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霞
【摘要】作為刑法中取得型財產犯罪必不可少的主觀要素,“非法占有目的”對于理論研究和刑事實踐而言至關重要。對“非法占有目的”內涵的理解應不斷更新,對其現階段的司法認定路徑也要不斷分析和完善。
【關鍵詞】侵犯財產犯罪 非法占有認定
“非法占有目的”對于刑事司法實踐之重要,就在于其常常直接決定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這也是其存在的意義。我國《刑法》分則明文規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取得型財產犯罪只有四種,而大部分財產犯罪并未將“非法占有目的”在刑法條文中體現出來,這也并不影響“非法占有目的”成為構成此類犯罪必不可少的主觀要素。
一、“非法占有目的”的內容
(一)“非法占有目的”的基本內涵
何謂“占有”?從本義上講,即為對財物的管控狀態。在民法上,對“占有”這一事實可從兩個方面進行詮釋;一種是所有權能中的占有權能,實際上可以脫離所有權人而屬于非所有權人,因此屬于一種觀念上的占有而非實際上必須存在的占有狀態。另一種是行為人對物的實際占有,與前種相比其所指的范圍更窄。我國從1984年開始在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釋中常用到“非法占有目的”的表述,但是至今刑法典或相關司法解釋中都未明確界定其含義。而刑法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內涵自然應從刑事原理出發進行解構。
現在國內刑法學界對“非法占有目的”的內涵采用的是“排除意思”和“利用意思”結合的觀點。“排除意思”指把自己作為財物的所有人對其進行支配,以使盜竊罪、詐騙罪與盜用、騙用之類的一時使用他人財物的不可罰行為相區別;“利用意思”則是指遵從財物的經濟用途對其進行利用的意思,以使盜竊罪、詐騙罪等與故意毀壞財物罪相區別。不過隨著實踐的發展,對這兩項含義的理解外延變廣,在具體案件的分析處理上,不是簡單套用這兩點的定義便能解決了。
請看如下兩例。1.A在勞動節期間要和女朋友出去旅游,女朋友喜歡拍照,要求A購買一部單反相機以便出去旅游時使用,A不想花錢,又不想讓女朋友失望,于是偷走了同事B價值1萬元的相機;旅游回來之后A就將相機丟掉了。A雖然只為了臨時使用盜走B的相機,但使用完之后并沒有要把相機還給B的意思,無論A在假期過后是丟棄還是放置該相機,都事實上使B長時間無法使用自己的相機,A的行為構成盜竊罪。2.A在寫碩士畢業論文期間,不小心把自己的筆記本電腦徹底弄壞了,苦于囊中羞澀,而電腦又為寫作之必要,A偷走了陌生同學B的電腦,在論文答辯完之后,A將電腦返還給B。在此過程中A的行為已經很大程度上侵害了B對電腦的利用可能性,即使A把電腦還了回去,同前例一樣,A依然構成盜竊罪。如果在例1中A在勞動節之后便第一時間將相機返還給B,可認為A沒有“排除意思”,只是不值得科處刑罰的盜用行為。另所謂“利用意思”不只局限于按照財物的經濟用途和本來用途進行利用或處分,而凡是以單純毀壞、隱匿意思以外的意思而取得他人財物的,都可能評價為具有遵從財物可能具有的用法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
(二)“非法占有目的”的其他內容
此外占有的主體、對象、目的產生的時間等對準確認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深入研究“產生的時間”對司法認定的影響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在具體案件中,“非法占有目的”的產生時間是直接關乎到“此罪與彼罪”的認定,這里仍然通過一個例子加以說明。1.A為某高校研究生,素來性情寡淡,與同學之間相處不很融洽。一日,A與同學B發生爭執,一怒之下A撿起地上的磚頭使勁往B頭上砸,B悶聲倒地,A見狀仍不罷休,又砸了幾下,直至B死亡;A發現B沒有呼吸了,于是搜出B書包里的錢包和平板電腦匆忙逃走。假設A的非法占有目的萌生在殺死B之后,A不僅構成故意殺人罪,還同時構成盜竊罪;若A的非法占有目的萌生在殺死B之前,系為劫財而殺人,那就只成立搶劫罪。可見,此處不僅區分了此罪與彼罪,而且對罪數也產生了連帶影響。非法占有目的在行為人占有財物前后都可能產生,產生在之后又可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通過實施非構成要件行為占有他人財物后產生的事后的非法占有目的,另一種是通過實施刑法規定的構成要件行為占有他人財物后產生的事后的非法占有目的。可見非法占有目的產生時間的不同對定罪量刑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關于具體時間點的認定卻也需要回歸到對案件整體情況的認定上去。
二、“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
(一)認定的困難
目的犯的目的是行為人的一種主觀心理內容。而在司法實踐中,主觀要素的證明始終是一個難題。而“非法占有目的”首先在主觀上,行為人心中產生的某種目的不可能像客觀事實一樣輕易被人發現的,這是困難所在。客觀上,因為大部分侵財類犯罪的“非法占有目的”都沒有在法條中規定出來,所以實踐中刑事推定成為了首選認定方法,而得出確定且唯一的推定結果是非常困難的,但如果得不到這個結果,就沒有辦法“排除合理懷疑”。另外對“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往往法官的內心確信標準不一,這就容易導致同案不同判的現象。
(二)認定的方法及完善
無論是采用列舉具體情形的方式,還是結合個案綜合判定的方式,實質上都是通過客觀綜合判斷主觀上的心理活動,即刑事推定的方式。不過這樣一種不完全的間接證明方法,用得好則好,用得不好極易陷入于罪。因此出于慎重,無必要不可輕易啟動。為了在實務中讓司法工作人員們更準確的作出認定,通過刑事立法等方式對“非法占有目的”的內涵作出規定是大勢所趨。目前我國關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規定一種是刑事立法中的原則性提示,另外還有司法解釋中具體規定的認定依據。不過在這些司法解釋中多有較為宏觀而不準確的規定,無法作為推定的具體適用情形,還需要修改完善。另外,為在更大程度上保障非法占有目的推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筆者認為應該針對“排除合理懷疑”原則中的懷疑的合理性設定明確標準,以防止法官運用此原則進行認定的任意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