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馬
滇緬抗戰博物館參觀記
□午馬

游客們在參觀滇緬抗戰博物館
去云南騰沖旅游,讓我點贊的不僅是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觀——獨特的火山奇觀、熱海仙境和絢麗的濕地、生態的僑鄉古鎮,還有那訴說騰沖久遠開放史的古絲道、展示中外合力抗戰英勇史的中印公路,尤其是揭示中國遠征軍將侵略者趕出國門悲壯史的滇緬抗戰博物館,史料真實,令人震撼。
滇緬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與美、英盟軍殲滅日本侵略者的戰場。
滇緬抗戰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個由民間出資建設、以抗戰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址是當年遠征軍反攻騰沖指揮部的舊址。館內5000多件文物、1000多幅老照片,都是民間收藏的珍品、絕品。博物館分“山河破碎”“悲壯遠行”“淪陷歲月”“劍掃烽煙”和“日月重光”5個部分,通過大量老照片、紀錄片、史實資料、油畫、連環畫等,和館藏文物一起,真實地再現了那段歷史。
在這里,你可以見到日軍發動侵略戰爭的鐵證:日軍為了鼓舞士氣的宣傳畫冊、出征幡、佐級軍官刀、倭刀、間諜用的照相機和日軍千人簽字旗;在這里,你可以看到遠征軍佩戴的德式、英式、法式的頭盔和帽徽,這一枚枚帽徽后面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這里,你能目睹日軍投下的細菌彈、活體解剖中國人的手術臺、用于活活煮死騰沖百姓的汽油桶、遭日軍蹂躪后最終被集體殺死的慰安婦、一個八歲男童的生殖器被割下來燒熟做下酒菜和遍野哀尸的慘狀;在這里,你可以見到冒著死亡的威脅飛越駝峰航線為遠征軍空投軍用物資、為收復騰沖城炸開大缺口、轟炸日軍據點和及時有效地支援緬北、滇西戰役的美國空軍飛虎隊的雄姿;在這里,你可以看到滇緬大反攻滇西戰場上松山血戰、三攻龍陵和騰沖城焦土抗戰三大戰役的悲壯情景,以及盧漢將軍帶領第一方面軍受降紀實的手稿及記錄日本鬼子岡村寧次投降、日本裕仁天皇宣讀投降詔書的畫面。在這里,我看到了中外合力修筑中印公路的有關圖片和文字資料以及中外施工人員為抗擊日本法西斯所作出的種種壯舉。
滇緬古道是早于北方絲綢之路200年的西南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史稱“蜀身毒道”的滇緬路段。“蜀身毒道”北起四川成都,南下云南大理、保山,經騰沖出緬甸,達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和阿富汗等,是一條重要的陸路國際通道。當年處于南方絲綢之路國內最后站口的騰沖,是中國邁向南亞、東南亞的必經之路。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及東南亞各國的進攻,緬甸的仰光淪陷后,中國唯一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被完全封鎖,給中國抗日戰爭帶來了難以克服的困難,致使日寇長驅直入,侵入緬北及滇西。中國入緬遠征軍作戰失利,一部被迫退回國內,一部被迫退入印度。
為了反攻緬北及滇西,并為將來亞洲戰場的反攻勝利預做準備,中、英、美三國經過多次協商,決定修筑中印公路。中印公路從緬北重鎮密支那起,分為南、北兩線進入中國,北線為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走向從保山經龍陵進入騰沖,并從騰沖出境入緬甸密支那,直達印度雷多,全長1568公里。
中印公路北線開工于1944年秋,正當騰沖抗戰慘烈之時,當時沿線各地投入民工兩萬多人,在美軍工程部隊支援下,經過4個多月的奮戰,于1945年1月19日勝利完工。中印公路打通了中、緬、印國際大通道,打破了日軍對中國抗日戰場的封鎖,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生命線,為中國及亞洲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中印公路是在戰爭條件下修筑的,當時擔任東南亞美軍總司令及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將軍在中、英、美三國高層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為表彰他在修筑中印公路中的杰出貢獻,中、美最高當局將中印公路命名為“史迪威公路”。在這條公路的修筑過程中,發生了許多中外攜手抗日的動人故事。美軍工程兵在已被日軍占領的騰沖境內的檳榔江上修筑一座橋梁。一次,日軍用數倍于美軍工程兵的兵力實施大包圍,企圖全殲這支工程兵。當包圍圈合圍時,卻不見了這些美軍。原來美軍雖有武器,但畢竟不是戰斗部隊,而且數量很少,若與日軍硬打肯定是要吃虧的。因此,他們依靠當地一位熟悉山路的15歲傈僳族少年的引領,鉆進了山林,使日軍撲了個空,避免了一次血腥的屠殺,保護了美軍工程兵,最終使大橋修筑成功,貫通了中印公路。
走出滇緬抗戰博物館,我的心情是沉重而復雜的。我真的佩服騰沖人尊重史實、還原歷史的膽識和氣魄。這是一個不該被遺忘的戰場,這是一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編輯 孫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