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光壓和大氣壓的力度比例,估算太陽光掃射地球產生的掃射力和流體力學效應力度,推算計算公式,根據結果繪制每個緯度上的流體力學效應力度和掃射力度合力效果圖,總結太陽光掃射地球產生的掃射力和流體力學效應三大定律,根據定律解釋北緯30度百慕大三角等等的神奇之謎。
【關鍵詞】掃射力;流體力學效應;估算力度;合力規律;百慕大三角效應
0 引言
從太空中遙望地球,地球一邊是黑暗的,一邊是像覆蓋著一層光,而且這層光貼著地球表面轉動的,當太陽光線穿過地球周圍的大氣時,光波在遇到大氣分子或氣溶膠粒子等時,便會與它們發生相互作用,重新向四面八方發射出頻率與入射光的相同的但強度較弱的光(稱子波),這種現象稱光散射,所以雖然地球被太陽光照的一面各地受到的光的能量和光壓不盡相同,但可以粗略地把它當做基本相同的一層光覆蓋在地球表面,而且這層光是從東向西繞地球快速移動。這層光是有高能量的物質,對球表面產生光壓作用,運動的光子也是有質量的,這樣有規律地恒久地高速繞地球旋轉就會產生一定的穩定勢能,有這樣一種持久穩定的勢能就一定會對地球表面的空間和物質產生一定的效應。由于光壓很小,相對于地球重力,風力,地球上各種運動物體的力,外星體的吸引力等等效應當然也小得多,不容易被人察覺,所以現在還少見有對太陽光掃射地球形成的勢能機理及效應的論述。
光和空氣充滿整個空間有許多相同的特征,都可以產生壓力,而且壓力產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氣體分子或者光子碰撞物體表面,運動的光子質量也極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光源一切斷,光子就消失,光子的傳播速度達到光速,但空氣的質量比較大,流動傳播速度遠遠小于光速,空氣分子不會因切斷了源頭就馬上消失,所以生活中很難看到光這種物質像空氣流動的現象,但從太空看地球就可以看到光好像在氣球表面流動,所以可以設想到由于地球傾斜高速自轉和繞太陽高速做公轉運動,太陽光高速掃射地球表面會產生2種效應,一是太陽光高速掃射地球面表面產生的由東向西的掃射力效應,二是由于地球是球體,太陽光在地球表面掃過,不同緯度的地球表面轉速不同,導致太陽光在地球表面掃射速度也就不同,就會產生流體力學效應,高緯度地區就會產生向低緯度地區的壓力[1]。大氣壓力遠遠大于光壓,不是同一個數量級的 ,所以這個太陽光掃射地球產生的掃射力和流體力學效應產生的力當然也非常小,設想可以根據大氣壓力和光壓的比例大概估算出來,數值也是非常小的,所以難被人體感受到,所以也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目前也還沒有相關的研究。力度雖然非常小,但特點就是力度維持穩定,宏觀方向維持穩定,覆蓋區域范圍非常廣,時間維持穩定。大氣壓力差引起吹風則時間短,風向不穩定,區域范圍小, 吹過后壓力就恢復平衡,所以大部分地區在大部分時間內都是無風的,所以考慮研究太陽光掃射地球形成的勢能如果設置計算面積足夠大,地球上的跨度足夠大,時間足夠長,太陽光掃射地球形成的勢能產生的效應就會很明顯,可以解釋現在科學還無法解釋的許多現象,例如筆者經過推算繪出太陽光掃射地球形成的勢能影響方向圖可以很好地解釋 “南北戰爭北方絕大多勝利理論”和“北緯30°的各種神秘的自然現象。
1 利用大氣壓和光壓的力度比例,粗略估算太陽光掃射地球產生的流體力學效應力度和掃射力度
太陽光掃射地球產生的流體力學效應力度和掃射力度很難用普通實驗去計算,用激光這樣的高能光速做實驗就可以明顯地測出光壓,所以也可能測出激光束群快速平移產生的掃射力度,從而按光的強度比例估算太陽光的掃射力度,還可以放置挨著的并列向下照射激光光束群,一列光速群不移動,另一列光速群快速水平移動,在光速群之間放置錫箔,錫箔就可發生偏轉,從而測量出流體力學效應,但實驗是比較困難的。既然大氣壓和光壓壓力產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氣體分子或者光子碰撞物體表面而產生,所以可以大膽設想按照其力度比例大致推算太陽光掃射地球產生的流體力學效應力度和掃射力度
