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才武++曹余陽



摘要:20世紀60年代美國文化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提出了著名的“成本病”理論,認為表演藝術行業作為“停滯部門”相比于那些社會經濟發展和技術變革中的“進步部門”存在先天的效率問題而將普遍陷入“成本困境”。與此相反,英國經濟學家艾倫·皮考克則認為表演藝術行業能夠借助管理創新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并相應設計了“青年蘇格蘭卡”(Young Scots Card)的消費券方案。當代中國,如何通過管理創新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提升公共資源的效率,正成為文化政策設計的難點。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課題組結合2015文化部和財政部“拉動城鄉居民文化消費”試點項目,研究分析了皮考克基于“消費者主權理論”提出的“消費券方案”,并借助當前移動互聯技術、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的科技手段,提出和試驗了“居民評價激勵消費券”方案。這一方案在安徽合肥和湖北武昌試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體現出中國文化體制改革未來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文化消費理論;成本困境;消費券 體制改革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10-0034-10
當前,我國文化建設進入了百年來最好的發展機遇時期。但公共文化投入的效率評價缺位、居民文化消費不振、對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支撐力不足、文化管理體制對傳統路徑的嚴重依賴,以及市場價格扭曲、公共資源使用效率不高等問題仍然堅挺地存在,并正在成為我國文化領域在改革深化發展的過程中被社會所詬病的焦點。這些焦點現象直接指向的是我國文化領域在政策層面的導向問題,即:第二階段文化體制改革的政策目標與政策路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目標與路徑;數字信息技術環境下傳統文化行業邊緣化困境及其政策需求。
針對以上問題,2015年中國政府作出了國家關于“引導和擴大文化消費”的重要工作部署①。在此背景下,文化部和財政部共同實施啟動了“拉動城鄉居民文化消費”項目。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作為中部試點地區的項目承擔方,負責了整個中部地區試點項目的相關論證、實施方案策劃以及具體運作實施等方面的工作(“2015拉動城鄉居民文化消費”項目的中部試點分別在武昌和合肥進行,兩地實行的是完全相同的政策設計模式,本文將以武昌區試點作為具體案例進行解析。為方便描述,下文中部試點的政策模式將統一簡稱為“武昌模式”)。武漢大學課題組研究分析了艾倫·皮考克(Alan Peacock)基于“消費者主權理論”提出的“消費券方案”,并借助當前移動互聯技術、大數據技術和云計算技術等科技手段,提出和試驗了“居民評價激勵消費券”方案。這一方案在中部試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我國的文化消費政策設計提供了啟示。
一、“成本困境”理論與皮考克的“消費券方案”
表演藝術行業的“成本困境”(也可稱之為“成本病”)是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William J.Baumol)1966年在其代表作《表演藝術:經濟學的困境》中提出來的一個著名的藝術經濟學概念②。在這本書中,鮑莫爾和威廉·鮑文(William G.Bowen)立足于“非均衡增長模型”,將全社會的經濟行業部門按照生產效率的革新速度劃分為“優勢部門”(也稱為“進步部門”,即強烈依賴技術革新提高生產效率的工業部門)與“弱勢部門”(也稱“停滯部門”,指其生產效率提升對技術革新依賴性較低的那些服務業部門)。而表演藝術行業就屬于其中“弱勢部門”。以現場演出的戲劇行業為例,其生產方式依舊遵循“生產劇本—排練—演出”這種循序漸進的傳統模式,其生產效率與百年前相差無幾,換言之,其生產效率無法隨社會技術革新和社會經濟規模總量的提升而大幅提高。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弱勢部門”從業人員的工資水平卻不得不與“優勢部門”從業人員的工資一樣隨經濟發展而同步提高,這就在客觀上導致了“弱勢部門”生產成本相對大幅提高,形成了“成本困境”。
與鮑莫爾提出的“成本病”理論相對應,英國經濟學家艾倫·皮考克(Alan Peacock)則認為表演藝術行業能夠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
1. 皮考克“消費券方案”的由來和啟發
與亞當·斯密同為蘇格蘭人的艾倫·皮考克是自由市場主義的忠實擁護者,他認為由市場“看不見的手”配置資源能夠獲得更高的效率,這一方法在文化領域也同樣適用。鮑莫爾的“成本病”理論提出是在1966年,皮考克于1970年接受英國藝術委員會(Arts Council of Great Britain)的委托,承擔英國管弦樂隊調查項目,通過實證研究,皮考克對鮑莫爾的“成本病”理論提出了質疑。皮考克認為,“成本病”理論隱含了一成不變的傳統生產供給模式這一前提,但這一前提卻是可以改變的。隨著媒體技術的革新,唱片、電視等新的產品實際上為表演藝術行業開辟了新的供給渠道。以戲劇為例,人們不再需要去劇院才能欣賞表演,通過唱片和電視同樣能實現消費。由此,再將表演藝術行業劃入“弱勢部門”也就顯然過時。唱片和電視媒體在生產要素及產品性質上可以劃歸表演藝術行業部門,而在產品形式上毫無疑問屬于“優勢部門”中的工業范疇。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優勢部門”和“弱勢部門”的生產要素可以實現流通。因此,表演藝術行業也可以通過技術革新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③。
皮考克在1969年的論文《福利經濟學和公共藝術補貼》中,細致全面地分析了英國藝術委員會財政資助的具體情況,認為主要由藝術委員會決定公共財政資助英國藝術行業的作法存在問題。高度的集權化管理使政府成為藝術市場的實際壟斷者,而這種壟斷必然會剝奪消費者自主權,即消費者無法通過自由選擇的消費行為表現其意愿與偏好,進而會導致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功能失靈,阻礙文化消費的增長,無法發揮文化市場的經濟推動作用④。針對這一問題,他提出了兩種方案:最優選擇(即長期解決途徑)是將財政補貼投入到藝術教育,以提升消費者的藝術品味和消費意愿⑤,“次優選擇”(即短期解決途徑)則是著名的“消費券方案”(Consumption Coupons Plan),即將財政補貼的對象從生產者轉向消費者。這樣一來,將財政資助的決策權從集權化的國家機構,轉移至分散的消費者個體那里,有利于解決文化領域資助的不公平問題;同時,有助于逼迫文化產品和服務生產機構正視消費者意愿,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依靠自身的產品質量去爭取消費者手中的消費券,從而獲得財政資助,形成“有效競爭”(workablecompetition)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