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錦奎 沈銘
【摘 要】太陽的內部構造和發電機制以及后期演變是天文學科急需破解的難題, 20世紀人類在探索宇宙奧秘的道路上走得非常辛苦,步履蹣跚,自以為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實際上卻與真理是背道而馳的,關于恒星內部的結構與演化的理論框架是錯誤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是荒謬),不僅存在明顯的問題,還極大地限制和阻礙了天文學的發展。物理學講究一票否決,只要是有一項不能被實驗驗證,不能自圓其說的結論就是錯誤的。當前恒星演化理論無法解釋宇宙中大半數以上的雙星系統是如何形成的,其運行的機制也一無所知,也無法解釋恒星形成之初(童年時期)其內部沒有固體物質是什么原理,既然太陽系是由同一星云演化而來,太陽內部就應該有更多的固態物質。其發光發熱的核聚變理論更是完全不能令人接受,1500萬度的高溫是如何產生?是誰控制著核聚變?為什么不是瞬間發生核爆炸?諸多的問題,需要全新的學說來解釋。
【關鍵詞】固態內核;核聚變;溫度“反常”;等離子體;靜電起電機;離子發動機;彗星掠日;隕石
1 太陽內部應該有個固態的核
自從人類識了太陽系以后,關于太陽及太陽系內天體的形成理論就不斷涌現,其學說至今不下四十余種,歸結起來不外乎是災變說和星云說。災變學說認為有一棵恒星與太陽發生碰撞,將太陽內部物質撞出或擠出來形成行星,雖然災變說多種多樣,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看法,即行星的物質是從太陽里分出來的,也就是說太陽里面有大量的固態物質,被帶出才形成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這些固體類行星及衛星。
星云說是現代天文界比較贊同的一種學說,他們都主張整個太陽系(太陽和行星)是由同一星云形成,星云的中心部分形成太陽,外部物質形成行星和衛星,并且認為原始星云里面的固體塵埃微粒占星云質量的1%左右。這里有一個大家必須認清的事實,既然太陽系由同一星云演化形成,星云里面又有固體塵埃微粒,原始太陽就不可能將這1%的固體塵埃微粒拒之門外,太陽系內的類地行星和衛星都是固態的,類木行星也都有固體內核(彗星撞木星就是最好的證據),太陽的內核也應該由固態物質構成。
太陽形成的時間和空間決定內核固體物質的數量。現代星云說認為一團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星際物質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開始收縮。內部溫度和密度逐漸增加,當溫度增高到能發出紅光時,太陽就從胚胎中誕生了,稱之為原恒星,這是太陽的童年時代,太陽在這個階段大約經歷了5000萬年。原太陽引力收縮開始時的半經約為2500萬公里,接近水星軌道半徑的一半。首先看看這5000萬公里直徑的體積應該有多少固體物質吧,按1%計算,其固態物質己經超過了現在的太陽體積的455倍了,即便是按千分之一計算也比現在的太陽大幾倍(這也證明了星云說的自相矛盾與錯誤)。再看在這5000萬年的時間里太陽會得到多少彗星隕石物質吧,彗星隕石的年齡大都在46億年至60億年,應該不屬于太陽系,大家知道地球每天會有無數的隕石降落,流星雨也會經常看到,估計每年有幾十噸,彗木相撞的經常發生也是有目共睹的。太陽之初一定也會有大量隕石降落和彗星墜入。美國SOHO觀測衛星每幾天就會觀察到一棵彗星撞日而被太陽瓦解,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科學家指出,在2010年12月13日到22日期間,曾有25棵彗星墜入太陽。太陽現在的體積是地球的130萬倍,而當時直徑是5000萬公里,是太陽現在體積的45554倍,在5000萬年的童年時期,太陽里面落下的隕石和彗星物質應該是巨量的,其核心必然是固態的。
