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濂
元曲與雜文
●李興濂
退休后賦閑在家,有時間讀點書了。前些日子,從書柜中取出多年前買的《全元散曲》一書,饒有興致地誦讀起來。讀著讀著,我發現有些元曲與今天的雜文很相似,特別是刺世、喪亂、懷古、天災人禍、民間疾苦題材的,嬉笑怒罵,生動詼諧,通俗易懂,風趣幽默,讀起來,如三伏天吃了冰激凌,痛快淋漓!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迅先生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我說元曲是有韻的雜文。
金元時期作家劉祁在《歸潛志》說:“夫詩者,本發其喜怒哀樂之情,如使人讀之無所感動,非詩也。”他說:“俗謠俚曲之見真情而反能蕩人血氣也。”那些刺世諷時的元曲,如讀一篇雜文,讓人熱血噴涌。
先看雎景臣的《高祖還鄉》這首散曲,以諷刺的口吻,敘事詩的寫法,虛構漢高祖劉邦還鄉的鬧劇,別開生面。劉邦即帝位后還鄉,唱《大風歌》,對“威加海內”洋洋得意。散曲作者卻兜了他的底細,反感他裝腔作勢擺架子,斥責他當年的無賴行徑。這樣一來便把裝飾在劉邦頭上的一層光環剝掉了。作者嬉笑怒罵,皆成曲文,這不正是絕妙的雜文嗎!
如果說《高祖還鄉》是諷刺漢朝劉邦的,那么無名氏的《無題》矛頭直指元朝最高統治者:“堂堂大元,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愚賢,哀哉可憐!”黃河泛濫成災,災民流離失所,官吏乘機搜刮民財,物價騰貴,百姓苦不堪言,爆發起義。明目張膽,義憤填膺,是一篇聲討元朝統治者的戰斗檄文。

再看朱載唷的《罵錢》借孔子之口立言,錢被稱為“孔方兄”,以此“孔”斥彼“孔”:“孔圣人怒氣沖,罵錢財,狗畜生!朝廷王法被你弄,綱常倫理被你壞,殺人仗你不償命,有理事你反復,無理詞訟贏上風。俱是你錢財當車令,吾門子弟受你壓伏,忠良賢才沒你不用,財帛神當道,任你們胡行,公道事你滅凈。思想起,把錢財刀剁、斧砍、油煎、籠蒸!”作者對錢財恨之入骨,然而,作者僅僅是在罵錢嗎?是在怒罵那些貪贓枉法的官吏!
姚守中的《牛訴冤》以牛為主人公,惟妙惟肖地通過一頭耕牛一生的勤奮耕耘、坎坷遭遇及悲慘結局,借牛訴冤,巧妙生動地隱喻元代人民所受的野蠻壓迫和殘酷剝削,更像一篇寓言雜文。
張養浩《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以史為鑒,從封建社會的歷史上悟出了人民的命運。
馬致遠的《秋思》:“看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爭血”,寫爭權奪利。曾瑞的《酷吏》活畫官吏的殘酷本性和可恥下場:“官況甜,公途險,虎豹重關整威嚴。讎多恩少人皆厭。業貫盈,橫禍添,無處閃。”“貪婪的喬遷疊轉,清廉約積謗叢衍。忠良的個個嫌,奸佞的人人羨。竟不知造物何緣?空有天公不肯言,任人胡褒亂貶。”
這里要著重提一下無名氏,他簡直是批判社會丑陋現象的高手,他的《嘆子弟》諷刺傾家蕩產落魄的風流子弟:“尋葫蘆鋸瓢,拾磚瓦攢窯,暖堂院翻做乞兒學,做一個蓮花落訓道。戴一頂十花九裂遮塵帽,穿一領千補百衲藏形襖,系一條七斷八續勒身絳。這的是子弟每下梢。”在《志感》中以“不讀書有權,不識字有錢,不曉事倒有人夸薦。老天只忒心偏,賢和愚無分辨。”“老天不肯辨清濁,好和歹沒條道。善的人欺,貧的人笑,讀書人都累倒。立身則《小學》,修身則《大學》,智和能都不及鴨青鈔。”寫是非顛倒,賢愚不分的世道。無名氏還有《諷貪小利者》對社會上丑惡現象進行諷刺:“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嗉里導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他為貪官畫像:“一夜千條計,百年萬世心,火院有海來深。頭枕著連城玉,腳踏著遍地金。有一日死來臨,問貪公那一件兒替得您?”他在《嘲謊人》中諷刺吹牛大王,全篇都用吹牛撒謊者的口吻寫來,不著一字批判,而其面目活靈活現:“東村里雞生鳳,南莊上馬變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壟上宜栽樹,陽溝里好駕舟。甕來大肉饅頭,俺家的茄子大如斗。”分明是搞笑的幽默雜文。
元曲反映元代現實生活的作品,還有諷刺奸佞誤國的,有刻畫戰亂給人民帶來苦難的,有聲討官吏罪惡的,有鞭撻紈绔子弟腐化墮落的,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總之,讀這些元代作家用幽默的語言,巧妙的手法,針砭時弊,鞭笞黑暗,敢于撕破統治者的假面,勇于批判現實的散曲,不就是在讀一篇篇酣暢淋漓的雜文么!難怪趙樸初老先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用散曲寫出著名的《某公三哭》,雜文家劉征先生也用散曲形式寫出很多膾炙人口的雜文。雜文作者不妨讀點元曲,感受800多年前元代作家“有韻雜文”的魅力和批判的力量,從中汲取養分,寫出好雜文,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