨立第8旅等部已在這一線正面截擊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主力部隊,其后與敵持續激戰,直至10月2日方才撤離陣地。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于1937年8月22日發布命令,將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1日,按照全國統一戰斗序列,改稱第18集團軍)。
為解救華北危局,八路軍不待改編就緒,即在朱德、彭德懷率領下開赴華北前線。9月5日,周恩來、彭德懷等一行抵達太原,于7日前往太和嶺口會晤閻錫山,就一系列具體問題進行磋商,基本達成一致。
此時,中日軍隊正在山
西天鎮、陽高交戰,綏遠空虛,局勢甚危。

八路軍第115師主力開赴平型關前線
毛澤東于9月17日向八路軍發出指示,紅軍此時是支隊性質,不起決戰的決定作用,但如部署得當,能起到在華北支持游擊戰爭的決定作用。為此,取消我軍原來集中配置在恒山山脈地區創建游擊根據地的計劃,而將三個師分散于山西四角。這樣的布局,對敵占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形成包夾之勢,對八路軍保持戰略上的主動靈活,配合國民黨軍隊作戰,粉碎日軍進攻,以及獨立自主進行山地游擊戰、創建敵后抗日根據地,都具有重要意義。
進入9月,第二戰區(山西、察哈爾、綏遠三省)軍事局勢急劇惡化,日軍兵分三路,長驅直入,在華北展開全面進攻,一路沿津浦鐵路南下,直逼山東;一路沿平漢鐵路南進,直指中原;一路沿平綏鐵路西進,直攻山西。
為了應對日軍攻勢,第二戰區于9月初制定了平型關作戰計劃,根據敵情判斷,敵攻我晉北有如下兩途:一是以一部兵力由蔚縣向靈廣行佯攻,以主力沿平綏路西進奪取大同,以切斷我晉綏之聯絡線;二是以一部兵力向天鎮行牽制攻擊,以主力向廣靈進攻,截斷我雁門后路。為此,我軍應在相應地區配備強有力之部隊,以阻擊日軍,阻止其前進。第18集團軍到達后,應進出靈丘、蔚縣附近,威脅敵之側背,以使進攻之敵不敢孤軍深入,在敵我決戰時期,該軍應向敵側背實行猛撲,以期我軍確獲戰捷。
其后,面對日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以及兩路分進合擊的戰術,閻錫山又調整部署,決定以內長城線為依托,在平型關—雁門關、神池一線組織防御,憑借長城之險,阻擊日軍進入山西腹地。他將內長城防線分為左右兩個地區,楊愛源所部第6集團軍擔任右翼北樓口至平型關一線的防御;傅作義所部第7集團軍擔任左翼北樓口以西至神池沿線防御。并決定集中四個師和兩個旅的兵力,殲滅平型關來犯之敵。
9月中旬末,閻錫山在嶺口召集軍長以上人員軍事會議,提出把日軍放進平型關以內進行圍殲的計劃。他將這稱之為“口袋陣”,試圖把板垣部隊“放進口袋里,給以狠狠的打擊”。
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實際擔任平型關方面作戰指揮全責的副總司令孫楚誤判,認為雁門山之線才是主戰場,而平型關只是支戰場,遂擅自變更部署,以多數兵力布防恒山、雁門山之線。
然而,板垣偏偏選擇了從蔚縣至廣靈,再直驅平型關的路線。由于疏于防守,兵力不足,致使日軍從平型關右側繞襲成功,我軍只能退守平型關。
按國民黨軍隊的劃分,八路軍隸屬于閻錫山的第二戰區。為了阻止日軍突破平型關防線,閻錫山致電朱德要求八路軍配合作戰。隨后,八路軍總部命令林彪、聶榮臻之第115師進至平型關待命,時刻準備投入戰斗。
至20日,板垣第5師團主力已占領晉東北的廣靈、渾源和靈丘,逼近平型關;察哈爾派遣兵團亦進逼晉北雁門關,兩部形成合圍之勢。次日,日軍第21旅團三個大隊加一個野炮兵大隊,從靈丘經大營鎮大道,直撲平型關。粟飯原秀率領的步兵第21聯隊,則從渾源出發,企圖攻擊平型關右側后。孟憲吉獨立第8旅于19日奉命前往平型關馳援,21日搶占平型關前方既設陣地,并在陣前的白崖臺、寨溝、關溝各要點趕筑工事。部署剛定,日軍先頭部隊便于當日午夜殺到平型關下,開始發動第一次進攻。
