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才慧
【摘要】高新區是經濟發展的主陣地,創新體制機制是高新區的發展動力,而政策支撐則是高新區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在國家高新區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自主創新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國家高新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必須妥善解決。
【關鍵詞】高新區 管理體制 運行機制
一、高新區在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上的探索
大足區為推動全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建設現代新興產業城市,激發全區經濟發展活力、增強經濟實力和競爭力、保持區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于2013組建萬古高新區管委會(現為大足高新區管委會),并成立永晟公司作為高新區開發公司。創新實施萬古鎮與高新區統籌管理、高新區管委會與永晟公司“委司合一”的“鎮委司三位一體”管理體制,將萬古鎮的城市建設納入高新區開發建設統籌規劃、統一實施。2014年區政府1號文件賦予高新區封閉運行、統籌負責萬古城鎮開發建設、充分承擔高新區開發等領域審批權限的職責,并探索建立“園鎮一體、委司合一”的管理體制,為高新區最大限度整合各方力量、調動工作積極性,形成工作一盤棋、行動一條心的工作格局和高效率、高質量運轉的工作機制打下了堅實基礎,形成了推動高新區建設的強大合力。
大足高新區按照宜居宜業宜商的組團城市目標,高標準推進建設。高新區緊緊圍繞產業定位,統籌規劃布局萬古城鎮發展空間及業態布局,將學校、醫院、商圈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總體規劃,做到產城互融、園城互動、生產生活生態協調推進。穩步推進園區建設著力打造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創新平臺,不斷夯實科技創新產業基礎,為創新企業入駐、創新人才吸引等筑牢承接載體。同時爭取到全國新型城鎮化示范鎮項目、全國小城鎮建設重點鎮、重慶特色小城鎮等示范點,推進城市配套開發。
大足高新區成立以來,表現非常亮眼:累計引進生產、研發、服務類產業項目99個,總投資超過165億元,達產后可實現產值近300億元、稅收4.8億元。簽約項目已有50余個開工或入駐。關鍵是其內在結構,以智能裝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三大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引進的都是國內外高新技術領域的龍頭企業,是名副其實的“高大上”園區。
二、大足高新區在封閉運行的體制及運行機制下取得的成績。
1、盯準高新技術企業招商,以商招商成良性循環
在招商過程中,盯準高新技術企業,突出了‘平臺、集群、市場三大因素。2017年初,大足區舉行集中簽約儀式,16個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150億元,實現了新年招商引資“開門紅”。
一是堅持集群招商。圍繞智能裝備、現代汽摩等產業,建立招商項目目標庫,采取“整機+配套”、“研發、孵化、產業、服務一體化”等思路,開展招商引資。在此基礎上,打造全市智能裝備產業基地、環保裝備產業基地、特種裝備產業示范園區等,為企業落地提供專業化承接平臺。
二是依托企業,以商招商。該園區電梯產業的形成路徑,就可一窺其招商模式的獨到之處。如,富士電梯落戶大足高新區,在此實現了富士電梯重大技改項目;澳菱電梯、華森電梯、施密特電梯扎堆落戶……全市最具特色的電梯產業集群由此形成,并獲得市質監局授予的“特種設備示范園區”稱號。
目前,該園區的智能裝備、現代汽摩兩大百億級產業集群已經初具形態。
2、搭建科研平臺,為園區安上智慧“大腦”
大足在園區的打造上動了不少腦筋:“我們給園區安上了一個智慧的‘大腦。”采取“引資與引智同步,每個產業背后都有智力支持。”在園區建設初,就高規格編制規劃,明確圍繞將大足發展成為全國知名的智慧科技新城的目標,通過打造高效創新的平臺,加快創建國家級高新區。
一是將科研機構的引進當做構建大足高新園區的基礎。目前,已引進中科院全國首個環保綜合產業基地、重科院重科智能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郵電大學重智機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科研平臺,
因為這些科研機構的入駐,相關派生子項目的關聯企業也緊隨其后。大足高新區趁機引進羅博泰爾、瀚德高科、向日葵機器人、哈工大機器人等科技型企業,與科研機構良性互動,形成了從研發到市場的全產業鏈條。
二是投資5億元啟動建設15萬平方米的科技創新中心、10萬平方米的機器人產業孵化園,為產業入駐提前備好創新平臺。
三是積極搭建大足高新區科技型企業庫,通過開展創新論壇、互聯網+行動等舉措,鼓勵入駐企業充分應用創新資源提升創新能力。目前,高新區投產企業進入科技型企業庫數量超過50%。澳菱工貿、羅博泰爾機器人等10余家企業正積極申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3、服務創新成“加速器”企業落地創造“高新”速度
一是有體制機制上的優勢。園區實行“園鎮合一”的體制,確保了園區建設能快速推進,資源得到有效整合,為園區與萬古鎮產城融合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確保高新區征地拆遷、基礎設施建設、城市開發等工作系統推進。
