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翔蓮++郭關玉
摘要: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10多塊抗日根據地上進行了局部執政嘗試,對為何執政、為誰執政、如何執政等基本問題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理論思考,形成了建設“新社會和新國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民主執政與廉潔執政等一系列執政理念。依據這些執政理念,中共在邊區實行民主選舉、人民監督,堅持從嚴治黨、從嚴治吏,著力發展生產、改善民生,開展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使邊區成為當時中國最光明最有前途的地方。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及其實踐不僅鞏固了抗日根據地,為贏得抗戰勝利奠定了基礎,為建國后中共全面執政培養了干部、積累了經驗,而且為21世紀黨治國理政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啟示。
關鍵詞: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大學生發展與創新教育研究中心重點項目“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生成機制研究”(DXS20160005)
中圖分類號:D232;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10-0049-05
執政理念是執政黨對整個執政活動的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是指導執政實踐的根本原則,由為何執政、為誰執政、如何執政三部分組成。為何執政,是執政的目標與價值追求;為誰執政,是執政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如何執政,是執政的方式與策略。三者相互聯系且相互依存,構成一個完整的執政理念體系。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根據地局部執政的過程中,就初步回答了為何執政、為誰執政、如何執政這三個最基本的問題。探討抗戰時期中共的執政理念及其實踐,不僅有助于深化對中國共產黨執政歷程與執政規律的認識,而且對21世紀黨治國理政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價值。
一、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內涵
1937年9月, 根據國共兩黨協議, 中國共產黨將陜甘寧革命根據地改稱為陜甘寧邊區。國民政府承認陜甘寧邊區是中華民國的一個特別區。隨后,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后開辟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整個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面積近 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的抗日根據地(亦簡稱邊區)進行了局部執政,形成了建設“新社會和新國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民主執政與廉潔執政的理念,初步但較系統地回答了為何執政、為誰執政、如何執政三個基本問題。
1. 建設“新社會和新國家”。
建設“新社會和新國家”,既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目標,也是黨在抗日根據地的執政目標,體現了黨當時執政的價值追求。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為了尋求民族出路、改變國家命運,無數仁人志士進行了艱辛的探索。中國共產黨本身就是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斗爭中頑強求索的產物。自成立之日起,黨就擔負著領導人民改變舊社會、建立新國家的歷史使命。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毛澤東曾明確指出:共產黨人多年以來為政治革命、經濟革命和文化革命奮斗的目的,就“在于建立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①。很顯然,黨奪取政權是為了執政,執政是為了建立一個新社會新國家。
1938年,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建立的新社會是“一個人人有衣穿,有飯吃,有事做,有書讀的社會”。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層面詳細闡述了中共要建立的新國家是一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文章指出:“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② 抗戰時期,黨依據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在邊區進行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這些建設新社會新國家的嘗試,不僅鞏固了抗日戰爭的后方基地,而且奠定了新民主主義國家的雛形。
2.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也是抗戰時期黨在根據地的執政理念。
1944年9月,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第一次從理論上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他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③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在抗日根據地的執政理念,包含三層涵義:其一,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執政的出發點。共產黨人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都應該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其二,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執政的立足點。共產黨人的每一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其三,能否為人民服務是衡量共產黨人執政好壞的標準。“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④ 其四,密切聯系群眾,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是共產黨執政的根本方法。