太陽的化學組成也證明內部有大量重物質。為了弄清太陽內部物質構成,科學家們利用攝譜儀進行太陽光譜分析,找到了太陽上69種元素,氫占71%,其次是氦占27%,還有各元素的2%。這些元素地球上都有存在,太陽的重元素(金屬)的含量比例也和地球上差不多。從天上到地下,自然界的物質都是統一的,太陽在形成之初,并沒有也不可能將固態物質排除在外,太陽的光譜分析也證明太陽內部有2%固態物質成份。如此種種加在一起,無論誰都必須承認太陽應該有個固態的內核。
2 核聚變是錯誤的太陽能源理論
1938年美國物理學家貝特提出太陽的能源是氫原子核聚變反應所產生(并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認為太陽中心0.25半徑內因1500萬度的高溫將2個氫原子核聚變成一個氦原子核并釋放出強大的能量,1克氫聚變成氦能夠放出6.5x10∧18爾格的能量,相當于產生1.55x10∧11卡的熱,這等于200噸優質煤燃燒產生的熱量。為什么人類不能將氫核聚變利用來發電呢?哪可是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潔靜能源啊。人類控制不了的核聚變,大自然是如何控制的呢?太陽內每秒不多不少的讓400萬噸的物質轉化成能量,讓氫聚變成氦,把持得洽到好處,象人類用閘門控制水流量一樣,既不讓它多也不讓它少,真的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再說太陽童年時中心是固體的,在0.25半徑內不是氣體,也不能產生有1500萬度的高溫,特別是不可能瞬間產生1500萬度的高溫。因為氣體收縮跟溫度是成反比的,熱脹冷縮是簡單的物理常識,當氣體的溫度升高時就會膨脹,別說是1500萬度,當升高到幾千度時己經是高溫等離子態了,高溫等離子體具有非常大的不穩定性,說太陽在童年時期邊收縮邊升溫到1500萬度是違背物理常識的,高溫的離子態物質是不能形成原始太陽的。任何物質在極高溫下都會電離形成電漿等離子體,也會發光,無須要等到核聚變才發光。例如鐵在1538度就會熔化,超過3200度還會汽化,同時發出紅、白色的光。石頭被加熱也會熔化,火山熔巖也發紅光就是例證。童年時期的太陽只能是象木星、土星等類木行星一樣在低溫下形成。
中微子失蹤證明太陽并非核聚變。既然要將太陽的能量歸結為核聚變,那么中微子失蹤之謎就是最好的反證,中微子是氫核聚變反應產生的的一種基本粒子,這種粒子不帶電,質量特別小(靜止質量等于0),穿透力非常強,任何物體包括地球它都會毫發無損地一穿而過,然而科學家無論怎樣的方法也找不到太陽核聚變應該發射出來的中微子的數量理論值,美國科學家戴維斯等人在南達科達州地下一公里半的金礦里安放了一個大罐子,用38萬公升的四氯化碳溶液來捕獲中微子,(中微子會和四氯化碳發生反應生成氬原子)經過8年的實驗,結果測得的中微子數量只是理論值的1/3。中微子是個特殊的粒子,它是不會憑空消失的,那么唯一的結論就是,太陽根本就不是因核聚變而產生能量的,也就不會釋放出那么多的中微子了。
太陽核聚變理論是人們對核聚變的認識錯誤。大家都相信美國人貝特的太陽核聚變能源理論,缺乏對氫分子和氦原子的深入了解,誤認為核聚變和核裂變都是釋放能量。事實上氫核聚變與核裂變正好相反,一個是吸收能量由輕元素生成重元素,一個是釋放能量發生核爆炸(氫彈)。氫分子和氦原子都有兩個電子,它們在核外的運動狀態相似,電子電量相等,但是氫分子的兩個質子是作為兩個原子核在保持相對距離約0.07nm的情形下轉動的,而氦原子中的兩個質子卻是緊密地束縛在一起運動的,氦原子中兩個質子的能量比氫分子中兩個質子的能量大到一百萬倍的數量級。如果氫聚變成氦,必然要吸收能量,因為氫分子的質子相對氦原子里的質子能量小太多了。現在有一些人還在利用“氫核聚變原理”搞什么人造太陽,簡直是白日做夢,浪費人類資源。
