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摘 要】在大批高校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的背景下,如何做到把翻譯理論與實踐在教學中融合起來,發揮翻譯理論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制定培養方案時,應注意區分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確定各個翻譯課程的目標,形成有機互補的課程體系;教學中,把模塊式教學和過程式教學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模式,并養成建構理論體系的思維習慣。
【關鍵詞】翻譯理論;翻譯技巧;模塊式教學;過程式教學
1 翻譯理論教學的現狀與原因
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點明確提出,要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三峽大學科技學院作為一所獨立院校,積極響應教育部的號召, 擬實現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建設“三大突破”,推行OBE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教學理念以學生發展為導向;人才培養要求以質量標準為導向;教學評價以學習效果為導向。在這樣的背景下,翻譯理論的教學是否重要,以及如何把翻譯理論與實踐在教學中結合起來就顯得尤為重要。長久以來,人們希望學習翻譯理論也像學習數理化的公式那樣,學完之后就可以馬上拿來在翻譯實踐中套用,如果抱著這樣的觀念來學習理論,那不免會產生理論無用的感覺。所以,在理論學習之前,我們首先應區分宏觀理論與具體理論,即理論與技巧的差別。
2 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
理論是人們由實踐概括出來的關于自然界和社會的知識的有系統的結論,是抽象了的一般規律,是一個知識系統,但它無法指導具體的應用。而技巧也是技能,是指導具體的實踐而總結出來的經驗。宏觀理論包括翻譯史,翻譯名家,各個翻譯流派,以及各翻譯名家或者流派的翻譯觀點或理論,屬于翻譯學的范疇。哲學上認為,理論學習具有幫助人們認識實踐的功能。其實,關于翻譯理論教學的這種宏觀認識作用,許多翻譯家或翻譯工作者也有過論述。林璋(2001:105)認為,翻譯理論首先可以幫助我們在宏觀上決定組織譯文的思路。只要組織譯文的思路正確,即使有一些小的錯誤,改動起來也比較方便。而如果思路不正確,整個譯文就要推翻,重新組織。同時,學好翻譯理論還可以增強我們的應變能力和翻譯時的信心,對于翻譯的好壞有一個比較客觀的標準。另外,翻譯理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視野,讓學生理解并不是只有傳統語言學才能解釋翻譯現象,還有跨文化研究,認知語言學,美學,社會學等。而且,翻譯理論對各個翻譯課程所要達到的標準具有解釋力,比如從目的論角度來看,視譯和筆譯要達到的標準就不一樣,聯絡口譯和會議口譯的標準也不一樣。
從外語專業本科生的翻譯教學看,不難發現,學生在翻譯實踐中最缺少、最需要的也正是有關翻譯的正確認識,即正確的翻譯觀。如果說技巧可以在自學的過程中提高,這種理論的重要性只有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們意識到。而翻譯理論的缺乏必然會令學生對某些翻譯行為無從解釋,產生迷惑。因此,為了提高學生這方面的意識,筆者認為在理論的教授中應該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的思考,比如,可以課前提出問題讓學生課上或者練習回答,比如:對等的概念在哪些理論中出現過以及該如何理解,字對字譯和直譯的區別,譯者在翻譯中是否應該隱身,風格是否可譯,等等。在宏觀理論的講解過程中,應該更多的去賞析名家翻譯,進行多種版本的對比,應主張學生回答問題和進行賞析,老師做點評。而相比而言,翻譯技巧更側重于對比英漢的異同,通過訓練過程中加強和內化這種技巧,提高翻譯速度和正確率。
3 翻譯課程建設及教學方法
翻譯理論應當怎么教?這是一個極富爭議的問題。且不說目前中、外都沒有翻譯理論教材,即使將來有了教材,人們對于一些理論、教學方法、原則乃至技術性問題仍然會意見相左。盡管各種流派的翻譯理論對于翻譯本質及其過程的解釋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它們都論及了翻譯過程中影響、制約譯者決策因素的某個或某些方面。從這個角度入手,把翻譯策略能力的習得、發展作為培養翻譯能力的核心部分,是目前翻譯教學研究面臨的重要課題。
關于理論教學法,劉宓慶(2003:627)對此專門作了調查,歸結了兩種翻譯理論教法:(1)“人物志式講授法”(2)“課題式講授法”。他推薦將兩者結合,以課題作縱向連貫,以人物作橫向鋪墊、解釋,在各模塊中引入相關人物的論述和討論。這類似于“主題(模塊)授課法”,該方法的前提是教師要有效地整合資源,建立多個模塊,模塊中包括理論,技巧以及實踐。另外,苗菊(2007:47)提出過程教學法,具體教學程序大致為:在翻譯練習之前給予翻譯理論和方法上的指導,討論學生譯文時不能側重評學生具體的選詞造句,而是探討產生譯文的過程,翻譯策略的運用是否得到了生動的描述和解釋。