22日晨,日軍第21旅團長三浦敏事指揮步炮兵5000人,分別向平型關關口、東跑池以南長城、杏洼梁隘口等第73師197旅及獨立第8旅守軍陣地發起猛攻,雙方展開激戰。同時,日軍第21聯隊主力步炮兵2000余人向平型關要隘團城口第84師守軍陣地攻擊,中國軍隊奮力抵抗。夜間,日軍復以大部兵力猛襲我東跑池南北兩側高地,在山西境內內長城一帶平型關戰役正式展開。
23日,閻錫山電朱德,要求八路軍配合作戰。并急調第7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率領預備軍加入平型關戰場,與第6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共同指揮平型關作戰。
當日,日軍再次向平型關、團城口進攻,第二戰區守軍73師、84師和獨立第8旅與敵展開血戰,雙方傷亡慘重。閻錫山令金憲章新編第2師、郭宗汾71師、傅作義35軍向前線開進,令八路軍115師自陣地右翼向北攻擊平型關敵軍側背。
平型關,作為晉東北的一個咽喉要道和著名要塞,也是通向省會太原的門戶。它坐落在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的瓶形嶺上,古稱“瓶形關”。關前,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溝道。
閻錫山準備將板垣征四郎的第5師團放進平型關內加以圍殲。但他深知晉綏軍雖勇,但武器陳舊,戰力不強,恐難御敵;部分中央軍屬于“客軍”,難以調動。非常時刻,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趕到,于是要求其迅速加入對日作戰。
八路軍總部領導審時度勢,深知平型關戰役對于整個華北戰局舉足輕重。打贏此役,足以震懾日軍的驕狂氣焰。經過周密探討,雙方決定在平型關至雁門關、神池內長城組織防御,重點放在平型關。待敵人進攻時,晉軍從正面出擊,八路軍則從側面擊之,共同消滅來犯之敵。
9月23日,朱德在五臺縣南茹村八路軍總部召開會議,隨后電令115師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機動側擊向平型關進攻之敵。
隨后,115師召開了全師連以上干部戰斗動員大會。林彪介紹了敵情,分析了首次與日軍作戰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提出了應變辦法。聶榮臻作政治報告:這次戰斗是八路軍出師以來的第一仗,務必打好打勝,要打出八路軍的威風來,以振奮全國人民的抗日情緒。接著林彪宣布了作戰部署:攻擊部隊全部在平型關東側山地設伏,采用攔頭斷尾、中間突擊、分割殲敵的戰術,給敵人以猛烈打擊。部隊擺成一個蛇陣,以343旅兩個團為主攻:左面“蛇頭”位置是楊得志、陳正湘率領的685團,隱蔽在白崖臺以西地區,消滅關溝-老爺廟之敵;后者右面“蛇腰”位置是李天佑、楊勇率領的686團,埋伏在白崖臺以東公路左側,消滅蔡家峪—老爺廟之敵。位于“蛇尾”的是徐海東率領的344旅687團,奉命穿過喬溝,占領東河南鎮以北高地,以便切斷敵人后路。楊成武的獨立團和劉云彪的騎兵營分別向平型關東北和東邊開進,執行打援任務,截斷敵人交通線,配合主力作戰。
24日晚,林彪和聶榮臻向各旅、團下達了出擊命令。午夜,部隊冒雨行進,進入白崖臺預設陣地埋伏。
25日拂曉,天色微亮,林彪在指揮所前,雙手舉著望遠鏡不停地觀察著。7時許,日軍進入伏擊區。在地勢險要的喬溝一帶行軍,居然沒有派前哨偵察兵,如入無人之境。但日軍絕沒料到,他們已鉆進八路軍的口袋陣中,這里將是葬身之地。
當敵人大部進入伏擊圈時,楊得志的685團率先打響第一槍,接著所有的兵器一起開火,向擁擠在溝里的日軍發起猛攻。
