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瑩
前 些日子,有幸聽了一場《袍修羅蘭》的古 琴獨奏。《袍修羅蘭》是成公亮先生的作品,演奏者留分頭,著長袍,舉手投足盡顯恭敬和儒雅之風。他首演的曲目《地》就像歐洲的交響樂,音樂內容豐富,結構龐大。一開始的引子音樂就非常莊嚴厚重,仿佛大地孕育萬物的生命力,渾厚的空弦樂和低音及緩慢的柔顫音緊密相伴,在引子結尾處旋律突然快了,緩慢的鐘聲響徹大地,如同一種警示。
隨著琴聲的延伸開闊,每一樂句結尾都會響起鐘聲,如同大地曙光初露,黎明吹響了號角之聲。輕盈活潑的泛音像鳥兒啁啾,輕快,從容。當音樂近入尾聲的時候,出現了強烈的對比,交響式的氣勢和高潮,以層層推進的方式一路引至爆發的高點,而后,一片寂靜。就如強烈的戲劇性變化一般,古琴演奏者用琴聲創造了一個寬廣恢宏的場面和大自然瞬息變換的景象。 《水》是這套曲子里最具抒情性的一首樂曲,聽得我屏息凝神,柔腸百結,內心深處被古琴傳達的那種曠古的美感深深震撼。其中,貫穿全場的輕快的旋律與《地》里的泛音有幾分相似,就像清泉在石上流淌,沒有一點滯澀遲疑。閉上眼睛,仿佛一條溪流在心間潺潺流動。溪中有雜草也有卵石突兀,清淺的溪流像一把細長的梳子,梳齒從雜草和石塊之間漫過,又向前流淌。讓人感到舒緩和安靜,這種舒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音樂有著打動人的方式和途徑,在豐富細致的弱強變化、音色變化和委婉曲折的旋律線條中,《水》的演奏比《地》來得更直接。老子在《道德經》里說:“上善若水”。水和道其實是相通相融的。它安靜地流淌,與世無爭,卻又容納萬物。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利,從不與萬物發生矛盾、沖突。它表面上看風平浪靜但卻又暗流涌動,有著攝人魂魄的力量。就好像這琴聲,時而纏綿如秋水漾漾,時而豪放若急雨陣陣,悠然時仿佛松濤在空谷回響,寂靜時如月光灑滿西樓……
《袍修羅蘭》共有地、水、火、風、空、見、識、如來藏,八支曲子。據說,成公亮先生創作過程是按照地、水、火、風、空、見、識、如來藏的順序寫的。套曲里的鐘聲不僅貫穿于《地》的主要段落,也貫穿于第五首的《空》和最后一首的《如來藏》,成為這部古琴套曲中具有象征意義的回響和共鳴。音樂里變幻的意象、旋律的鋪陳對于撫琴者來說,是釋放,更是一種共鳴。這種思想的共振,只有“知音”這個詞才能詮釋到位。 “高山流水覓知音”是一個與古琴有關的友情故事。說的是春秋時代,有個叫伯牙的琴師面對清風明月彈琴時得到樵夫鐘子期的贊賞,從此二人成了好友,兩人約定,明年此時老地方相會。第二年,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等子期不到,后輾轉得知子期去世,便來到他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曲畢,將琴摔碎,并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伯牙用生命與靈魂,完成了一次神圣而悲壯的絕響。他與鐘子期的一段佳話,被世代華夏兒女傳唱。
古琴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迄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古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古琴熱也隨之升溫。大家通過學琴學習古禮,修身、養性,全方位地提高精神涵養。就像這次的演奏者,彈琴前焚香沐浴,將一種對生活的態度和自然的敬畏與藝術和諧地融在一起,他視成公亮先生為知己,那灑脫自由的琴聲,干凈流暢的曲風,是心聲的流露,更是性情的寫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