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增玉
近年來,濰坊市以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為契機,在擴權放權、創新機制、凝聚合力等方面積極探索,最大限度釋放鎮域發展活力,取得良好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主動擴權放權,擴大鎮級管理權限。在抓好壽光羊口、高密夏莊2個省級經濟發達鎮改革試點的同時,注重放大改革效應,總結復制試點經驗,又將24個鎮街納入市級擴權強鎮改革試點范圍,實現各縣市區改革試點全覆蓋。一是科學擬定放權目錄。先后10余次征求鎮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意見建議,逐一制定試點鎮放權目錄,共為26個試點鎮下放管理權限2230項,確保放權事項“底子清”。二是強化放權指導培訓。通過舉辦放權操作規程專題培訓班等形式,做到放權時限、放權形式、承接單位、操作規程、雙方責任“五明確”,確保放權事項“接得住”。三是跟進動態調整優化。定期梳理下放事權,對“水土不服”“零辦件”等事項,一律退回縣里。對個別部門放責不放權、明放暗不放等現象,及時督促糾正,確保放權事項“用得好”。
(二)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編制資源配置。一是理順縣鎮關系。明確由上級黨委政府及其部門承擔的責任不得轉移鎮級承擔,理順縣鎮財力分配,改進考核評價方式,增強鎮域發展自主權。如,壽光羊口依托地方財政收入和行政事業性收費,全部留鎮財政使用這一政策,地方財政總收入由2012年的4.03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0.15億元,增幅達152%。二是綜合設置機構和崗位。在壽光市3個試點鎮綜合設置9個工作機構,統籌使用行政事業編制,人員統一安排、編制分類管理;在高密市夏莊鎮實行崗位綜合設置,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構建基層鄉鎮崗位設置新格局。三是創新人事管理體制。壽光市將部分原屬縣級組織部門管理任命的副科級干部管理權限,下放給試點鎮黨委,實行任免報備制,中層干部也由鎮黨委根據工作需要自主調配使用,極大地調動了干事創業的積極性。
(三)推行綜合執法,搭建綜合監管平臺。針對目前鄉鎮普遍存在的執法難、難執法的問題,在壽光市率先探索鎮級綜合執法“7+X”模式,整合城鎮管理、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等7個領域的執法權限,建立起“一套人馬管全部”的綜合執法管理體制。2016年,抓住高密市被列為全國綜合執法改革試點城市時機,為每處鎮街派駐綜合行政執法中隊,鎮街成立綜合執法辦公室,構建起“綜合執法+聯合執法”的監管體系。今年,以全省鋪開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為契機,全市推廣“高密模式”,在鎮級統一搭建綜合執法平臺,逐步實現綜合執法城鄉全覆蓋。
(四)聚合政策優勢,激發鎮域經濟發展活力。注重發揮政策的聚合效應,其中,土地政策方面,每年為試點鎮預留項目建設用地指標,根據項目情況單獨配套用地指標;財政政策方面,對財政收入超收返還、規費和土地出讓金留成等,加大在試點鎮傾斜力度;項目建設方面,優先安排試點鎮的產業、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項目,優先納入重點建設項目庫;園區建設方面,在試點鎮集中建設發展產業園區,享受有關優惠政策,等等。比如,壽光羊口發揮政策洼地優勢,每年預留項目建設用地指標不少于50畝,近三年落戶過億元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項目分別達62個、46個,極大激發了鎮域經濟發展活力。
二、問題及建議
(一)權責不夠對等,制約鄉鎮職能發揮。一方面,下放權限缺少法律支撐。下放權限多是行政賦權,鎮級作為非法定實施主體,只能以委托形式下放,甚至有些縣級下放的權限在省、市級得不到認可。另一方面,上級部門向鄉鎮推責問題突出。有的鄉鎮每年要簽十幾個責任狀,相應行政權和財權卻在上級,加大了鄉鎮管理負擔。建議出臺鎮級權限下放參考目錄,確保下放權限在省、市范圍內有效行使。同時,推動制定鎮級責任清單,厘清鎮級政府職責邊界,杜絕以簽訂“責任狀”等形式,轉嫁責任。
(二)機構設置僵化,難以適應基層需求。受機構數額限制,各鄉鎮機構設置基本一致,沒有體現出各自特點和優勢。編制核定存在“一刀切”問題。建議機構設置方面,明確機構限額,將機構類型分為必設、選設機構,對選設機構賦予鄉鎮靈活自主權,在限額內自行設置。打破基層晉升瓶頸;編制配置方面,在縣級編制總量不變前提下,由縣市區根據實際決定各鎮街編制的使用分配,實行備案管理,確保編制配備和鎮街規模、發達程度等相匹配。
(三)執法權限缺失,影響綜合執法效果。從現行法律規定看,行政執法權集中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鄉鎮只有巡查、上報、督促等職責,缺少有效行政管理手段,致使執法工作難以落到實處。建議通過授權的形式,直接將部分與鄉鎮聯系密切的行政執法權限下放至鄉鎮政府承擔,推動組建專業的執法隊伍,實現鎮級一支隊伍執法。□E:CWK
關鍵詞:經濟發達鎮 綜合執法 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