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彪
所謂“創設情境”,就是教師運用描繪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種情形、狀態或景象表現出來,激發學習興趣,發展創新思維。學習是一種積極思維活動,而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愛因斯坦說過:“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并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因素,是推動學生學習最實際的內部動力。而學生的興趣源自于具體情境,課堂教學又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施主體教育的主陣地。“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語文教育教學中,作為教師,應著意創設各種有效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覺得“學習有味”,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加速學生完成認知過程,使學生由“厭學”到“愛學”,由“愛學”到“學會”,由“學會”到“會學”、“善學”,有意識地自覺培養自己的語感,加速語感的早日形成和優化,達到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的目的。
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并保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下面我結合個人的感受和體會,談談自己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新課標明確地指出要“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因此超越知識符號的課堂,構建生活的課堂,放飛學生的心靈,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間,是對教師的課堂藝術的時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打開學生的生活寶庫,強化他們的體驗,以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聯系生活實際展現情境既給學生“導流”,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給學生“開源”,促進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二、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如教學《畫楊桃》一文時,針對本地孩子不熟悉楊桃這種熱帶水果的實際,我特地把楊桃帶到課堂并指導學生觀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對“從不同的角度看,楊桃的樣子不同”有了感性認識,在豁然頓悟中理解了文中的“我”把楊桃畫成五角星是事實就是的做法,同學們嘲笑“我”是錯誤的道理。
用實物演示情境,既可以由老師展示,也可以讓學生來展示。
三、借助圖畫再現情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不僅揭示了詩與畫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樣也揭示了文與畫之間的關系。文與畫是相通的。借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使文本具體化、形象化,符合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年齡特征。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指導觀察,加上聲情并茂的講述,便于學生充分地感受形象,進入情境。
如古詩《望天門山》,這首詩的教學的其中一個目的是通過詩中描寫的情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設計的:①通過閱讀注釋,引出天門山;②“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感悟長江洶涌澎湃的氣勢;③“孤帆一片日邊來”通過朗讀感受意境,加上教師點撥,這三個層次老師用簡筆畫展示出來。學生結合簡筆畫,更一進步的感悟的詩境。
用圖畫創設情境,除了簡筆畫,還有其他幾種常見形式,如放大的掛圖、剪貼畫、課文插圖、電教畫面等。無論運用哪種形式,都需要教師加以指點、啟發和描繪,引導學生感知的角度和側重點,從而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為語言文字訓練鋪橋引路。
四、選擇精彩文段,創設朗讀情境
朗讀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一種手段,卻也是很好的一種表達情感的方法。在教學朱自清《春》中最后三個比喻段組成的排比段時,我提出分男女形式賽讀,看誰讀得最精彩,并給予了兩分鐘的準備醞釀時間。在兩分鐘內,學生一遍一遍地嘗試,一遍一遍的根據文本修改語調節奏。兩分鐘過后,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你爭我搶地參與到比賽的行列。他們精神飽滿,不僅讀出了與之相配的感情,理解了作者對春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而且幾遍讀取之后竟然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背誦任務,簡單卻出乎意料的一舉多得,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五、播放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是一種訴諸人的聽覺,啟動人的聯想和想像的一門藝術。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渲染情境,創造氣氛。教學中借助音樂調動情感,烘托、渲染文章的內容,創造美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如在教學《多彩的春天》一課時,我就運用了歌曲引路。“小朋友,當冬爺爺向我們揮手告別后,美麗的春姑娘正向我們輕輕地走來。春天在哪里呢?聽歌曲《春天在哪里》的節選。”歌中唱到春天在哪里?引導學生交流,然后出示春天圖。“春天多美啊!讓我們一起走進春天,去感受它的美麗吧!”同學們不約而同地都跟唱起來,課堂氣氛一下就被激活了,同學們個個興趣盎然。
六、扮演角色體會情境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于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將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話”也就是自己說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親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學習的輕松。教學中用得最多的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要求再高點的是改編課本劇。例如:教學《陶罐和鐵罐》一文,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并排演課本劇《陶罐和鐵罐》。教學中,先組織學生討論:怎樣改編課本中角色的語言?怎樣表現不同的動作神態?然后在小組里自編自演,讓幾名學生帶上頭飾,扮演角色,其他同學獻策獻計。最后選出代表在全班表演。這樣不僅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學習,還發展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教學情境的創設和利用沒有固定的方法,教師要根據教學任務、教學對象、教學設施及教師本人素質,選擇適當的創設情境的途徑。
總之,在課堂中創設情境激趣是很有必要的,尤其當學案鋪天蓋地的走進學生的課堂上時。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一方面要從自己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多渠道多角度的創設教學情境,全方位的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入手;另一方面應從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入手,使他們在感興趣的基礎上由被動地學轉變為主動地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贏得興趣,在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中學得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