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暉
金昌位于甘肅河西走廊蜂腰地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千百年來,金昌人民通過辛勤的勞動和對生活的熱愛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文化,為后人積淀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其中包括萬字燈會、木偶戲、皮影戲、手工制陶等。目前,金昌市文化館籌建成功的金昌木偶傳習所已經成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后的傳承基地,發揮著拯救、傳承和保護的功能。
金昌木偶戲的起源
據資料記載,金昌木偶戲是明初朱元璋大規模移民時從秦晉一帶傳入的。至清代中期以后,進入全盛時期。在永昌清河地區流傳,成為村落鄉間流行的民間大慶必備節目,表演者主要由家族成員組成,實行家庭管理的家傳方式。戲班成員大多數半農半藝,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唱戲。木偶戲班多是在農家婚喪嫁娶、傳統節日、迎神賽會時應村寨邀請而前往表演。演出場地一般不受空間限制,在場院、宅院、草坪上臨時搭臺都可演出。現金昌地區最為盛行的就屬市文化館籌建的金昌木偶傳習所民俗大舞臺了,每年夏天,喜好者齊聚臺前,由金昌木偶戲傳承人買天海擔任班主,一曲曲折子戲吼滿園區,秦腔、眉戶、小曲相互串聯,掌聲、吆喝聲此起彼伏。
金昌木偶戲俗稱“肘猴子”,清朝初年,始見于今水源、朱王堡兩鄉鎮。木偶過去頭用木雕,大小若拳頭,臉譜程式化,戴上胡子是須生,卸下胡子是小生。近年經過改進,頭選用石膏翻模,紙殼脫胎,輕巧結實。木偶頭根據人物性格精心設計,并用拉線、拔棍等方法把眼、眉、口、舌、耳裝成可以自由活動的形式,加上搭腳、帶腿,這樣就把呆板無情的木偶變成了感情豐富的劇中人。
木偶戲可以表現出許多大戲舞臺上真人無法表演的高難度動作,如“孫悟空”的“騰云駕霧”等。生、旦、凈、丑各種臉譜,鑲上眼珠、下頜,結上細線繩即成。盔甲、衣袍、巾帽以及手腳等,都是按照生、旦、凈、丑的裝飾制作,其式樣悉如大戲,只是尺碼短小而已。木偶的手是木刻的空心握拳狀,大如雞蛋,安裝在一截細木桿上,木桿通過袍袖中,用細繩捆扎在手腕處,手露袖外,刀槍或馬鞭等物裝入拳空心洞處。靴鞋襪褲安裝于一短小木桿上,暫時另置一旁。演出前按照所演劇目中的人物,先把頭面殼、衣冠、手腿安裝穿戴于十字形支架,懸掛在幕后墻壁上,以備演出。
木偶戲一般配合皮影戲在白天演出,表演的場所和皮影戲相同,只是把房棚門口下半部分遮起2米左右高,以不露出演員為宜,上半部分空開為前場臺口,臺口兩側各置如大拇指粗細的鐵管筒,以備木偶人物插放做伺候狀。房棚中間掛一帳幕,左右有門,懸以門簾,可以“出將入相”。兩門之間的內場靠幕處置一桌,桌上放凳,凳上置斗,斗內盛滿糧食,斗口面略高于臺口遮蔽部分,作為“帥桌”和“官桌”,以供木偶主角坐立,做發號施令狀。演出時,演員一手執木偶支桿的下端,另一手執通入袍底的木偶胳臂,木偶人即揭簾而出,上場做整冠、甩袖、捋胡須、擠眼、咧嘴、跪拜、舞劍、弄槍、揮鞭躍馬等動作。同時,演員們根據劇情或唱或白,或叱咤,或敘話,出出進進,如同“大戲”,所以有“肘猴子照著大戲唱”的說法。
金昌木偶戲的藝術特色
經過百年的演變和發展,金昌木偶戲有著十分獨特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木偶的制作、表演及音樂內容等方面。
造型藝術