3 太陽的溫度“反常”需要新的理論解釋
太陽是維一能夠被觀測到表面細節的恒星。太陽的大氣層由內向外分為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肉眼看到的光輝奪目的太陽是大氣的最下層光球,是日常所見到的太陽表面,厚度約500km,太陽向外發射的能量似乎就是從這里發出的,太陽的半徑也以光球為界。光球層的溫度為6000k。色球是光球層外厚度2000-10000km的稀薄氣體層,它光度很低,密度很小,但溫度很高,有1萬至幾萬度。日冕是太陽的最外層,它形狀不規則,發出珍珠般清白的微光,厚度可達到幾個到十幾個太陽半徑。日冕由太陽周圍稀疏的塵埃和氣體組成,密度小得比實驗室里能得到的真空度還高,但是日晃的溫度卻有一、二百萬度之高。黑子是太陽表面經常看到的一種活動現象,人們發現它有十一年左右的周期性,在光球亮度的襯托下顯示黑色,黑子群是太陽表面溫度較低的地方,只有4500k。
按照當前的核聚變理論,太陽是由中心0.25半徑的核心產能區由氫核聚變向外輻射全部能量,其核心的溫度為1500萬度,溫度向外傳輸的過程是里高外低。然而事實勝于雄辯,太陽表面的溫度變化與內部核聚變理論是矛盾的。現在的事實是太陽表面的溫度高于里面的溫度,日冕溫度一二百萬度大于色球層的幾萬度,色球層溫度大于光球層的6000k,又大于黑子群的4500k。這種溫度被稱為“反常”的現象洽恰證明了核聚變理論是錯誤的。太陽輻射發光原理需要新的理論來解釋。
4 太陽發光原理新說
產生光的原因是很多的,發光的原理也是多種多樣的,木材煤碳蠟燭點燃會發光,日光燈霓虹燈汽車燈能發光,瑩火蟲也會發光,其中包含著物理原理,化學原理,生物原理等等,那么太陽是怎樣發光的呢?太陽發光原理其實很簡單,那就是電生光。電離和電子流是太陽幅射發光的真實原因。其一、太陽發電機制與電的產生。太陽是個靜電起電機,具備范德格拉夫靜電起電機的必要條件(范德格拉夫起電機是通過絕緣傳送膠帶將產生的靜電荷傳送到中空的金屬球表面,范式起電機非常易于獲得極高電壓,電勢可達500萬伏特)。靜電是大家熟知的一種電,任何物質都是由原子組合而成,而原子的基本結構為質子、中子及電子。質子為正電,中子不帶電,電子帶負電。任何兩個不同材質的物體接觸后再分離就會產生靜電,材料的絕緣性越好,越容易產生靜電。氣體也是由原子組合而成,空氣的劇烈運動同樣會產生靜電。地球上的雷電就是大氣云層運動所產生的靜電,因強烈的中和而釋放出的電光、雷聲、熱量。太陽運動的公轉和自轉帶動太陽內部的氣流就會產生靜電,象地球大氣的摩擦會產生雷電一樣,太陽的大氣比地球上濃密得多,其靜電強度也一定會高很多。根據范德格拉夫起電機原理,球殼越大、氣壓越高則產生的靜電強度越大。太陽就似一個大靜電球,其表面(電離層)如同靜電起電機金屬球體表面一樣,分布著超高壓電子和離子。其色球層就是這個靜電分布區域。電子的運動是會產生電光的,象白熾燈、日光燈、霓虹燈、電子顯像管、發光二極管、液晶顯示器等等都是靠電子流而發光的。太陽的固體內核相當于起電機的轉軸,太陽的自轉運動使氣體產生強烈對流,產生的強大(靜)電流就能使氣體電離發光。其二、太陽大氣的電離與能量的產生。太陽是個離子發動機,具備離子發動機需要的所有條件。太陽有巨大的磁場,內部儲存有大量的氣體,運動產生有超高壓的靜電。離子發動機的原理是利用高壓電流和磁場將氣體電離,(雖然干燥的氣體是很好的絕緣體,但是當氣體受到紫外線、x射線或其它輻射時,氣體就會電離成為電子、正離子和中性分子的混合體,從而成為導體)氣體的電離就會產生能量,產生推力,產生電風,產生光。太陽風是氣體被高溫電離的產物,從人造衛星捕獲太陽風質點得知,太陽風的化學成分主要是質子(氫原子核),占91.3%,其次是氦核,占8.6%,還有各元素的高度電離子和自由電子。銀河系就有幾千億個太陽,它們都在向外發射太陽風(恒星風),恒星風是質子電子流,它們以每秒400至900多公里的速度運動,到達地球會產生極光,象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都有極光現象。太陽風向外能使地球、木星等星球大氣產生極光,也必然能激發內部大氣而產生光(霓虹燈、日光燈里面充有氣體,通電而發光)。太陽本身也會接收到其它恒星發射過來的恒星風,也是太陽發光的原因之一。
