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晨
白居易之問
●郭慶晨
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自居易被任命為杭州刺史,從此,白居易在西湖創下了千秋偉業。
白居易到杭州,經過一番調查,了解到西湖對杭州旱澇的調節具有重要作用。于是,他下決心要興修水利,在治理西湖上做點兒文章。當其時,正值大旱成災,農田干涸,水田無水可灌,水稻面臨絕產。可處于受災區域的錢塘縣縣官卻不肯放西湖水灌溉農田,說是放了水會影響湖中魚和菱的生長。聽縣官如此說話,白居易當時就火了。他責問縣官:魚和百姓的生命相比哪個重要?菱和稻米相比哪個重要?在白居易的厲聲喝問下,縣官一時語塞。
白居易所以有如此之問,并非平白無故的。
這是因為,白居易對到杭州做一個什么樣的官已經做出了選擇。本來,在朝中做官的白居易因耿介正直、觸犯了權貴而遭貶,先是到江州做司馬,后到忠州當刺史,之后又回到京城做了中書舍人。重做京官的白居易本性不改,又積極上書議政建言,但終不被采納,使他陷入落寞和苦悶之中。于是,他便請求外放。當獲準又一次外放他鄉之初,年屆半百的他已有些心灰意冷,產生了“退身江海應無有,憂國朝廷自有賢。且向錢塘湖上去,冷吟閑醉二三年”之念。然而,中國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以及“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特有情懷和意境,終究還是在他身上占據了上風,使他抱定了抓住這一難得的施展才華的機會,不遺余力地實現自己的濟世救民之志。
這是因為,白居易對治理西湖已經有了初步打算。在古時候,與一個地方的發展和老百姓生活關系最密切的莫過于水利,地處江南的杭州更是如此。白居易在深入調查研究之后,了解到“大抵此州,春多雨,夏秋多旱”,西湖上原有的堤壩因年久失修,加上堤身較低,已起不到天旱時蓄水灌溉、汛期時蓄水防洪的作用,從而下定了把興修水利作為自己任內大事的決心。
當然,白居易沒有等待錢塘縣縣官的回答,而是自問自答——用行動做出回答。其答案,就是對西湖的一系列的有效治理——

他親自主持修建了一條攔湖大堤——“白堤”。此堤建成后,不僅解決了農田灌溉問題,還促進了杭州交通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
湖堤修成后,為了說明筑堤的作用、灌溉方法,告誡后任刺史在使用這條堤時應注意的事項,他還特意寫了一篇《錢塘湖石紀》,并刻石立于湖邊。如今,白居易的這篇《錢塘湖石記》刻于杭州西湖北角圣塘閘照壁。
白居易還十分注重西湖的環境保護,以確保西湖水面不受侵占。他發布明文規定:誰破壞了西湖的環境,就要受到懲罰,如果是窮人就罰他在西湖邊上種樹,是富人就罰他到西湖上去除葑草。由于白居易的努力,西湖及周圍“湖葑盡拓,樹木成蔭”,更加秀麗。
一千余年來,杭州人民一直把西湖和白居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一談到西湖之美,便忘不了白居易治理西湖的功績。
說來還真有意思。在西湖博物館的展廳里,看到了這樣一段文字:據考證,如今西湖上的“白堤”并非當時自居易修的那條堤,但人們為了紀念自居易,還是愿意把現在西湖上的那條堤稱為“白堤”。這種歷史形成的誤解,體現著勞動人民的情感,已經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看來,一個人能夠盡心竭力地為老百姓做好事,人民就會銘記他的“好”。為此,寧肯把本不是他的“好”也記在他的名下。這,就是為什么有時候傳說也會成為歷史的原因。
這番由游覽西湖引發的一段文字,姑且以“白居易之問”名之,作為對“白堤”雖非白居易所修卻被老百姓稱為“白堤”的紀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