在經歷了最初的慌亂之后,日軍利用汽車和溝溝坎坎做掩護,就地負隅頑抗。他們很快發現,我軍沒有在戰場的制高點老爺廟設伏。其實,并非115師沒有考慮到,只是若在此預伏部隊,敵軍進入設防地域時,能觀察到這里的一舉一動,容易暴露目標。日軍便迅速派人占領,給我軍造成不小傷亡。
這場戰斗,李天佑、楊勇的686團打得最為艱苦,副團長楊勇主動帶上3營爭奪老爺廟。沖上公路后,3營的9連和10連傷亡很大,9連干部全部犧牲,楊勇和3營長也身負重傷,但戰士們依然勇敢地與敵人拼殺。
八路軍武器差,射程短,當實力不濟時,拼命往往是最好的解決方法。這是血戰,是意志的搏斗,亦是毅力的考驗。在占領老爺廟后,居高臨下進行攻擊,打得溝里的鬼子無處藏身。
經過約6個小時的激戰,至13時許戰斗結束。平型關大捷,八路軍115師擊斃日軍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馬車200余輛、繳獲步槍1000余支、機槍20余挺、火炮1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面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八路軍平型關伏擊成功的同時,傅作義、楊愛源等部加緊收縮圍攻團城口敵軍21旅團主力。日軍第5師團長板垣急令42聯隊、21聯隊向平型關增援。由于中國軍隊集中優勢兵力,激戰至晚,將包圍圈逐漸縮小。
27日,日軍在茹越口之地增兵3000人,以加強攻勢,一部攻擊應縣內長城小石口,另有2000余人向朔縣進攻。
28日,平型關再度激戰,各陣地守軍出擊,奪回山頭、村莊數個,殲敵近千。第72師434團因突入太深被敵包圍,除數十人突圍外,團長以下千余人陣亡。同日,茹越口之敵關東軍獨立混成第15旅團發起猛攻,以策應平型關方向的第5師團。
茹越口亦為內長城防線的交通要沖,守軍兵力單薄,僅有第34軍梁鑒堂第203旅防守。該旅227團頑強抵抗,損失慘重,但日軍未有進展。翌日,日軍再度強攻,激戰至午,防線終被突破,旅長梁鑒堂率余部退守繁城以北鐵角嶺繼續抵抗。日軍尾隨而至,重兵猛攻,梁鑒堂身先士卒,在前沿陣地督率余部與敵鏖戰,不幸中彈,壯烈殉國,旅長以下官兵1400人血灑疆場,陣地失守。
29日上午,閻錫山趕赴平型關前線視察戰況。平型關、東跑池、團城口守軍繼續與敵激戰,日軍雖不斷增兵,但始終未能突破守軍防線。而突破鐵角嶺守軍陣地的日軍繼續南下,當晚占領繁峙縣城。
深夜,閻錫山召集前線高級將領開會,商討對策。
此時的閻錫山,缺乏決戰的信心,深恐通往五臺的退路被截,遂決定從平型關全線撤退,同時亦放棄雁門山陣地。他于30日上午正式下令平型關全線撤退,雁門關方面撤退令則由行營參謀長朱綬光下達。從10月1日起,第二戰區平型關全線守軍分批撤退,2日完畢。抗戰之初在山西境內進行的平型關戰役,至此告一段落。
平型關戰役自9月22日持續到9月30日,而從9月3日制訂作戰計劃到10月2日全線撤退,則歷時一個月。正面防守的國民黨軍隊投入兵力近10萬人,歷經大小戰斗數十次,頑強抗擊,始終沒有潰退,予敵重創的同時,自己也傷亡慘重。
平型關戰役,八路軍115師雖然沒有進入正面戰場,但利用山地戰與近戰之特長,首戰即勝,切斷了日軍補給線,遲滯了其向山西腹地的進攻態勢,挫其銳氣,有力地支持了平型關正面戰場,意義不凡!
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給銳氣正盛的日軍以迎頭痛擊,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隊抗戰的士氣,提高了八路軍聲威,并對其重要作用別有新識。若用三句話表述平型關大捷,就是:“給日軍一個打擊,給友軍一個配合,給國人一個振奮。”
(編輯 韓鴻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