太陽發光無須消耗太多的質量,當前人們認為太陽形成至今已有46億年了(有待更正)每秒向外發光需要消耗400萬噸的質量,這是按照地球所接收到的太陽能量計算出來的(人們覺得太陽質量的流失會使太陽的質量減少,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太陽系的引力是由太陽的質量決定的,如果太陽質量減少太多,太陽系就保持不了穩定狀態)。實際上太陽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繞銀河中心轉動,又以25天一圈的速度自轉,內核可能轉得更快,具備有巨大的動能量,是靠動能產生電能(靜電)、離子能而發光的。發電機和起電機的原理是只要有轉動的動能就會產生電能,并不需要消耗質量。太陽消耗的能量符合離子發動機原理,離子發動機消耗的氣體“燃料”是很少的,是化學燃料發動機效率的十倍以上。太陽里面的氣體就是太陽離子發動機的“燃料”,雖然有消耗,但很少,會“燃燒”電離很久,并且有彗星墜日的不斷補充(彗星含有大量的氣體和冰物質,是很好的電離燃料)。隨著太陽里面溫度的升高而將氫氣體基本電離完結,那就是太陽該要熄滅的時候了。
5 太陽內部是個清涼的世界
太陽的形成與演化并沒有什么獨特性,太陽與太陽系內的天體的形成和演變應該有共同性、相似性。地球和類木行星都具有圈層結構,有巖石圈,水圈(液體圈),大氣圈,電離層。太陽的內部結構也應該同太陽系內天體具有共性,也應有固態的內核(包括金屬氫),也會有液態層(液態氫),大氣對流層,平流層,電離層。地球的電離層在50公里至3000公里以上,電離層的溫度高達3000度,然而地球上的人卻感覺不到電離層的溫度。太陽的構造同地球和類木行星應是相似的,必然也是里面固體核心低溫,外面電離層高溫,這同當前的觀測結果是吻合的。黑子低溫4500k,光球為6千度,色球層為幾萬度,日冕則為百萬度以上。太陽色球層應該就是相當于地球的電離層、靜電層,是質子和電子分布的區域,也是太陽的外殼(地球的電離層是地球的外殼)。質子溫度約為4萬度,電子的溫度約為10萬度,與實際測量的色球層1萬度至幾萬度的溫度值也是吻合的。太陽之所以能長久地發光,是里面存儲有大量可供電離的氣體,現階段太陽內部應該是個清涼的世界,隨著內部溫度的不斷升高,氣體被電離消耗,總會有完結的時候,到時候太陽光將會慢慢減弱消失而失去光明,進入恒星后期演化階段,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將在以后論述)。中華文明流傳著許多神話故事,認為天上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或許天界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和神仙們就是住在太陽內部那個清涼的世界里面吧。
【參考文獻】
[1]《天文學未來10年中國學科發展戰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社2012年.
[2]肖利.《電磁學》,科學出版社2011年.朱光華.《太陽》,民族出版社1985年.
[3]戴文賽.《太陽系演化學》上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年.
[4]羅先漢.《天體演化》,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5]王永成.《太陽系》,華齡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