抗戰時期,黨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轉化為邊區政府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政策,集中精力解決人民群眾最直接的現實問題。在陜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山東等抗日根據地,政府集中精力解決邊區的生產問題、就業問題、生活問題,發展農業、手工業、畜牧業。邊區干部深入群眾之中,解決生產中的移民、開荒、農貸、水利、耕牛、農具、種子、肥料、牧草等問題,甚至走家串戶幫扶貧困農民。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在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評價說,絕大部分工作人員是忠誠于人民解放的公仆,他們有著不知疲倦為了人民的利益而埋頭苦干的工作熱忱。
3. 民主執政、廉潔執政。
民主執政、廉潔執政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的執政方式。毛澤東說,“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它應該受人民的監督,而決不應該違背人民的意旨。它的黨員應該站在民眾之中,而決不應該站在民眾之上。”⑤ 1945年,在回答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關于中共若執政有什么辦法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問題時,毛澤東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⑥endprint
抗戰時期,邊區政權是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與黨外人士民主合作是邊區執政的特色。毛澤東說:“國事是國家的公事,不是一黨一派的私事。因此,共產黨員只有對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的義務,而無排斥別人、壟斷一切的權利。”⑦ 毛澤東告誡共產黨人一定要學會與黨外人士民主合作,一定要善于同別人商量問題。各根據地的施政綱領均明確規定,共產黨員應與黨外人士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辦”政務。⑧
公生明,廉生威。此時,中共領袖已經深刻認識,腐化墮落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不能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根源。毛澤東對官僚主義和貪污腐敗深惡痛絕,向共產黨員提出了兩條要求:其一,“共產黨員在民眾運動中,應該是民眾的朋友,而不是民眾的上司,是誨人不倦的教師,而不是官僚主義的政客”。其二,“共產黨員在政府工作中,應該是十分廉潔、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報酬的模范”。⑨各抗日根據地均頒布了施政綱領和懲治貪污條例,規定共產黨員若犯法將從嚴治罪。毛澤東要求共產黨人認真學習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警惕明末李自成農民政權敗亡的教訓。
如果說建設“新社會和新國家”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解決了為何執政和為誰執政的問題,反映了中共對執政目標和執政宗旨的認識,那么民主執政與廉潔執政,則解決了中共如何執政的問題,反映了中共對執政方式和執政規律的認識。顯然,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已是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二者的統一。
二、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實踐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依據“新社會新國家”、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民主執政與廉潔執政的理念,在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局部執政的實踐探索,把抗日根據地建設成為當時中國最光明最有前途的地方。
1. 民主選舉,人民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在抗日根據地,人民是主人,政府官吏是公仆。邊區政治有兩大亮點,一是普遍實行了“三三制”。所謂“三三制”,就是在邊區的參議會和政權機關中,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無黨派左翼人士占三分之一,中間人士占三分之一。按照“三三制”原則建立的邊區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組成的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共產黨是執政黨,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是參政者,民主執政是這個政權最鮮明的特色。二是實行普選制。中國共產黨在邊區實行普遍、直接、平等、自由的民主選舉。凡滿18周歲且贊成抗日和民主的人,不分階級、民族、性別、信仰、黨派、文化程度,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邊區各級政府和工作人員均經過人民選舉產生。
民主監督也是邊區政治最鮮明的特色。抗戰八年中,根據地先后頒布了64個類別,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法規和條例共1000多個,以規范政府行為。在政府權力運行中,充分發揮了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使群眾敢于批評政府,敢于監督政府,一直到敢于撤換他們不滿意的政府工作人員”⑩,真正做到了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2. 從嚴治黨,從嚴治吏,建立清廉政治和廉潔政府。
廉潔是政黨和政府公信力的基礎。黨和邊區政府若不能從嚴治黨,從嚴治吏,建立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就會失去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抗戰爆發后不久,中國共產黨在洛川會議上制定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中就明確提出“鏟除貪官污吏,建立廉潔政府”{11}。抗戰時期,中共始終把從嚴治黨、從嚴治吏置于重要地位。
第一,從嚴治黨,對腐敗現象和腐敗分子采取“零容忍”。陜甘寧邊區政府規定:其一,政府工作人員的收入不得超過普通工人的工資水平;其二,領導也不能搞特殊化,中央領導同群眾、士兵一樣住窯洞,穿土布,吃粗茶淡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執紀從嚴,真正做到了有腐必反、有貪必肅。《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明確規定:嚴懲公務人員的貪污行為,共產黨員犯法從嚴治罪。邊區政府對貪污腐敗發現一起,查處一起,決不手軟。曾任陜甘寧邊區貿易局副局長的肖玉壁,勞苦功高,僅身上負傷就達80余處,但由于他在擔任稅務所所長期間貪污大洋3000多元,最后被依法判處死刑。陜甘寧邊區司法部門僅在1938—1939年就判處180起貪污腐化案件。{12} 執紀從嚴,是抗戰時期中共從嚴治黨的一大特點。
