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沫++優爾城
泰特現代美術館可不止是一個欣賞倫敦夜景的好點位,其有趣的現當代藝術作品和本身的建筑風格也很是值得造訪。
泰特現代美術館是世界三大現代藝術中心之一(另外兩座分別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也是赫爾佐格&德梅隆(Herzog & De Meuron)的經典設計項目。
在景色優美的英國泰晤士河南岸,靜靜地佇立著一座巨大的“工業建筑”,與北岸的圣保羅大教堂隔河相望。它龐大的身軀服貼著泰晤士河舒展開來,高聳的煙囪挺拔地向云端沖去,這就是世界著名的美術館——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Gallery of Modern Art)。
2016年6月17日,泰特現代美術館新館(New Tate Modern)正式對外開放,這座由瑞士建筑師事務所Herzog&De Meuron設計的新館“開關室”(Switch House)高64.5米,共10層。泰特新任館長弗朗西斯·莫里斯(Frances Morris)說,新館中的展覽計劃將更多聚焦女性和非白人藝術家,此外新館還會將重心放在現場藝術和行為藝術上,它將成為世界上首個致力于現場表演、影像和裝置藝術的展示空間。
泰特現代美術館內的渦輪大廳
營造奇觀的渦輪大廳
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渦輪大廳(Turbine Hall)可能是世界上最為人所知,被拍攝次數最多的當代藝術空間。它帶有20世紀工業建筑的最顯著特征,自從2000年美術館開館后,這里舉辦過許多重要的大型裝置系列展覽。
所以當你走進泰特現代美術館,最先感受到的不是某一件作品,而是這令人印象深刻的空間。1990年,藝術史學家羅莎琳德·克勞斯(Rosalind Krauss)將這個場景描述為資本主義晚期的美術館特征。在一個充斥著“明星建筑”的年代,這可能不是什么讓人吃驚的事,但是她的分析更多關注一座想要持續發展的美術館所承擔的責任,而不僅僅是一個美貌的空間。當然,與傳統美術館僅僅展示普通作品不一樣,未來的美術館需要更多的互動空間,就像古根海姆館長托馬斯·克雷恩斯(Thomas Krens)為馬塞諸塞州當代藝術博物館(MASS MoCA)策劃的那樣,超大的室內空間與得天獨厚的寬闊園林場地使之成為美國最大的當代視覺藝術和表演藝術中心。
羅伯特·德羅內(Robert Delaunay),《無窮節奏》(Endless Rhythm)(1934)
游擊隊女孩(Guerrilla Girls),《女人必須裸體才能進入大都會美術館嗎?》(Do Women Have To Be Naked To Get Into the Met. Museum?)(1989)
泰特現代美術館館藏展廳外墻壁上的時間軸(局部)
編年史的終結
千禧年前后,當代藝術獲得了巨大的展示空間,像藝術史學家羅莎琳德·克勞斯所預見的那樣,展覽作品的陳列方式和順序也開始背離編年史敘事,更多依照18世紀晚期的藝術品派別和風格來作為藏品展示的主要結構和思路。
在泰特現代美術館,傳統的藝術編年史與主題性的展示并存。其主題性呈現方式部分也是基于其收藏的特點——因其深度不足以支撐起一個內容豐富,按照藝術史演進的現代藝術展。但這種非歷史性的展示背后也包含了一種后現代的態度——拒絕用單一的方式來進行文化分析。除了主題的、線性的展示方式,對于同一批館藏來說,還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以用來呈現藝術創作的啟發性視角。在這里沒有唯一的真相,卻有很多的事實,不是編制一個故事,而是串聯很多故事。因為,也許其中的每一個真相和故事都可以從一個連貫的視角去表現它的過去、未來或者與現在的關系。
與藝術史教科書相比,廣泛的、多樣的觀眾群體更樂意響應互動性強的敘事。這種以觀眾為首要考慮的立場在美國和英國都得到了美術館的支持,它們以此來吸引更大的觀眾群體。公眾認為觀看按編年史組織的展覽更像完成學校作業,這也是美術館在與其他流行的休閑方式競爭時需要避免的。一些藝術評論家確對此并不認同,他們認為這種從歷史視角向主題性展示的轉變是對美術館教育使命的背離,也是一種娛樂化的趨勢。而對支持者而言,這個放棄編年史的展覽方式可以增加美術館作為教育機構的有效性和影響范圍。
圖解06
油罐空間的門廳
圖解07
切爾多·梅勒內斯(Cildo Meireles),《巴別塔》(Babel)局部(2001)
圖解08
希托·史特耶爾(Hito Steyerl),《怎樣不被看見:一個見鬼的指導性教育課程.mov文件》(How Not to Be Seen: A Fucking Didactic Educational .MOV File)(2013),靜幀
