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
【摘 要】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城市中大量原工廠的消失以及外遷,城市內的企業鐵路軌道被遺留、廢棄導致城市內的交通及社會環境問題。這些廢棄鐵路是一個時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文化意義,要解決城市規劃建設中南昌市城區內這些廢棄鐵軌所產生的問題不是一味的拆除,而是通過重新轉變其價值,從美學、生態和文化三方面實現景觀的再生設計。
【關鍵詞】舊城區;廢棄鐵路;景觀再生;南昌市
一些歐美發達國家對城市內廢棄鐵路的再生利用研究已有許多,包括一些理論研究及成功的經典案例。近年來我國也開始重視對廢棄鐵路的利用研究,如廈門的鐵路文化公園等也出現了一批實踐案例,但對于廢棄景觀的再生利用這一方面做的并不完善。在城市規劃擴張的過程中舊城區的景觀改造設計被忽視,城市土地的稀缺,對城市廢棄地再生利用的忽略,都值得被重視。從考慮節約能源及提高城市環境質量,保留精神文化場所的目的出發,把舊城區廢棄鐵路景觀改造與城市居民的日常休閑生活相結合都具有其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1 南昌市廢棄鐵路區現狀分析
目前南昌市城區內還留有原十余家企業鐵路專線二十多條,達兩萬六千余米,隨著這些企業部分搬離舊城區或倒閉已廢棄停止使用,這些廢棄的鐵軌橫臥在城區內造成了交通的不便,以及旁邊的廢棄空地雜草叢生成為人們堆砌垃圾的場所。這與南昌市所建立的文明形象格格不入,制約了城市的發展和影響了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
2 案例分析
早在多年前歐美發達國家就提出對城市廢棄地實行景觀恢復及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議題。他們也這是這么做的,美國紐約的高線公園,在2009年被設計施工完成,坐落于曼哈頓中城西側,其前身就是廢棄了30年的貨運鐵路專線,之后被改造設計成為一個現代的城市公園。實現城市的可持續性發展,對城市廢棄地的修復和重建相較與直接拆除是更具有可持續性發展的解決方案。國內也有很多成功的關于城市廢棄鐵路改造的設計案例。2011年,廈門鷹廈鐵路延伸段的廢棄鐵路經過半年多的適度改造,改造成鐵路文化公園,全長4.5公里,成為廈門市民娛樂休閑的場所。
3 景觀再生途徑
實現南昌市舊城區廢棄鐵路的景觀再生將從景觀的形態再生、生態再生、功能再生和文化再生這四個方面來實現的。
3.1 景觀形態再生
景觀形態的再生來自視覺上的形態,由顏色、肌理、質感和拼接方式等所影響。廢棄鐵路景觀有其特殊性,對于保留程度不同的情況下也要區別對待,新的景觀視覺形態需延續其原有的風貌,同時考慮場地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靈活有效的運用點、線、面等元素與材質和色彩結合,適宜的安排場地形態。通過不同色彩及材質的變化可以更加強化新景觀改造后的環境氛圍,用不同的色彩差異劃分各個不同的功能區域,引導游客路線都是很好的處理方式。結合廢棄鐵路景觀本身的粗獷和滄桑的質感,新增的景觀材料也可以配合像原木、石材、砂礫等天材料與原質感相融合。適當的使用金屬、玻璃、LED等現代人工材料,在視覺上和質感上造成對比也是一種不錯的處理。把這些造成不同視覺沖擊力的色彩、材料通過高低搭配及空間的變化行成節奏感和韻律感真正滿足了視覺形態的再生。
3.2 景觀生態再生
生態學原理被運用于現代景觀設計中,目的是為了通過設計的手段保護自然景觀。廢棄鐵路景觀的再生設計,其中生態再生是其中尤為重要的一部分。生態再生包括對原廢棄地的污染治理、種植植物等途徑實現可持續的生態理念。
首先解決廢棄地景觀的污染問題。這些污染來自于長期廢棄后周邊的生活垃圾、建筑廢料;原工業固體廢棄物在長期暴露在室外經過風雨及氧化后的分解與擴散;大氣中的煙、塵、重金屬遇雨水后轉移到土壤之中。解決這些污染問題,除了清除或填埋一些固體垃圾以外,還可通過種植一些適當的植物來改善土壤環境及增加土壤肥力達到分解污染物質,凈化土壤的目的。
再則對于廢棄地植物的種植,在廢棄鐵軌間可保留原有頑強生長的植物,這與舊的鐵軌、枕木的場地精神相符,具有工業時代遺留的滄桑感。在其他區域結合不同的造型色彩和季節性植物特點培育生態保護力強,養護成本低的植物群落。結合部分設計濕地的需求設計水生植物,在部分地區設計農田、茶園等農作物作為景觀的同時,讓城區內重拾田園風光景象。
3.3 景觀功能再生
對舊城區中廢棄景觀的傳統處理方式多以直接拆除或是改建為道路,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景觀功能再生。景觀功能的再生其實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例如修建鐵路主題公園、休閑健身步道、藝術街區等,在舊城區鐵路景觀的改造中都是不錯的實現形式。
早在上世紀,紐約高架鐵路公園就已經實現廢棄鐵路景觀公園的改造,為周邊的居民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如今也成為外地游客的旅游景點。鐵路主題公園既改善了工業過度帶來的環境問題又為游客和周邊居民提供了一個參觀、游覽、休閑的活動空間。它是城市文化發展的烙印也是現代都市的呼吸地。
由廢舊鐵路改造的休閑健身步道被稱為“ Railtrail”,在國外早已被廣泛使用,遍布在美國、歐洲等多個國家。Railtrail的戶外用途很多,包括騎自行車、散步、遠足等,由于其平緩的線行,也被稱為線性公園。通過其鋪裝材料的區分和不同,可以為不同的人群服務成為共享空間,包括沙粒、碎石、瀝青或是橡膠等軟性材料還可成為無障礙同行提供服務。