第二,從嚴治吏,建章立制嚴格規范政務人員的執政行為。隨著抗日根據地和邊區政權的建立,邊區政府紛紛頒布施政綱領、政務人員公約、干部獎懲條例、懲治貪污條例等來規范執政行為。以陜甘寧根據地為例,其《政務人員公約》第5條規定:政務人員必須“公正廉潔,奉公守法”;《各政府干部獎懲暫行條例》明確規定:嚴厲懲戒貪贓枉法、腐化墮落、假公濟私、包庇蒙蔽者;《懲治貪污條例》明確規定:克扣、截留應發或應繳納的財物等10種行為,以貪污論罪,重者死刑,輕者勞役。扎緊制度的籠子,讓公權力接受制度的約束,是抗戰時期中共從嚴治吏的一大特點。
在各抗日根據地,廉潔執政、廉潔奉公成為共產黨人的基本品質。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訪問了陜甘寧等抗日根據地之后說:共產黨人住寒冷的窯洞里,吃簡單的飯食,沒有講究的陳設,很少物質享受。共產黨創造出來的廉潔政治與國民黨統治區的貪污腐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毛澤東說,“利用抗戰發國難財,官吏即商人,貪污成風,廉恥掃地,這是國民黨區域的特色。艱苦奮斗,以身作則,工作之外,還要生產,獎勵廉潔,禁絕貪污,這是中國解放區的特色之一。”{13}
3. 發展生產,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共享勞動成果。
發展生產,壯大經濟,是抗日根據地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物質基礎。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一手抓軍事,一手抓經濟,以經濟建設支持革命戰爭,真正做到了兩手抓,兩手硬。
抗日根據地大多是從日寇手中奪回而建立的,尚未進行土地改革,高地租和高利貸成為發展生產的最大障礙。當時,地租常常是農民收成的六七成,有的地方甚至能達八成以上,月利息一般在一分左右。高地租和高利貸是農民致貧和破產的主要原因。抗戰爆發不久,中國共產黨就制定了減租減息政策。《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明確規定,在未實行土改的地區,允許地主出租土地,但必須按照戰前的原租額減低百分之二十五;年利息不得超過一分半,如債務人付息已超過原本一倍者,停利還本,如付息已超過原本兩倍者,本利停付。陜甘寧根據地率先進行了減租減息。1939年以后,晉察冀、晉冀魯豫等根據地普遍實行了“二五減租”,同時廣泛開展了贖地、典地運動。減租減息政策限制了封建剝削,減輕了農民負擔,改善了農民生活,同時又團結了地主階級中的抗戰分子,擴大了邊區政權的社會基礎。endprint
抗日根據地大都在山區和幾省交界處,經濟落后,人民生活十分貧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執政宗旨,決定了黨必須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毛澤東指出:“我們有什么東西可以給予人民呢?就目前陜甘寧邊區的條件來說,就是組織人民、領導人民、幫助人民發展生產,增加他們的物質福利”{14} 。“邊區有政治、軍事、財政、鋤奸、文化各項重大工作,就現時狀態即不發生大的突變來說,經濟建設一項乃是其他各項的中心”{15}。中國共產黨制定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經濟工作方針;成立財經委員會,加強對經濟建設的領導;選擇富有生產經驗的人擔任經濟領導工作;吸收黨外經濟干部,領導生產;開辦工農商業技校,培養經濟建設人才。各根據地實行“公私兼顧、民辦公助、公私合作、互助合作”的政策,發展經濟,支援前線。陜甘寧邊區是發展生產的模范。1939年11月,陜甘寧邊區通過了發展邊區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決議,開展大生產運動,成效顯著。到1945年,陜甘寧邊區的耕地、植棉面積、牛羊數量比抗戰前分別增加了79.4%、200%、300%。各邊區政府一方面開展減租減息,減輕人民群眾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領導人民群眾開展生產自救,改善生活狀況。
4. 開展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使邊區成為中國最干凈最光明的地方。
抗日根據地是抗戰和執政的基地,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并花大力氣進行了根據地的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以陜甘寧邊區政府為例:其一,制定發展邊區文教事業規劃,消滅文盲,創辦學校,健全學制,普及國民教育,尊重知識分子,開展新文化運動。其二,實行男女平等,頒布婚姻條例,禁止買賣婚姻與童養婚,禁止婦女纏足,提高婦女政治、經濟、社會地位。其三,制定優待難民和貧民辦法、優待移民難民墾荒條例,扶貧濟困,安置、救濟難民和災民,幫助他們走上生產自救的道路。其四,設立禁煙督察處,頒布禁止鴉片等毒品暫行辦法,開展禁毒運動。同時,打擊嫖娼賣淫、聚眾賭博等社會丑惡現象。在中國共產黨的治理下,陜甘寧邊區沒有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沒有娼妓、乞丐,沒有人結黨營私、發國難財,與國民黨統治區的貪污、腐敗、黑暗形成鮮明的對比。共產黨的善政和良治得到了海內外的高度認可,華僑陳嘉庚曾發自肺腑地說,“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三、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及其實踐的價值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的執政是黨的執政理念的初步形成和實踐過程,八年局部執政使中共不僅初步學會了治國安民的藝術,積累了執政經驗,而且為新中國成立后全面執政以至現時期治國理政留下了諸多的歷史啟示。
1. 為中國共產黨全面執政提供了理論遵循,創造了干部條件。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依據“新社會和新國家”目標,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邊區進行了精兵簡政、統一領導、擁政愛民、發展生產、整頓作風、審查干部、時事教育、減租減息等項工作,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和黨建各個方面,不僅提高了共產黨領導戰爭的能力,而且全方位地鍛煉了共產黨執政的能力。政治上的“三三制”和參議會,不僅擴大了邊區的統一戰線,擴大了中共執政的社會基礎,而且后來發展成為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經濟上減租減息的推行,不僅緩解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擴大和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也為新中國成立中共全面執政后協調社會矛盾提供了方法借鑒。毛澤東指出:“這是真正適合現在中國國情的政策;我們希望不但在陜甘寧邊區實行,不但在敵后各抗日根據地實行,并且在全國也實行起來。”{16} 抗戰時期造就了一批領導根據地建設、勤政為民的好黨員好干部,如吳玉章、董必武、徐特立、林伯渠、謝覺哉、張思德等,他們是“充滿了新鮮血液的人物,真正能擔負起偉大任務的干部”{17}。正如胡錦濤所指出,根據地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為“新中國政權建設,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培養了大批領導骨干和組織、管理人才”{18}。