1標準大氣壓=101325牛頓/m2,為101.325kPa,太陽光壓很小,太陽光垂直投射到地面上對地面的壓力為4.7×10的負6次方牛頓/1m2,所以一標準大氣壓的壓力大約是光壓的21558510638(約等2.16*10的10次方倍),在1萬米高空大氣壓強約為26.4KPa,所以一萬米高空大氣壓力大約是光壓的5618407510倍,我們已經知道飛機的升力計算公式: Y=1/2ρCSv2,飛機機翼升力的計算公式中C是升力系數,S是機翼的面積。v是飛機的速度。ρ是大氣密度。
一般的大型噴氣式客機的巡航一萬米高空平飛時速度約每秒250米,320噸重,飛機平飛時由于流體力學效應產生的 升力就等于飛機的在重量320噸,平飛時飛機機翼上表面氣體的流動速度約是下表面氣體流動速度的 1.2倍,大型飛機比如A380的機翼面積是845平方米,地球北緯57度的地球轉速為250米每秒,就是說地球北緯57度的太陽光在地球表面流動的 速度為250米每秒,相當于大型客機的飛行速度,地球地面任意點的線速度可用公式465cosy米/秒來計算(y為任意點的地理緯度)。例如,赤道上的線速度為:465cos0°米/秒=465米/秒[2], 所以要使北緯57度附近的兩個不同維度區域太陽光在地球表面流動的速度差比例為1.2倍,所以根據計算北緯53度與北緯61度兩個區域之間就可以達到要求,也就是說北緯53度的地球表面太陽光流動速度是北緯61度的1.2倍,把北緯53度到北緯61度看做一個整體的厚度飛機翼,那么845平方米橫斷的面所受到的流體力學效應所受到的力可以大概推算為:320噸力除以5618407510等于0.0055牛頓。
如果根據上述結果再推算北緯30度附近的流體力學效應, 北緯30度某點的轉速為403米/秒,要在北緯30度附近不同維度區域太陽光在地球表面流動的速度差為1.2倍, 所以根據計算北緯21度與北緯39度兩個區域之間就可以達到要求, 所以北緯30度附近(北緯21度與北緯39度兩個區域之間)南北方向的橫斷面積845平方米受到的流體力學效應為403米/秒2除以250米/秒2乘以0.0055牛頓等于0.0129牛頓,這并不是說靠近赤道的流體力學效應就比高緯度地區的流體力學效應強了,因為你要看到要在北緯30度附近不同維度區域是相差了18個緯度數計算的結果,而北緯57度附近是相差8個緯度計算的結果,如果北緯30度附近相差8個緯度計算的結果應該為8/18*0.0129牛頓=0.0057牛頓, 所以與地球北緯57度計算的流體力學效應力度相當。endprint
再估算太陽由東向西的掃射力,例如北緯57度的太陽光在地球表面流動的 速度為250米每秒,我們已經知道計算風力的方法,即風壓=風速2/1.6=Pa,按超強臺風風速60米/秒計算,風壓=602/1.6=2250Pa=2.25KPa,1MPa=10kg/cm2=1000KPa,所以,風壓=0.0225kg/cm2=225公斤力/平方米,強臺風風速60米/秒情況下,845平方米橫斷的面所受到的風力為190125公斤力,那么估算北緯57度地區海平面上845平方米橫斷的面所受到的太陽光掃射力為:按比例太陽光在地球表面流動的速度為250米/秒2除以60米/秒2乘以190125公斤力再除以21558510638得到結果約為0.0015牛頓,如果在估算北緯30度的掃射力,根據比例可以估算到0.0015*4032/2502=0.0038牛頓,估算赤道上的掃射力,根據比例可以估算到0.0015*4652/2502=0.0051牛頓
流體力學效應是南北的橫斷面 ,掃射力的效應是東西方向的橫斷面,當面及足夠大,那么影響力度就會顯現出來了,例如假設北緯30度南北方向直線300公里國土線上方1公里高度的橫斷面積為300平方公里,受到的掃射力度為0.0038/0.000845(平方公里)*300(平方公里)=1349牛頓的掃射力, ,如果北緯30度附近相差8個緯度, 東西方向直線300公里國土線上方1公里高度的橫斷面積為300平方公里,受到的流體效應為:0.0057/0.000845*300=2023牛頓的力。可以看到流體力學效應力度和掃射力度是同一數量級別的數值。
