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東
從“通俄門”暴露出的美國政治惡斗,到夏洛茨維爾市種族沖突、拉斯維加斯和得州的槍擊案等顯示出的美國社會族裔、階級等矛盾的激化,美國社會有點亂。
近日又傳出位于弗吉尼亞州北部亞歷山德里亞的一個教堂打算拆除華盛頓和羅伯特·李紀念牌的事件。盡管華盛頓幫助建立了此教堂,但因華盛頓曾是奴隸主,這使得該教堂飽受詬病。另外,托馬斯·杰斐遜和詹姆斯·麥迪遜兩位美國總統也因奴隸主身份遭到一些人的抨擊。都開始數典忘祖了,美國人的思想在變得混亂。這樣的美國到底得了什么病?
首先,美國民眾的國家認同意識在降低。喬治·華盛頓等美國國父群體為美國獨立和政權建設作出了開創性貢獻,長期被認為是美國國家認同的象征。在他們的設計和引領下,美國曾短暫嘗試邦聯體制,但因其弊端叢生而不得不放棄,最終制定了聯邦憲法,確立了聯邦體制。
聯邦政府需服務并增強各州利益,但同時給各州保留了獨立治理本州事務的巨大權力。聯邦政府本身應對國內外嚴重危機遲緩乏力,對州利益要么忽視要么損害的現象在累積。在氣候變化、醫保、控槍等諸多重大議題上,各州實際上各行其是,聯邦政府本身脆弱和功能紊亂,嚴重損害州利益,甚至有些州的政客喊出了脫離聯邦的聲音。
因此,美國國內當前普遍出現對其國父群體的道德譴責,繼而疏離其建國理念的現象愈來愈多,獨立宣言、聯邦憲法等奠定該國秩序的基石性文件因與華盛頓、杰斐遜等開國者奴隸主身份的聯系而被認為帶有種族主義色彩,對其合法性的質疑也在日漸增多。
缺乏對國父群體的應有尊重與對現有聯邦體制失望情緒的累積,導致美國民眾國家認同意識的漸趨迷失。橄欖球等體育項目運動員藐視國歌和國旗的行為,就是典型一例。
其次,美國民眾的身份認同意識在降低。傳統上說,美國人的身份認同不是基于種族、宗教、習俗,而是基于約翰·洛克等思想家的啟蒙理念,“美國人”身份認同標準的關鍵,是看是不是合格的“洛克人”。“洛克人”指的是信奉自由主義和憲政民主的人,這些主張是美國政治的指導理念。
兩百余年歷史中,美國融合同化龐大移民為“洛克人”的進程總體上順風順水,然而,全球化大潮下,龐大移民群體涌入美國與多元文化已成主流的現實,帶來美國以往曾引以為傲的“合眾為一”同化功能的嚴重失調。移民們以講自己原有語言、信奉原有宗教、踐行原有習俗為傲,教育、就業、醫保等領域內反映多元文化的政策普遍推行。
“洛克人”這一美國人身份認同的根本標準已經被相當多的民眾所漠視,他們更多是以族裔、性別來界定自己的身份。缺失了對美國人本身的身份認同,更加劇了塑造一個強有力國家認同的難度。
第三,美國政策精英群體構建的“美國敘事”可信度在降低。該群體堅信美國是“山巔之城”,其政治制度和價值觀不僅優越,而且普世適用,其意識形態全球化擴散是美國天然的“使命”。他們更相信,美國自身經歷就是個成功故事,其他國家只能效仿美國才能實現自身的發展。不過,冷戰后近30年美國內政外交實踐帶來的現實是:美國自身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層面全方位的深刻撕裂,以及世界因美國強力卷入而爆發的沖突性事件在增多。
美國的確是個偉大的國家,但其冷戰后的政策精英群體所提出和推行的內外政策主張,給其自身與世界帶來的更多是悲劇故事。該群體缺乏換位思考的習慣甚至使其喪失了進行自我深刻反思的時機和勇氣,以致美國民眾對政策精英群體的不信任變得根深蒂固,難以改變。當該群體的“美國敘事”為本國公眾所漠然甚至鄙夷時,它又如何能被他國接受呢。
應該說,美國當前的有些“亂”已清晰展現在眾多已發事件之中,這種“亂”目前尚可在法治框架下加以處理,但是國家與身份認同意識之“亂”,以及政策精英群體的失信之“亂”很難消除。如果無法應對此根本性挑戰,美國將難逃其衰落的宿命。
大國發展之路通常坎坷,美國冷戰后的經歷告訴人們,強烈的國家認同意識和身份認同意識是國家擁有持久穩定秩序的前提,政策精英群體推動此認同形成的努力將會凝聚民眾,幫助國家贏得國際尊重,反之,將招致民眾摒棄,使國家的國際聲譽受損。▲
(作者是外交學院國際關系研究所教授)
環球時報2017-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