2. 為21世紀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提供了啟示與借鑒。
抗戰時期中共的執政理念與實踐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寶貴財富,為21世紀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提供了豐富的歷史啟示。
第一,人民群眾是黨執政的社會基礎,中國共產黨在任何時候都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執政宗旨。西方學者亨廷頓曾說:“如果政府制度只代表利益集團的利益,只代表社會組織的利益,那么政府行為就只有局部的合法性,而不可能有普遍的合法性。”{19} 抗戰時期,共產黨在根據地執政為民,從土地問題,到勞動問題,再到柴米油鹽問題,都為人民排憂解難,因而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歷史告訴我們,共產黨要鞏固執政地位,就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在執政的過程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讓群眾時刻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
第二,清正廉潔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基本要求,中國共產黨在任何時候都要從嚴治黨,廉潔執政。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制定政務人員公約、干部獎懲條例、懲治貪污條例,規定共產黨員犯法從嚴治罪。共產黨從嚴治黨,從嚴治吏,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從而贏得了根據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抗戰的歷史已經翻過了70多年,黨早已成為全面執政和長期執政的政黨。全面執政、長期執政容易滋生腐敗。物必先腐,而后蟲生。腐敗若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歷史告訴我們,要鞏固長期執政的地位,共產黨必須從嚴治黨、從嚴治吏,共產黨人必須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只有干部清正,才能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第三,依法治國是黨執政的基本方略,共產黨人在任何時候都要奉公守法,依法執政。抗戰時期,共產黨在根據地重視法治,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共產黨人的奉公守法與國民黨統治的無法無天形成了鮮明對照。歷史告訴我們,執政的巨大權力如果不受法律的約束,就會異化為侵害人民權利的力量。對共產黨來說,加強立法,用制度管黨,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對共產黨人來說,依法用權,依法辦事,是依法執政的重要內容。維護法律的至上性和權威性,就是維護共產黨的威信,就是維護人民的利益。endprint
第四,社會治理是黨執政的重要任務,中國共產黨在任何時候都要重視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給人民生活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抗戰時期,共產黨在根據地領導了社會建設與治理,不僅發展生產、改善民生,發展教育、消滅文盲、普及文化,而且解放婦女,保護兒童,救濟災民難民,禁止黃賭毒,整治社會治安,使抗日根據地成為當時中國最光明最有活力的地區。今天,黨執政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但社會治理依然是執政的重要任務。目前,中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但是,也必須看到,我國正處在矛盾凸顯期,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錯綜復雜,社會建設與治理任務十分艱巨。必須不斷提高社會治理能力,為人民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使全體人民能夠更好地共享社會建設成果。
注釋:
①②⑨《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63、522頁。
③④⑤⑦{13}{16}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96、809、809、1048、808頁。
⑥ 黃炎培:《八十年來》,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149頁。
⑧ 金沖及:《毛澤東傳(1893—1949)》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頁。
⑩ 《董必武選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5—56頁。
{1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4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476頁。
{12} 任學嶺、譚虎娃:《陜甘寧邊區史稿》,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頁。
{14}{15}《毛澤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369—370頁。
{17} 《林伯渠文集》,華藝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頁。
{18} 胡錦濤:《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七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10月25日。
{19} 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頁。
作者簡介:高翔蓮,中國地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湖北武漢,430074;郭關玉,中國地質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北武漢,430074。
(責任編輯 劉龍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