這些數值都很小,所以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感受不到,也沒有人去研究它,但最重要的是這個力是方向基本穩定 的,根據動量公式FT=MV,時間足夠長(每個白天的時間這個力都是存在的,只是到了晚上就消失),雖然力量不大,那么動量MV就會變得越來越大,質量一定,但物體由于受力很小,而且物體還受到重力摩擦力等相對于非常大的力,所以物體沒有發生移動,也就是速度V不變,所以這里力就可以轉換成一種勢能,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以某種形式爆發出來,產生一定的會被人們引起重視的效應。現在還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是因為相比風力確實非常微小到可以忽略,一場強臺風釋放的能量功率相當于全世界發電功率的200倍, 但風力是不規則的,短暫的,雖然有全球風帶,但方向也是不統一的,每個小范圍的風也是因時間不同方向經常變化,甚至旋轉,這個縣的風又吹不到那個縣,山頂吹風時山腳可能又沒有風,氣壓差引起空氣流動后壓強就會平衡,所以大多時侯都是風平浪靜的,只能產生一時的某地區的影響。但太陽光的掃射力和引起的流體力學效應的力是跨度非常大范圍內同一方向,每個白天每時刻都存在穩定的力度,力量雖小,時間長久就會引起不可忽略的效應。
3 推算計算公式和建立數學模型
要計算對某個緯度流體力學效應的計算,必須先設定這個緯度附近跨多少緯度區間的一個恒定值去計算才有可比性,所以這里預先設定某個緯度上下各相差4個緯度的區間去進行計算,例如緯度為Y, 那么就計算Y+4和 Y-4 這兩個緯度上300平方公里南北橫斷面的太陽光掃射速度差產生的流體力學效應,但不能確定Y-4就是Y+4的太陽光掃射速度的1.2倍,所以先要設定緯度Y-X是緯度Y+X上的太陽光掃射速度的1.2倍,就是COS (Y-X)/COS(Y+X)=1.2, 所以tanX=cotY, X=arc tan(cotY), 然后根據比例, 流體力學效應公式為:8/arc tan(cotY)*2023牛頓*COS2Y/4032
對Y緯度南北方向直線300公里國土線上方1公里高度的橫斷面積為300平方公里,受到的掃射力度計算公式為COS2Y/4032*1349牛頓
所以流體力學效應的力度與緯度數Y的arc tan(cotY)成反比例,和緯度數Y的余弦值平方成正比例,掃射力度與緯度數Y的余弦值平方成正比例。
上面的推算是簡化的推算,除繞軸傾斜自轉外,地球還按照一定的軌道繞太陽公轉,公轉方向也是自西向東,軌道是一個扁率為1/60的橢圓,平均線速度為每秒29.78公里,另外太陽光在每年在直射北回歸線和直射南回歸線之間移動,但這個移動速度很慢,移動速度一年才是南北回歸線之間的2倍距離,比起地球表面的自轉速度(赤道海平面為運動速度為每秒464米) 和地球的公轉速度平均線速度為每秒29.78公里,所產生的影響力很小,但研究計算太陽光掃射地球的方向和速度還要考慮這些為因素進去,建立一個模型綜合計算。
可以看出隨著緯度度數Y的增加,COS2Y的值就減小,掃射力度計算公式為COS2Y/4032*1349牛頓,當Y增大時,掃射力度也減小,當Y=0時,掃射力最大,當Y=90時,掃射力為零。
在Y<4緯度時,就幾乎沒有流體力學效應(因為過了赤道,地球轉速就不會再增大了),可以看出緯度數Y增大,在4緯度 根據計算公式分析就可以大概繪出每個緯度上的流體力學效應力度和掃射力度合力效果圖如下: 圖2 不同緯度上的流體力學效應力度和掃射力度合力方向效果圖 綜合太陽光高速掃射地球面表面產生的掃射力效應和太陽光在地球表面流動因緯度不同產生的流體力學效應,可以基本繪出影響效果圖,驗證太陽光高速掃射地球表面對地球戰爭宏觀影響及其對北緯30度各種神秘現象的效應。圖2中的世界地圖黑色箭頭方向就是宏觀影響方向,圖中只是標注了同一經度不同緯度的影響方向箭頭,相同緯度的箭頭方向都是相同的,而且這只是大概的方向,因為季節的不同,太陽在南回歸和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地球公轉離太陽遠近和角度稍微變化的不同都有不同的影響。