金昌木偶戲在木偶造型設計方面十分注重對傳統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同時,積極借鑒民間神像、古代彩塑、雕刻的制作工藝,吸收了戲曲臉譜的表現手法。在木偶造型的處理上,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畫,通過豐富的表情、類型化的處理方式,將人物的性格特征、表情完美地刻畫出來,達到了疑似真人的藝術效果。
金昌木偶戲頭部制作的基本造型主要以戲曲中的生、旦、凈、丑為主,另外還有因劇情需要而制作的神仙、鬼怪和動植物,在造型上追求精巧自然,精雕細刻。因受傳統戲劇臉譜的影響,金昌木偶戲也根據木偶人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在彩繪臉譜時,將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表情刻畫出來。
表演藝術
多年來,金昌木偶戲班主要在農歷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傳統節日受邀演廟會戲。另外,在清河地區、金川區農村和武威民勤等鄉間,木偶戲表演者也在農閑時通過走村串寨進行流動式的演出。表演時一般沒有固定的演出場地,在時間上不受限制,一般白天演木偶,晚上唱皮影。在鄉村他們把這種演出方式稱作“風交雪”,而在城市則稱作“兩條腿走路”,意為白天唱木偶大戲,晚上唱皮影小戲,通常是一天唱三本戲。每一位演員都要掌握各種角色的演技,要能說會唱,或擔任樂器伴奏,班子里的演員往往是集“唱”“念”“做”“打”“奏樂”于一身。
金昌的杖頭木偶全長有50厘米左右,比一般同類木偶大。木偶平常沒有腿,如需腿部動作表演時,另制作雙腿由演員配合操縱,稱之為“配腿”或“配腳”,這種技法在有些杖頭木偶戲中又叫“亮靴”或“打靴子”。木偶兩手無臂,僅有一對手掌,上裝兩根操縱桿操縱木偶人的雙手。在表演時,木偶兩手活動自如,能靈活準確地把握各種道具,通過手的動作,細膩地刻畫出人物的各種神態。木偶配有三種不同造型的手:一是握拳狀的手,手中間有一孔,可將各種兵器套在其中,表演時通過演員的操縱,能把各種兵器耍得虎虎生威;二是伸張狀的手,這種手能夠表演戴帽、捋髯等動作;三是各個關節均可活動自如的手,在繩子的牽引下,能表演一些高難度的動作,如拿書、寫字、開合扇子、斟酒、撐傘、燒香點燭、開弓射箭等。最絕的還有擔水換肩、耍紗帽、武官脫帽、文官脫帽、脫衣服、耍靴子、吹胡子、噴煙噴火、殺頭等,每招每式,都那么準確自然,使人眼花繚亂,贊不絕口。
唱腔藝術
金昌木偶戲班的唱腔主要是秦腔和眉戶,有時也唱隴劇和影子腔。
金昌木偶戲表演時的秦腔唱腔為板式變化體,分歡音、苦音兩種,前者長于表現歡快、喜悅情緒;后者善于抒發悲憤、凄涼情感。依劇中情節和人物需要選擇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滾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樂器為板胡,發音尖細清脆。在木偶戲中表演的隴劇唱腔屬于板腔體式,分“傷音”和“花音”兩大類,“傷音”曲調深沉委婉,“花音”曲調活潑跳躍。
另外,在金昌木偶戲表演中還有一種唱腔叫影子腔。影子腔是戲班演唱皮影時所運用的,戲曲腔調是一個古老的梆子聲腔劇種。主要流行于甘肅隴南、隴東、隴西一帶,旋律較接近民間小調,行腔和咬字都運用當地方言,曲調也分“花音”和“苦音”兩種。最具風格的是被稱為“冒腔”的唱和方式,即在唱詞告一段落時,一人唱,滿臺和,藝術感染力強,表演效果獨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