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鳳
摘 要: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與農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目前供給效率不高,根據我國的國情,構建以政府為主體,市場、私人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化供給體系是現實的選擇。
關鍵詞:農村公共品;多元化;供給體系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20-0001-02
何謂農村公共品?目前,我國理論界大多這樣認為,如陳燕鋒從研究的區域范圍方面認為,“農村公共品就是在農村區域范圍內,能滿足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方面的公共需求,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品或公共服務”[1]。筆者認為陳燕鋒概括得很全面很好。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與農村公共品的有效供給關系很大。近些年來,雖然國家下大力氣加強財政支農,但資金在某些方面還是限制了政府供給農村公共品,且農村公共品市場化運作動力不夠,還是出現了總量供給不足,結構有些失衡,效率不高,所以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很好的選擇就是構建以政府為主體,市場、私人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化供給體系。
1 目前較單一的供給渠道造成供給的困境
近些年來,我國雖逐年增加對農村公共品的投入,但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和農民生產生活需要還有較大差距,總體上也落后于城市公共品的供給。在供給渠道上,因政府主宰著農村公共品的單一模式,則出現下面的困境:
1.1 負擔沉重的政府供給 獨自承擔的政府因資源有限,再加上人們習慣于被動等待和接受政府來提供公共品的慣有思維,使得政府不可能完全供給農村、農業發展及農民日常生產生活所需的所有公共品,這種供求間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村地區的社會穩定。誠然,政府供給具有規模大、類型多的優勢,理應發揮主導作用。但由于主導變成主宰,壟斷了其他供給主體的參與機會,沒有競爭意識,直接影響供給效率。為優化資源配置,緩解政府壓力,市場供給、私人和企業的自愿供給也是不可或缺的,可與政府供給有機結合。
1.2 發揮失靈的市場供給 市場供給是指市場中的企業和個人,通過收費取得所需資金用以補償成本支出,提供農村公共品,并從中賺取利潤。但供給者對于排他性較弱的農村公共品,由于盈利難度很大,供給意愿不強。再加上由于不同的人對公共品的不同愛好、需求,而且不是所有公共品對每個人都是必需的,這樣以盈利為目的的市場供給就失靈了。如何利用市場的優勢有效地提供農村公共品還需進一步探究,當然我在后面也有所贅述。
1.3 管理缺位的自愿供給主體 自愿供給主體主要指非營利組織和農民。非營利組織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后發展迅速,也大大地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而農村,由于基層政府和農民缺乏對該類組織的性質和功能的了解,再加上廣大農村地區缺乏相應資金和人才去組建、管理社會組織,所以社會非營利組織在廣大農村都尚未建立起來,更談不上在農村公共品供給方面發揮作用了[2]。農民的自愿供給一般包括3種情況:一種是農民出于營利目的,自主生產農村公共品,并通過出售獲取收入;另一種是農民自愿供給沒有營利目的的農村公共品;第三種是部分農民組織起來,共同供給某一公共品,共同受益。農民的這種自愿供給不僅可緩解政府供給的壓力,還有利于農民的生產生活,從而拓寬了融資渠道。但現實中,長期的“自上而下”的供給制度的存在,導致農民主動參與的意識不強。再加上稅費改革后的“一事一議”制度在執行過程中沒有實行有效的指導和監督,預期效果根本得不到體現。
2 構建政府主導下的多元供給格局
(美)安東尼.吉登斯在《第三條道路》說過,“政府的存在,就是通過提供途徑實現各種不同利益,來創設和保護一個開放性的公共領域,從而提供各種各樣的公共品”[3]。對于我國來說,農村幅員遼闊,各區域存在明顯的差異,廣大農民需求農村公共品的總量超大、層次不一,而政府有限的財政能力,農村公共品單一地依靠政府供給,必然導致效率不高。所以不論是從理論邏輯上,還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很好的選擇就是構建以政府為主體,市場、私人和企業共同參與的多元化供給體系。