圖解09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2003年在泰特現代美術館渦輪廳《氣候計劃》
圖解10
塔妮婭·布魯格拉,《塔特林的私語#5》在油罐空間的展覽現場(2008)
圖解11
塔妮婭·布魯格拉2011年3月在“國際移民運動”的總部
巨大的商業效益
可以肯定的是,美術館需要考慮的不僅是教育。泰特現代美術館在吸引國際旅客和本地觀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是其成功的關鍵。美術館網站提到它是英國前三大旅游勝地之一,每一年美術館都為倫敦的經濟貢獻約1億英鎊。但美術館的經濟影響不僅來自于旅游業的增長和觀眾數量的增加——它的觀眾數量已經達到了每年500萬人——它還參與了在1990年代當地文化部門極力推動的城市發展計劃。泰特現代美術館在泰晤士河岸地區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使周邊的房地產增值,并使世界上其他文化發展區常見的生活方式設施在此地鋪展開來,制造了自己的迷你畢爾巴鄂效應。
泰特現代美術館提升吸引力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營造奇觀,從它在泰晤士河岸的標志性建筑到渦輪大廳的裝置作品,這個巨型空間在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的《氣候計劃》(The Weather Project)(2003年10月到2004年3月)中產生了最戲劇化的效果。2012年,隨著油罐空間(The Tanks)的開放,它專門成為了為表演藝術提供的一個展示空間,一系列炫目的公共演出開始成為當代美術館項目設置中的必要節目。這是一個世界級現象,隨著美術館的翻新和擴建,新的建筑越來越多地將表演藝術的空間包含其中。當代藝術展覽的呈現已經默認了奇觀這一元素,也因此聚合了藝術、時尚和流行娛樂等不同領域。特納獎(Turner Prize)競賽以及頒獎儀式被越來越多的媒體所關注就是最好的證明。
對表演藝術的囊括同時也對當代美術館產生了兩個重要影響,一是成為了公眾的聚集地——電影放映、舞蹈和劇場表演、講座、餐廳和酒吧,一個可以讓人放松的地方。另一個影響被稱為“新機構主義”,就是一些有同樣愛好的群體建立一個國力機制機構之外的小規模組織,從而為所有參與者提供一個更為平等的對話關系和互動空間。,
在進行許多展覽的同時,泰特現代美術館還舉辦了多種不同的表演和參與性項目,如2005年7月的全倫敦一日線索追蹤(Tate Scavengers)和塔妮婭·布魯格拉(Tania Bruguera)的“國際移民運動”(Immigrant Movement International,2012)。在泰特的不同場館中,尤其是泰特現代美術館,一系列跨越教育、藝術史、文學、民族志和藝術品維護的研究項目,在專家,學術會議和出版物中都生發了討論。自從2004年開始,美術館的“泰特論文”(Tate Papers)已經成為最具前景的當代美術館刊物。
圖解12
收藏家、慈善家、Wolfson基金會主席Janet Wolfson de Botton在2013年向泰特現代美術館捐贈了500萬英鎊
圖解13
2015年,泰特美術館以《現代世界的雕塑》為題舉辦了英國藝術家芭芭拉·赫普沃斯(Barbara Hepworth)回顧展。
圖解14
2017年2-5月,泰特美術館為英國20世紀最知名、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舉辦展覽,這是一次綜合展,展示了霍克尼最有名的一些作品,包括繪畫、照片和視頻作品。
可觀的資本收益
泰特一直致力于收藏和展示來自歐洲及北美地區以外的藝術作品。其中,亞太地區藏品購入委員會在2007年成立,中東及北美地區委員會在2009年成立,非洲委員會在2011年成立,俄羅斯和東歐委員會在2012年成立。通過建立這些委員會并支持它們的活動,泰特現代美術館已經成為全球美術館在重新定位現當代藝術收藏方面的領導者。
憑借這些收購委員會出資收藏所謂的非西方藝術,泰特現代美術館積極開展來自非政府資金的籌款活動。很早開始,這些私人基金就對泰特現代美術館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使它成為全世界主要依賴非政府資金運營的美術館的榜樣。
新晉的富有精英和他們文化興趣之間的共生關系標志著泰特現代美術館的時代性,并將其嵌入由超級藏家和超級畫廊組成的網絡中,從而成為當代的藝術明星。再加上可觀的參觀人數,還有奇觀與規模的混合,跨學科的收藏和學術研究,泰特現代美術館已經成為21世紀美術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