結合上述討論,在理論課程的設置和理論聯系實踐方面中,筆者提出應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課程建設上,各個翻譯課程應明確不同的課程目標,設定不同的課程培養方案,尤其是筆譯和口譯應具有不同的理論教學模式,而且整個四年的本科培養體系應該有系統性,不應該是分裂的,而應該是各有側重,但避免重復。比如在基礎翻譯課上應偏重宏觀理論,內容在后繼相關課程上就不必贅述。例如,以三峽大學科技學院為例,翻譯理論與實踐課是安排在大二下學期,視譯課是安排在大三下學期,那么視譯課上就可以淡化之前講過的宏觀理論,側重技巧。但值得注意的是視譯課上的技巧不同與筆譯技巧,首先,視譯是要求譯者能即時的將字面材料口譯出來,在口譯時要擺脫原文書面語的束縛,轉換成地道的口語體,而且要盡量做到“順序驅動,斷句成章、靈活調整,信息重組、不重復,不停頓、不喫嗦、不晦澀”(王炎強 2001:14)。筆譯中的“信、達、雅”要求語句通順,常常需要調整語序,但視譯中更注重時效性,因此應該注重順句驅動;另外,漢語句子結構的特點是“意合”,而且,口譯屬于口語范疇,允許一定的松散型,這為視譯的語序安排提供了比筆譯更大的回旋余地,英譯漢的斷句顯得非常重要。因此,視譯在順句驅動的要求下,技巧上要熟練掌握英漢語的差別與共性,尤其是在句型結構上的差別,然后要注意類意群劃分技巧,即斷句技巧、銜接、以及添加或重復技巧,這些技巧也能為后繼的口譯課打下基礎。在口譯課上,側重點可以放在聽力的訓練,做筆記,和譯語表達能力訓練上。endprint
(2)模塊式教學。講完某一理論或技巧之后,有針對性地選擇翻譯材料,讓學生在該理論知識指導下進行翻譯實踐,所選的文章應最好能體現所講的理論知識。這一做法有賴于教師以往的經驗以及充分的課前準備。訓練模式上,比如視譯課,學生可成立二人小組,將課內外結合起來,開始可以課外準備,課內實踐,真正讓學生體會到視譯的可行和難點,逐漸過渡到課堂即時練習,之間配合錄音練習等。教學過程也應體現一定程度的靈活性,如果學生基礎太差就循序漸進,選擇難度適中的材料。
(3)實踐方面要特別注意過程教學法。當前的課堂,老師往往就是布置練習,然后改錯,再給出正確的版本。這個過程沒有體現出理論的重要性,以及學生的思考過程,南京大學的柯平教授推薦的評注式翻譯可以改進這個現狀。評注要求學生改錯,使得學生能夠解釋翻譯具有不同版本的原因,能夠有意識的使用翻譯技巧,能夠使用基本的翻譯理論做簡單的翻譯批評。這一過程“能夠強化學習者對自己翻譯行為的監控意識、促進學習者深刻理解和掌握翻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有助于翻譯教師客觀評價學習者掌握翻譯原理和方法的情況” (柯平 2012:78)。翻譯實踐練習應防止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老師作為權威的范本,有必要綜合分析選出幾個可以接受的版本,以及指出其它翻譯存在的問題。教師的反饋非常重要,但是教師的理論知識的缺乏會阻礙對學生的指導作用,因此,教師的理論水平的提高是十分有必要的。最后,平時的實踐最終還是要落腳在語篇翻譯上,因為反饋時只有語篇才能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比如語法,英漢對比,語篇類型,風格,社會規范,跨文化交際等因素都應該納入考慮范圍。從建構主義的視角來看,知識是在主體間的合作協商中通過建構而獲得的,學習是在社會情境中發生的,因此我們教師也成立了翻譯工作坊,加大了真實材料的使用。
(4)對于教師來說,首先應該意識到翻譯理論是不可或缺的,這不單單指的是翻譯技巧的教授,而是具備整個理論框架,而且不斷提高理論水平,與時俱進。實踐方面,學校應該鼓勵支持老師多參加實踐,比如承接翻譯公司的翻譯任務,觀摩或參加會議口譯,參加相關學術會議等。
4 結束語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該課程設置以及培養方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翻譯理論的重要性應該得到彰顯,這不應該是簡單的課時的加大,而應該是意識的改變,即應該從“理論”向“理論化”轉變,重視學生內化理論知識,實踐中重視翻譯過程,需培養學生在實踐中反思、形成認知模式,幫助學生建構個體理論并養成建構理論的思維習慣。這對他們的翻譯專長和職業能力,實現自動化發展的目標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林璋.翻譯教學的目標、內容與方法[A].劉宗和編,《論翻譯教學》[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105-110.
[2]劉宓慶.翻譯教學:務實與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3]苗菊.翻譯能力研究-構建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4):47-50.
[4]王炎強主編.《視譯基礎》[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5]柯平.評注式翻譯及其對翻譯教學與研究的意義[J].外語研究.2012(04):78-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