2.1 堅持政府主導農村公共品供給 無論過去和現在,無論哪個國家,政府一直都承擔著農村公共品供給的主要責任。最好地解決農村公共品的問題,就要一如既往地堅持政府在供給中的主體地位,但要注意以下3點:一是對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力度要加大。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公共品,如大江大河、環境保護等建設,需要的資金大、周期長、收益低、風險大,所以,只能由政府來主導人力、物力、財力,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效,讓農民最大程度的受益;二是各級政府在農村公共品供給中的職責要明確。由于目前我國各級政府的事權沒有清晰劃分,應規定受益范圍廣,遍及全國的主供者是中央政府,受益范圍是局部區域的主供者是當地的基層政府,供給的職責明確后,政府應盡其責,履行好為人民服務的職能;三是農村公共品的籌資渠道要拓寬。由于目前在籌資渠道中政府仍處于壟斷地位,市場上的大量資金沒有完全允許進行公共品的生產、開發和建設。所以要注意以下幾點:(1)為確保財政資金的合理、有力使用,政府應從競爭性領域堅決退出;(2)發揮好政府在債券、基金和彩票等方面的籌資功能。(3)積極申請利用,如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等國外資金,從而使農村公共品的整體供給水平較大提高。
2.2 加快推進農村公共品的市場供給 政府不是萬能的。“政府失靈”也同樣存在于公共品領域,正因為市場具有有效配置資源的功能,要做到有效地供給農村公共品,就要發揮市場的優勢,由政府宏觀引導,通過市場競爭,來彌補政府供給的缺陷。要發揮市場的優勢要突出以下3點:(1)改革產權制度,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完善好產權保障制度是做好市場提供公共品的基礎和前提,這是因為市場提供公共品,也必須遵循市場的基本準則,市場是以利益最大化為根本目的,再加上公共品本身的特殊性,所以應將其商品化,明確其所有權,改革產權制度,確保企業和私人在投資以后利益不受傷害,提高投資的積極性。(2)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企業和私人參與供給。為吸引參與如生態林建設等準公共品,政府可通過免稅、貼息、財政補貼等多種優惠政策,這樣可增強企業和私人參與供給的熱情,增大供給的總量,擴大供給的規模,同時可分擔政府的供給壓力。(3)破除市場準入體制壁壘,創造較好的投資環境。由于市場準入體制壁壘阻礙著企業和個人進入公共品供給領域,除少數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公共品外,政府不應人為地設置準入限制,造成壟斷,而是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企業和私人投資,參與建設公共品,如市場能解決的且有盈利的農村公共品的供給,就放手讓市場去解決;市場解決不好的盈利較低的農村公共品供給,可制定優惠政策盡量讓市場解決;市場能解決的沒有盈利的農村公共品供給,可引入市場機制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4]當然市場也有失靈的狀況,可通過制度的約束來監管市場,從而讓市場有效地供給農村公共品。
2.3 積極發展農村公共品的自愿供給 農村公共品的供給除了政府供給和市場供給,還應積極發展一種效率較高的自愿供給,因為自愿供給更體現農民的真實需求偏好,而且只需較低的監督成本。(1)促進發展非營利組織自愿供給。非營利組織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后發展較快,但仍然不成規模,制約了供給農村公共品的能力、范圍,應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促進非營利組織供給。需要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加強村民自治。通過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來發揮村級組織的供給作用,吸引在外經商、務工中表現突出的精英分子,參與部分農村公共品的供給;第二,扶持農村中介組織。政府扶持、建設農村中介組織,可轉交部分政府職能給中介組織,加強同他們的溝通、合作,并規范和監督中介組織的活動。(2)引導和支持農民自愿供給。農村公共品具有的外部正效應,供給公共品可使農民獲得的收益大于付出的成本,所以農民愿意參與此類公共品的供給,這不僅可緩解政府供給的壓力,還聚集了農民閑散的資金,又沒加重農民負擔,自己就解決了如修建農村公路的基礎設施、農業機械化設備、小型防洪灌溉排水的水利設施等規模小、耗資少,且有利于農民生產生活的公共品供給,從而拓寬了融資渠道,解決了政府和市場供給的失靈。
參考文獻
[1]陳燕鋒.福建省農村公共服務的協同供給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
[2]田學斌、賈小枚.多數劣勢與消費者代表集體行動的邏輯[J].南方經濟,2004(1):69.
[3](美)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38.
[4]李盡法,許正中.中國財政提供農村社會性公共品問題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08(11):16-23.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