從圖2中可以看出,越靠近兩極,方向越趨向于由北向南,越靠近赤道,方向越趨向于由東往西,在赤道上就是由東向西,而且箭頭方向在北緯30度和南緯30度拐了個大彎。
3 太陽光掃射地球產生的掃射力和流體力學效應三大定律
太陽光掃射地球產生的掃射力和流體力學效應三大定律:(1)由于太陽光掃射地球產生的掃射力和流體力學效應力度很小,對小范圍內的區域影響可以忽略不計,對少量個體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范圍越大,跨度越大,物體越多,一致的大規模對抗影響效應就越明顯,時間越長就越明顯。例如對小范圍的戰爭時間短暫的戰爭影響可以忽略不計,跨度越大范圍越大參與人越多時間越長的戰爭,影響就越明顯。對平時個體人的活動無影響,對沒有對抗性的遷徙,軍隊在無敵軍阻擋的地區行軍,原始人時代無政權的小規模混戰,動物的混戰也沒有影響(因為沒有國家概念大的統一方向)。就像對五十個人的拔河比賽無影響,但對五十萬人一起參加的一條長達300公里的拔河繩子的比賽就有影響了,而且時間越長,效果越明顯。(2)合力效果圖分別在在南北緯30度的位置拐了大彎,就是說北緯30度上方偏于南北方向的流體力學效應力度和北緯30度下方偏于東西方向掃射力力度在這里交匯,就可以形成一個力度交匯的光漩渦,所以造成北緯30度很多神秘現象效應,如果在這個光漩渦下面是海洋,海洋表面開闊無阻擋,可以使漩渦形成得更完美(就好象臺風都是在海面形成),而漩渦前進的方向剛好是規模很大弧形阻擋的大陸,那么這個旋渦就會形成旋轉得更加猛烈,但這個旋渦也不是每時每刻都存在的,要等勢能累積到一定程度,而且這個海洋區域越開闊,前面(西面)阻擋的大陸越大,大陸包抄弧度越完美,那么這個光漩渦就會越容易產生效應,使飛機失事,輪船失蹤,看世界地圖,最適合的地方就是百慕大三角,其次就是日本的龍三角。受影響對象越大,跨度越大,受影響的時間越長效果就會越明顯,例如世界上3大河流入海口都是在北緯30度附近,其他小河就不受影響。(3)引入一個區域影響概念:順著箭頭移動,在后面的為上位區域,在前面的為下位區域,與箭頭的方向越符合的上位區域對下位區域的影響就越大,上位區域的面積越大,對下位區域的影響力就越大,上位區域順著箭頭的方向覆蓋下位區域的面積越大,影響就越大,例如朝鮮半島位于中國的上位區域,所以中國歷史上從來不能統一朝鮮半島,但朝鮮半島的陸地面積很小,雖然位于中國的上位區域,所以對中國的影響量力很小,所以朝鮮也不能統一中國。上位區域離下位區域越近,影響就越大,例如如果上位區域和下位區域隔著比較遠的海域,影響力就小很多了[1]。
F=S/(XL)
F:影響力度,
S:上位區域順著箭頭方向移動到可以覆蓋下位區域的最大面積,(單位:平方公里)
X:下位區域的面積(單位:平方公里)
L:順著箭頭方向,上下位區域之間的距離,(單位:公里),如果上下位區域接壤,那么L值取1.,如果距離為 100公里,L值當然就是100
所以可推斷影響力度F的計算公式為:上位區域順著箭頭方向可以覆蓋下位區域的面積S除以下位區域的面積X,再除以順著箭頭方向上下位區域之間的距離L。
其中上位區域順著箭頭方向移動到可以覆蓋下位區域的最大面積S就是沿著箭頭的方向把上位區域搬到下位區域,最大限度可以覆蓋下位區域的面積[1]。
4 實例對北緯30度百慕大三角等等的神奇之謎解釋
百慕大三角的奇怪之處,在于海洋和大氣層。此處的海洋和大氣層發出的波段與其他海洋區域不同。因此,很多船只和飛機在此消失。科學家表示,正是因為百慕大三角存在一條地磁帶才產生了這種罕見的地理情況,他們是通過俄羅斯的三號飛船進行數據采集的。數據顯示,當出現長時間的太陽活動時,例如耀斑、太陽黑子,地球有時候會發生變化出現第三個波帶。太陽狀態穩定的時候,這層波帶會自然消失。2012年,美國航天局發射兩顆測量衛星。通過他們的測量,得到的數據顯示,該地區的粒子可以瞬間從0加速到接近光速,除此之外還發出超低速電磁波[3]。
