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同中學
高二(8)班 陳昂
一代戰將王近山
上海市大同中學
高二(8)班 陳昂
2005年的《亮劍》是為眾人所熟知的一部影視作品。電視劇中的主角李云龍是一位能征善戰的軍人,擁有著不計其數的傳奇經歷,殲滅日軍觀摩團,打縣城,可又多次戰場抗命……著實讓上司頭疼。其實很少有人知道,這樣一位愛憎分明、性格鮮活的李云龍的原型就是王近山將軍,而他的經歷幾乎是同時代那一批人的寫照。
1915年,王近山出生在貧苦的農村,從小加入了兒童團,在15歲不到時便加入了工農紅軍,因為作戰勇猛,先后7次負傷。有一次他與一個敵人在山崖上肉搏,兩人扭打在一起,并一起跌到了山下,敵人的頭被石頭扎穿,而王近山也多處骨折,頭上被戳了一個洞,幸好被戰友發現,才撿回了一條命。憑著勇敢,他漸漸被提拔,成了部隊的指揮員。他不僅打仗勇猛,而且還很有指揮天賦,多次在關鍵時刻挽狂瀾于既倒,出奇制勝!
抗日戰爭時期,王近山進一步展示著他的才華。他曾在七亙村三次設伏,打得日軍不敢運輸軍需品,被英國軍事家評為經典戰例。在韓略村,他伏擊路過的運輸隊,沒想到歪打正著伏擊到了日軍的“戰地觀摩團”,擊斃多名日軍佐官,還有一位少將旅團長。在后來得知詳情時他大呼“痛快痛快!”

王近山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王近山任晉冀魯豫軍區6縱的副司令員。當時的6縱大多數由地方部隊改編而成,戰斗力偏弱。而在王近山的帶領下,他們打了大大小小的各種硬仗,其中最有名的還是攻克襄樊。國民黨將領放言:“除非關公再世,沒人能攻下襄樊!”因為襄樊地勢易守難攻,只有一條途徑進攻,而傳聞當年關羽另辟蹊徑殺上襄樊。王近山通過仔細鉆研,定下了“先攻山,再下城”的策略,最終成功居高臨下拿下了襄樊,敵人甚至還沒有反應過來。這場戰役被朱德譽為“小型經典戰例”。
到了抗美援朝,王近山作為第三兵團的副司令員參戰。可是剛剛進入朝鮮,他就跌了個大跟頭——因為指揮不清楚,導致手下一個師幾近全軍覆沒。王近山為此狠狠地憋了一口氣,終于在上甘嶺打了一個翻身仗,美軍將領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的計劃徹底失敗在對手幾乎不可思議的堅守下。最終這次戰役被拍成電影《上甘嶺》,上映時王近山還特地去觀看,電影散場出來的時候,將軍卻哭紅了眼。我還聽說,電影《英雄兒女》中的著名英雄形象“王成”的原型也是王近山手下的戰士。
王近山生活上的事情也值得一提。在解放戰爭進行到最后階段的時候,王近山準備接自己的父親來,派了兩名戰士去火車站。戰士在火車站去買面包,結果王近山的父親因為沒坐過火車十分好奇,在火車進站時湊得太近,被氣流卷入車底,不幸去世。王近山悲痛欲絕,可他面對那兩個戰士的時候卻還是擺了擺手,沒有苛責他們。
上世紀50年代初,因為感情問題,他被人們認為是“當代陳世美”,被下放農場,后來在“文革”中被批斗,受到了很大的沖擊。1978年,他在南京軍區副參謀長任上去世。在鄧小平同志的指示下,王近山的追悼會按照大軍區正職規格。在他去世13年后,為紀念王近山的文集出版,老首長鄧小平特意的為這位桀驁不馴而又戰功赫赫的愛將深情題詞:一代戰將。
他的一生實在傳奇,他的性格十分鮮明。他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實際上,那一代的將領們哪一位沒有自己的閃光點呢?他們共同奮斗著,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從弱小到壯大。王近山,還有許許多多先輩們,都值得我們銘記緬懷!

李先念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