3.4 景觀文化再生
廢棄景觀的再生設計不僅局限于物質的再生,還有其精神文化的意義。廢棄鐵路景觀的文化再生可體現其地域性,延續原場所精神等。
各地對于廢棄鐵路景觀再生設計都有其成功的案例,此時不應是照搬別人的成果,把所處地域的文化特征進行發揮,在具體景觀細節的處理上體現其地方特色如民俗圖案、地方建筑風格等。可以把這些特色元素融入于地面鋪裝、景觀小品、廣場景觀等,突出其地方特色,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抄襲。endprint
廢棄鐵路地的場地精神是原工業精神,是感知工業氣息,蘊含城市發展,具有文化歷史價值的場所。因此這里的場所精神再生是對當地文脈的延續及發展,發掘和利用工業文化的載體,運用工業時代的特定符號、元素進行再設計,尊重歷史,尊重場地現狀,使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結合,讓游客參與和體驗原場地謹慎,使歷史歲月的痕跡遺存,歷史文脈得以延續。
4 南昌市廢棄鐵路區景觀再生設計實施
4.1 南昌市廢棄鐵路景觀再生設計程序
結合景觀生態學、美學等原理對南昌市廢棄鐵路景觀進行具體的設計實施應分為四個程序進行,包括前期調研、初步構思、方案設計和后期維護階段。
前期調研,包括現有的面積、地形、歷史背景及周邊交通環境等,同時還有具體的南昌市的人文因素,周邊居民的調研和生活行為習慣;初步構思,通過資料的收集,找出所存在的問題,包括生態污染問題、歷史遺跡留存問題和各種設計因素,提出設計原則和方法;方案設計,從發散性多種構思到最終方案的確定,包括功能空間、造型、色彩和材質的選擇滿足經濟和審美的合理性需求;后期維護,維持設計的初衷,進行人為的管理與控制,強化自身修復能力不斷完善再生設計。
4.2 南昌市廢棄鐵路景觀再生設計策略
從景觀形態再生、景觀生態再生、景觀功能再生和景觀文化再生這四個方面來對南昌市舊城區廢棄鐵路景觀進行再生設計的原則。首先景觀形態再生,南昌市廢棄鐵路就青山路邊西貨場而言,周邊都是居民區,在進行形態設計同時要考慮到周邊居民的交通及使用需求。最終設計完成可分為,實驗農業園區、多媒體廣場、濕地景觀區及活動區域等。結合生態學及美學原理構建公園體系,把廢棄的鐵軌及沿線的設備、觀景塔進行保留,延續工業語言,保留鐵軌枕木,采用天然石材、木材及瀝青進行鋪裝。新建高架人行天橋,打破原鐵軌形成的流線,制造更多的動線。對保留下來的隧道內進行涂鴉,展現新藝術氛圍。
其次景觀生態再生,是用最小的人工干預獲得最大的生態修復與保護。保留鐵軌邊的野草,增加耕地,如小麥、茶葉、葵花作為景觀植物的選擇,讓鳥類的活動帶動植物的繁殖,在農耕及收割季節都能參與其中,讓處于城市內的人體會到田園風光。
再次功能再生,在生態修復的基礎上結合周邊居民,參觀游覽著的需求增加游憩功能、運動跑道等。設置針對老人和兒童的活動游樂場所,沿著公園的主主要步道,利用材質的不同,同時設置人行道和自行車道,把人的行為活動與生態景觀相結合,讓人融入景觀中,在不破壞自然景觀的同時讓景觀真正的為人服務。
最后景觀文化再生,廢棄鐵路有其所處年代工業化背景,重試工業精神讓參觀者體驗父輩留下的生活印記是廢棄鐵路文化再生的重點,同時南昌市具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及地域背景,紅色文化的烙印,贛文化的體現也是在園區可以突出的,利用一些帶有紅色文化的標識符號既是對老一輩所承載的時光印記,也是對年輕一代了解歷史的最佳方式。
5 結論
對舊城區廢棄鐵路景觀的再生合理設計是城市生態發展的需求,防止邊緣文化的消失,重拾工業場所精神,尋求生態的合理發展都需要對城市廢棄地進行合理的利用。本文通過總結廢棄鐵路景觀再生設計的形態再生、生態再生、功能再生和文化再生幾個方面從南昌市的特殊性出發,以小見大,總結出廢棄鐵路景觀再生的設計措施和手段形成理論,既是對南昌市廢棄鐵路景觀地設計的探討也為今后該領域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以可持續性的角度為舊城區的持續發展,文化精神場所的再設計,改善人居環境,打造生態城市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賈秉璽,孫明.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可持續景觀設計[J].現代園林,2010.3.
[2]趙和生.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5.
[3]周國強,張青.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概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8.
[4]朱艷.城市廢棄地生態恢復與景觀重建途徑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09.
[5]葉強,鮑家聲.論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原則[J].南方建筑,2004.4.
[6]周年興,俞孔堅,黃震方.綠道及其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06.9.
[7]張毅川,李東升,喬麗芳.城市“綠道”類型、功能與設置淺議[J].防護林科技,2004.7.
[8]付軍,桑麗紅.國外綠脈思想在我國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意義[J].北京園林,200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