二是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務。園區內實行封閉運行機制,園區建設所涉資金等全部予以保障,企業所涉手續全部在高新區內完成。在此基礎上,該園區實行全程代辦服務,區內企業辦理工商注冊、方案設計、建設程序等手續,僅需把資料交給管委會,管委會就會幫其辦理。除代辦手續外,大足高新區管委會還為每家人駐企業成立工作小組,企業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任何困難和問題,均可向園區分管領導和工作小組反映。
三是后續幫扶,為企業打造發展“快車道”
已經建成投產的企業,同樣享受著“保姆式”服務,而不是框進來就不管了。通過協助招工、全面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及設立產業發展基金、轉貸應急周轉資金等辦法,幫助企業解決各種難題。
發展環境好。今年一季度,該園區已累計拜訪企業87家、回訪55家,再談項目51個,其中不乏主動上門自薦者。“我們將在項目上突出‘高、新、大,繼續招‘高商、引‘新企。”園區負責人說。他的信心還來自于活躍的民間資本投資。去年至今,大足區民間投資累計超過400億元,同比24.01%,其中,大多數資本投向了大足高新區。endprint
四是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問責制度,以確保各部門真正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
全區每年挑選100個科,所長,由老百姓和企業對其進行公開評價。經評價,位列后10名的科所長將被淘汰。如某部門連續2年都有科,所長名列后10名,區領導將對該部門主要負責人進行誡勉談話。
三、高新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存在的問題和難點
1.管理不體制順。這種“鎮委司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沒有根本上解決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問題。高新區要承擔城區所有社會經濟負擔,使高新區在高新產業發展上的投入減少,難以形成政府促進產業發展的合力,難以形成精簡高效的管理體制。同時,園區管委會與下屬平臺公司的定位不是很明確。
2、配置不合理。園區有行政管理人員,也有事業人員,還有區級國企公司,平臺又招聘了臨時人員。人員構架上體制內與體制外的人員素質參差補齊,平臺公司的職工構成有待優化。
3、運行聯動還不通暢。一是在辦理工商注冊、稅務登記、質檢檢查、消防報建等方面市直部門工作模式單一,工作行政審批流程時間較長。二是電力、供水、燃氣等能源保障部門保障措施效率不高。
4、無管理權限。平臺公司的融資把控與發展負債存在相應的規則約束影響了工作效率,因受權限影響,園區缺乏自主權,在用人、招商、資金項目審批等收到極大限制。
5.相關個部門未有效形成合力。高新區沒有建設、規劃、土地、環保等區一級行政審批權,相關部門辦理各項手續,服務力度不夠,授權服務不強,封閉式管理難以落到實處,制約和影響了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
四、高新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建議
1.創新招商引資機制。整合現有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鼓勵與支持企業研發、孵化、知識產權保護、創業風險投資、技術轉讓、中介服務和調動各類人才等方面的政策,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吸引更多企業入駐高新區。
2.創新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加強對招商引資方面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產業招商人才對伍,提高專業化招商水平。同時,提高管理人員和平臺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提高服務能力。
3.成立高新區服務中心、全面提升為企業服務水平。完善“一站式”、“保姆式”服務制度,繼續為進駐企業服好務。
4.創新運行聯動機制。一是創新市直部門工作模式,簡化針對高新區企業的行政審批流程,實現行政審批更加高效、便捷。如工商注冊、質檢檢查、消防報建等方面。二是優化能源保障部門服務。電力、供水、燃氣等,為企業建設提供了堅強的能源保障。
5.簡化區直部門的審批程序,高效服務。增加涉及發改、經信委、規劃以及國土、建設、環保等區級相關部門的授權,服務前移,最大限度的提供便利:每個單位可派科級人員入駐園區辦公,高效解決問題。
6.進一步理順關系,明確權責。更加明確鎮、園區和公司的定位、職責和分工。管委會的主要職能是指導宏觀管理、協調區級部門與本單位工作,服務職能,弱化管委會的市場職能。國有平臺公司按市場經濟體制運行,實行公司偏平化管理,平臺公司主要負責頭融資項目推進和企業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國有資產管理好征地拆遷。鎮側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問題,加強統籌、不折騰;提高效率,不糾結,開拓創新,不固步。再項目推進上,抓住關鍵環節,選擇關鍵路徑,確保快落快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