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學武
相親『鄙視鏈』與婚姻市場
●程學武

“婚姻是什么?是紅塵間,男女千年修成的緣,是一生永遠的情感歸宿。就沖著千年之緣,在我們這個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一直遵循著“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古訓。而且,隨著時代發展,人們的婚姻觀念也在沖撞中不斷地變化。近一段時間,一份“相親價目表”在廣泛流傳。據說這份“相親價目表”總結自北京各大相親角落大媽大爺的相親準則,綜合各類未婚男女的戶籍、收入、房產、學歷等條件,將之排列為“頂配”“低配”“不考慮”等五個階級,還標上一連串相應身價。不仔細看,還可能誤以為在賣商品,而不是配對活生生的人呢。
針對于此,有人就將其冠以“相親鄙視鏈”這個當下網絡流行語。在網絡異常發達,社交場所無處不在的背景下,此現象成為這個夏天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有贊成者說,市場經濟了,婚姻就應該按“貨”索價;有反對者說,相親,如果不“以人為本”,早晚是要栽跟頭的,遇人不淑,財富也會蒸發啊。
總之,庸俗得近乎坦蕩蕩的“鄙視鏈”受關注“火爆”的背后,反映出當下某些人的婚姻與愛情觀早已不再純凈如初了。比如:戶口、學歷、收入、家庭背景,等等附屬物,在一些人眼中依然是愛情中“吃香”的“資產”。
我們說,婚姻作為男女一生“利益交換”的媒介,從古至今都很普遍。無論愛情還是婚姻,都不會像文學作品的那樣純理想化,它們都需要立足于現實的條件。相親過程中,要看彼此的條件是否“門當戶對”,這是很自然的事情。A女配D男的事情雖然也有,但人們傾向于認為這種婚姻的幸福感和穩定性都不會太好。
但是,婚姻畢竟不是兩個家庭的資產簡單重組,更不是單純地談生意。作為一種最現實選擇,其內涵還有情感、責任和精神的內容,而決不僅僅只有利益、物質計算等等,門當戶對也罷,拜金榜財富也好,婚姻是兩個人一輩子的事。幸福與否,鞋子合不合腳,自有當事者自己知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已過時。開放的時代,自有開放的婚姻愛情標準。所以,面對“熱炒”的“相親鄙視鏈”,我們不必過度解讀和神經緊張,在呵呵一笑的同時,理解作為父母對兒女們的良苦用心,也請相信每一顆年輕的心和他們對愛的抉擇。
投緣、對光,執子之手,與之偕老,才是婚姻的正道。
不管怎么說,若相親成了討價還價的市場,物質拼湊的婚姻,你說,這能讓人幸福嗎?
佚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