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晨帥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環境問題關系民生,公眾對環保的注意力與日俱增,各種主題的環保活動也不失時機地掀起了高潮。世界各國也越來越重視公眾參與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公眾參與是環境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闡述了中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對策。
【關鍵詞】環境保護 公眾參與 環境
環境保護中的公眾參與,也稱環境保護的民主原則,指在環境保護中任何公民、組織和社會群體都享有保護環境的權利,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中國現行的公眾參與制度,又可稱為依靠群眾保護環境或者環境保護的民主制度,是指在環境保護中,任何公民都享有保護環境的權利,同時也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都有平等參與環境保護事業和環境決策繁榮權利,都應積極主動自覺地維護和參與國家的環境保護事業。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不僅把環境保護擺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而且為公眾參與提供了政治保障。針對以上中國公眾參與制度實施情況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一些建議。
一、改革當前的環境教育制度
目前,中國環境教育基本上已通過各種形式在方方面面上展開:學校開展綠色學校創建活動:中小學開設環境教育課程:大專院校開設環保專業課程:各地黨校和行政學校以多種形式進行環境教育,提高決策者環境意識等等。但由于經濟和某些條件所限,許多學校的環境教育,還以應試教育為主,不太注重實踐教育,不太注重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所以,在對學生開展環境保護知識教育,從小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同時,一定要讓他們多參與和實踐,這是環境教育的重中之重。對于高校的環境教育,應加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領導干部的環境教育,多以國內外的環境形勢,國家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為重點,增強他們的環境意識,提高對環境問題的綜合決策能力。
二、要轉變公民的思想觀念
要明確認識到公眾參與環保是群眾的權利,而這樣的權利和權益是國家法律賦予的,政府和部門有義務來回應和保護。在環保方面保護群眾參與公共事務權利的新觀念,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新政績觀,是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有益嘗試,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三、要讓環境決策民主化
1979年的《環境保護法》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2003年9月1日開始實施的《環境影響評價法》意義十分深遠,它規定政府機關要對可能造成不良環境影響并直接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專項規劃,應當在該規劃審批前,通過舉行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征求有關單位、專家
和公眾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的意見。中國公民的“環境權益”首次寫入國家法律,它意味著群眾有權知道、了解、監督那些關系自身環境的公共決策;它意味著誰不讓群眾參與公共決策就是違法。
四、完善環境行政公開制度
環境行政公開制度是指國家環境行政機關,法律規章授權行使行政環境職權的企事業組織和公務員依法主動或者依申請將除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以外的其他事項予以公開的制度。環境行政公開制度是實現公民環境知情權的需要。環境知情權又稱環境信息權,是國民對本國乃至世界的環境狀況、國家的環境法律法規、國家的環境管理狀況以及自身的環境狀況等有關信息獲得的權利。這一權利既是國民參與國家環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環境保護的必要民主程序。
五、拓寬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渠道
從中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官方組織的環保行動:二是民間團體組織的環保活動:三是公眾個人根據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而實施的環保行為。在這三個渠道中,公眾參與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渠道是民間團體和公民工人的環保行為。但中國目前在這一方面還比較薄弱,因而必須從法律、制度、參與程序和具體管理規則等方面積極培植、扶持和引導,為公眾提供參與渠道和活動空間,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環保的重要作用。
六、建立和發展環保社團
建設以非政府組織為中心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中國目前非政府組織的環保社團還比較薄弱,但在全國各地,有相當多熱心于環境保護的人,他們都有成立非政府環境保護社會團體的要求或計劃。如果他們能夠組織起來,以各種形式參與環境問題的討論和解決,同
時,也與政府保持聯系和溝通,那么,諸多環境問題解決就容易多了。所以,應在法律和政策上鼓勵公眾建立和發展非政府組織的環保社團,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
綜上所述,公眾參與在環境保護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積極的作用,可以讓一切有責任心的中國人,都有義務來積極推動和參與環保事業。環保事業是最無私的人所從事的最無私的事業,需要更多無私的人做出更多無私的奉獻。大力地推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必將有利于提高中國環境保護的力度。因為公眾參與環保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此應該通過相應的制度予以引導和鼓勵,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endprint