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棲
對民國文人的“素描”——讀游宇明的《不為繁華易素心》
●沈 棲

在我國雜文界,游宇明堪為高產作家。他的雜文視域開闊,觀點犀利,彰顯出一位知識分子的睿智和良知;他的作品題材新穎,意蘊厚重,常信手拈來史書的軼聞,尤其是民國的掌故,以佐證自己的論點,深化文章的題旨。我揣摩,游宇明平素酷愛史學,讀了不少史書,對民國史尤為諳熟。
近讀游宇明相贈的歷史隨筆集《不為繁華易素心:民國文人風骨》,證實了我的這一看法。該書的后記自云:他自幼喜歡歷史,初中、高中的歷史成績名列前茅,大學讀的是語言文學專業,并沒有遠離歷史。2005年,讀了一些有關民國的書,很受啟發,再次與歷史相依相擁,這一讀就是十多年的時光。他寫這本歷史隨筆集曾讀了100多本史書,足見其學養的豐贍和史識的扎實。
游宇明聚焦民國文人的風骨,是很有眼光的。雖說民國時代走的依然是專制獨裁的老路,但由于中央集權空虛動蕩,時局混亂,加上正值中國剛剛從封建專制走出來,于是風云際會,各路文人閃亮登場,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上演了我國歷史上一幕幕山谷崩摧卻又千回百轉的活劇。承襲漢唐風韻、魏晉風骨的那個時代,文人如潮,大師輩出,宛如文學夜空中閃爍的璀璨群星!
《不為繁華易素心》一書甫上市就廣受歡迎,五年內再版多次,還被列為《全國圖書館推薦書目》。這說明將民國歷史作為鏡鑒還是有價值的,它存在的價值體現在當代人對它的需求中。我讀這本書,似乎覺得是作者常陷于回眸過往的精神之旅,將埋入時光廢墟里的身形面影和經典案例打撈出來,溫習、親近、打量、對話,雖然他沒有濃墨重彩,僅僅是“素描”而已。
作為美術的一種表現形式,素描便是抓住對象的主要特征,以簡潔的筆觸勾勒之,以簡勝繁,以少勝多。《不為繁華易素心》中的篇什,幾乎篇篇都是千字文,從某個角度審視人物,寥寥數語,刻畫其個性化輪廓,標示其在民國史上的“這一個”。如梁啟超的卓識、辜鴻銘的狂放、朱自清的清貞、陳寅恪的耿介、金岳霖的率真、劉文典的桀驁、傅斯年的仁愛等等,民國的那些特立獨行之士,或豪放或儒雅,或愚或癡,或狷或狂,都透出了個性的光芒,其魂魄、能力、風度、氣質、胸襟、學識和情趣,雖歷經百年,但在游宇明的筆下卻有恍如隔世之感。
素描當然強調形似,但更注重神似。游宇明對民國文人的“素描”立足于“風骨”兩字,便是追求所白描對象的神似。如書中有不下20篇文章事涉胡適,可謂是多視角、多方位的“形”的描摹(大度、豁達、寬容、守約、誠信等),但縱觀其人,突顯的則是“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神”。
描述歷史人物最忌“臉譜化”。游宇明在浩瀚的民國史海中披沙揀金,挖掘出大量的正史有意無意忽略的豐富、生動的歷史細節,還人物“另一面”,使之更接近歷史真相。如《大師的另類色調》《吳宓經歷的另一重風雨》《蔡元培的另類影響力》《聯大教授的另一面影》等。
我認為,該書的價值不止是披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史實,因為作者不是單純地停留在軼事逸聞的層面上,而是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思索、判斷,搦管為文多有主見,評析源自自家的觀念而非傳統的定論或欽定的判詞,以現代的視角重新審視并評價這個群體的歷史地位,弘揚他們理想主義和濟世情懷,探究他們的精神及其現實意義。真是:“往事未付紅塵”,這本書所敘述的其人其事,正如岳南在序言中所說的,堪為“我們的民族記憶中最溫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