巨大漩渦的旋轉速度極快,利用在太空運行的人造衛星進行偵察。根據激光掃描的照片發現,在這個三角地區有一個威力無窮的巨型湍流漩渦。領導這個調查小組的首席科學家阿科爾博士表示,這個巨型漩渦出現時只不過3秒鐘,但其威力無窮。它的吸引力之強,比地球上任何颶風、大地震或火山爆發的威力都強得多,與月球影響地球潮汐的萬有引力相比也毫不遜色,這個巨大的漩渦出現時,飄忽不定,難以測摸,要在大西洋尋找到它,如同大海撈針。當突如其來的巨大漩渦出現時,所向披靡,海上的艦船,九霄云空的飛機,都將被卷入海底,造成機、船失蹤。這一發現,為漩渦說提供了現實依據[3]。
圖3可以看出, 百慕大三角和日本龍三角都是位于北緯30度上太陽光掃射地球流體力學效應力度和掃射力度合力拐了一個大彎的地方, 北緯30度上方偏于南北方向的流體力學效應力度和北緯30度下方偏于東西方向掃射力力度在這里交匯,就可以形成一個力度交匯的光漩渦,而且光漩渦下面是廣闊無遮擋的海洋, 可以使漩渦形成得更完美,而漩渦前進的方向剛好是規模很大弧形阻擋的大陸,那么這個旋渦就會形成旋轉得更加猛烈,尤其是百慕大三角西面的 佛羅里達半島、尤卡坦半島,還有眾多的島嶼巴哈馬群島等1200多個島嶼堪稱完美的包抄阻擋,這個旋渦就會形成旋轉得更加猛烈,但這個旋渦也不是每時每刻都存在的,要等勢能累積到一定程度,所以出事時一般都是晴空萬里,太陽盡情地燒烤著,這樣太陽光掃射地球流體力學效應力度和掃射力勢能正在逐步累積,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形成光漩渦釋放出來,轉眼間就大浪滔滔, 導航儀器全部失靈,飛機輪船失蹤后不到任何痕跡,直接消失了,光漩渦旋轉速度可以達到光速,能量巨大時相應的電場強度可達 1021w/cm2;相應的光壓時達 3×1011大氣壓,直接把飛機輪船被氣化掉了.同理日本魔鬼三角龍三角海域頻發眾多神奇海難事故,也是由于其與百慕大三角相近的環境,只是其西面大陸半島和 群島包抄沒有百慕大三角那么完美,所以效果要遜色些。
北緯30°從古到今都是災難深重的地帶,地震、海難、火山和空難等時常有發生,說明在陸地也可以形成規模很小的光漩渦,北緯30度附近經過的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溝,最奇怪的湖泊,最瑰麗的山脈,最壯觀的大潮,最洶涌的海流,山川怪異,奇觀絕景比比皆是,這些都是規模很小效果不明顯的光漩渦的杰作。例如太陽風是一種連續存在,來自太陽并以200-800km/s的速度運動的高速帶電粒子流,1959年7月15日,人們觀測到太陽突然噴發出一股巨大的火焰 (它就是太陽風的風源),幾天后,7月21日,也就是這股猛烈的太陽風吹襲到地球近空時, 竟使地球的自轉速度突然減慢了0.85毫秒,而這一天全球也發生多起地震,與此同時,地磁場也發生被稱為“磁暴”的激烈擾動,環球通信突然中斷[4], 這些光漩渦與太陽風的效果相當。
【參考文獻】
[1]吳江.太陽光高速掃射地球表面對地球戰爭和政局勢力變遷的影響研究,科技視界,2017(8).
[2]地球的轉速時多少?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03532505067833644.html,2017.9.8.
[3]百慕大三角到底有什么謎團,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993758301847625547.html.2017.9.8.
[4]太陽風,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A%E9%98%B3%E9%A3%8E/107166?fr=aladdin, 2017.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